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的效果研究

2018-06-29 07:47赵春丽魏见芳郭玉庆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产褥期盆底功能障碍

赵春丽,魏见芳,郭玉庆

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山东青岛 266300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一种常见的产后症候群症,患者以压力性尿失禁与盆腔器官脱垂、外阴坠胀、阴道松弛,性生活障碍等为主要症状表现,妊娠和分娩是其主要危险因素[1]。PFD危害可大可小,会给患者生活带来不便,与产后抑郁症关系密切,同时还影响性生活质量、家庭关系。普遍认为针对自然分娩的产妇应积极开展巨大盆底功能康复训练,循证研究也证实患者可从中获益,但目前针对康复训练开展的时间、方法仍然存在争议。该文采用对比分析,以2017年2—9月自然分娩的孕妇194名入组,对比不同时间盆底康复护理对盆底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自然分娩的孕妇入组。纳入标准:①单胎、足月;②自然分娩;③初产;④未合并其他类型的妊娠合并症、并发症,难产风险低;⑤无宫颈、子宫手术、输尿管手术等可能导致盆底功能障碍的手术史;⑥产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拒绝参与研究;②剖宫产;③原发盆底功能障碍。退出标准:①中转剖宫产;②严重的产后并发症,无法配合研究;③未能获得随访。每入组1名产妇便征求其意见,其中对照组完成研究95名,年龄(27.0±1.6)岁,孕周(38.8±1.1)周,新生儿体重(3 415±275)g。阴道分娩方式:阴道侧切34名,会阴保护技术分娩61名,观察组完研究99名,年龄(26.5±1.5)岁,孕周(38.2±1.6)周,新生儿体重(3 424±262)g,阴道分娩方式:阴道侧切38名,会阴保护技术分娩61名。两组对象年龄、孕周、阴道分娩方式、孕周、新生儿体重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的盆底功能指导,在产后42 d复查时,评估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对出现障碍的对象,采用康复治疗仪进行治疗,对症治疗3个月后再复查。护理的主要工作是产后的基本保健指导,主要为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新生儿的照料等,对于阴道侧切的对象,告知做好切口的自我保护,产褥期做好个人卫生,预防便秘、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盆腔器官移位。

1.2.2 观察组 强调早期的盆底功能康复护理。①分娩球的宣教与训练指导:在分娩前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指导产妇掌握相关的知识、妊娠分娩对盆底功能的影响,观看提肛训练、哑铃训练等锻炼。②在分娩出院前:嘱咐患者在出院后1周内即可开始相应的训练,阴道侧切的对象,推迟1周切口愈合后训练,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切记骤然发力动作。阴道侧切的对象产后第3周来院采用康复治疗仪进行康复治疗,1周2~3次。第42日评估盆底功能恢复情况,处理方法与对照组同。

1.3 观察指标

两组对象产后6个月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Ⅰ类肌力与疲劳度异常、Ⅱ类肌力与疲劳度异常、阴道动态压力异常、异常外阴神经反射、检查阳性率,性交困难等自觉症状出现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盆底功能障碍检查异常发生情况以及自觉症状出现情况率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Ⅰ类肌力与疲劳度异常、Ⅱ类肌力与疲劳度异常、异常外阴神经反射、检查阳性率以及自觉症状出现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影响因素较多,与产道状态、分娩方式等因素有关,阴道分娩特别是阴道侧切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影响较大[2]。在过去医院往往会对在产褥期结束后首次复查评估盆底功能,对于检出阳性特别是有明显症状的对象,安排相应的康复治疗、护理指导。但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这种方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许多患者盆底功能障碍并不是发生在早期,而是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有报道显示女性老年人失禁便与阴道分娩、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有关。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功能障碍检查异常发生情况以及自觉症状出现情况对比[n(%)]

该次研究显示,在产褥期便开展相应的康复训练,观察组产妇的Ⅰ类肌力与疲劳度异常等盆底检查阳性率25.25%以及自觉症状出现率11.11%低于对照组 48.48%、22.22%(P<0.05),孕妇从中明显获益。其他文献报道显示,产后的有症状体征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约为5%~20%左右,患者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实际上也与不同机构盆底功能康复措施开展质量差异[3]。

大量研究显示,组织损伤时,在度过急性期,尝试进行康复治疗获益更为明显,如脑卒中偏瘫。对于产后盆底组织损伤而言,也符合这一原则,分娩以及妊娠会导致会阴等盆底组织损伤、结构改变,是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的基础,在产褥期产妇的子宫、盆底尚未完全恢复,但此时复旧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中,适当的早期训练是允许的[4]。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子宫收缩以及恢复,帮助腹部肌肉、盆底肌肉恢复张力。

目前,盆底功能的康复方法基本成熟,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①覆盖率较低,许多产妇及其家属坚持传统的“坐月子”原则,即产褥期几乎无任何的运动,认为训练并不安全;②训练依从性不足,许多产妇训练的次数严重不足[5]。护理的关键在于提高盆底训练的依从性、覆盖率,将其作为产褥期出院指导的基本内容,尽量规范化产后康复的路径,推荐Kegel训练、阴道哑铃训练等简单、易于掌握、无需特殊的仪器的训练方法。重视延续性护理,充分利用微信等信息技术,督促产后训。

综上所述,产褥期即开展康复护理,有助于减轻产后盆底功能障碍。

[1]汤琼瑶,史春.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及康复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1):54-57.

[2]秦秀云,杜杰,陈永英.产妇1257例盆底电生理指标多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35):100-101,103.

[3]陈红敏,吴丽琴,丁花艳.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与女性性生活质量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性科学,2017,26(12):113-115.

[4]徐土珍,孙秋华,宋丹.盆底肌训练早期干预预防初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效果的Meta分析[J].护理与康复,2015,14(7):607-611.

[5]杨文斗.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研究现状[J].中外医疗,2017,36(26):196-198.

猜你喜欢
产褥期盆底功能障碍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产褥期妇女保健知识与行为的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35例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产后护理延伸在产褥期产妇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