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标理论在血液透析患者康复护理领域中的应用

2018-06-29 07:47魏见芳郭玉庆赵春丽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依从性血液康复

魏见芳,郭玉庆,赵春丽

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山东青岛 266300

血液透析是临床治疗终末期肾病的常用方法[1]。患者多因治疗费用高、病程长等产生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为了评估达标理论的应用效果,该研究将于收治的89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该院收治的89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6.2±3.1)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0 例;年龄 27~63 岁,平均年龄(46.0±3.2)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康复护理 给予对照组常规康复护理。

1.2.2 达标理论 采用达标理论给予观察组康复护理:①培训。达标理论要求护理人员对达标理论了解充足,并具备丰富的肾脏疾病知识,掌握良好的血液透析操作技能。为满足上述要求,实施达标理论康复护理前,对护理人员进行统一培训。②患者评估。收集血液透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健康状况等信息,并结合与血液透析患者的互动,评估患者的需求。经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多因病程长、临床症状等表现为依从性差;因血液透析治疗费用高昂、日常饮食受限等产生心理问题;因受终末期肾病症状及并发症影响导致运动锻炼严重缺乏。③计划。利用评估结果与血液透析患者及患者家属共同讨论,确立护理方案,借助和谐的护患关系,发挥对血液透析患者的约束功能,并提高其依从性。④实施。告知患者液体入量控制及饮食控制的重要性,通过语言鼓励、肢体语言鼓励或发放小奖励等方式,增强患者的依从性;根据患者实际状况,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运动训练,同时通过与患者所属社区、对口用人单位建立联系的方式,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社会功能,进而促进患者实现心理功能、人际交往及社会功能的全面康复。当血液透析患者提出疑问或质疑时,及时解答,如确认患者的意见合理,可将其引入到后续康复计划中,以满足患者的被尊重需求,进而快速促进血液透析患者的身心康复。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依从性,评分项包含非常依从、一般依从、不依从。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评分项包含护理前、护理后。观察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评分项包含护理前、护理后。

1.4 评价方法

1.4.1 焦虑评价方法 选用焦虑自评量表评估血液透析患者的焦虑状态变化。该量表由20个评价条目构成,标准分临界值为50分。评分标准:重度焦虑:≥70分;中度焦虑:60~69 分;轻度焦虑:50~59 分;无焦虑:≤49分。

1.4.2 抑郁评价方法 分别于护理前、护理后,以抑郁自评量表评估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抑郁状况。该量表采用4级评分,标准分评分标准:重度抑郁:≥73分;中度抑郁:63~72 分;轻度抑郁 53~62 分;无抑郁:≤61 分。

1.4.3 生活质量评价方法 分别于护理前、护理后以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74)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该量表由生活环境、社区服务、进食功能、运动与感觉功能等20个因子构成。标准分计分范围0~100分,患者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的依从性

对照组依从性86.67%,低于观察组97.73%(P<0.05)。结果见表1。

表1 患者的依从性[n(%)]

2.2 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

护理前,两组心理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均有所改善,对照组焦虑评分(51.02±3.29)分、抑郁评分(53.65±3.82)分,均高于观察组焦虑评分(46.18±2.60)分、抑郁评分(48.29±3.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s),分]

表2 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s),分]

组别 护理前焦虑 护理后焦虑 护理前抑郁 护理后抑郁对照组(n=45)观察组(n=44)t值P值54.26±4.15 54.24±4.18 0.29>0.05 51.02±3.29 46.18±2.60 6.82<0.05 57.69±4.58 57.73±4.60 0.34>0.05 53.65±3.82 48.29±3.11 5.92<0.05

2.3 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评分均有所升高,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70.25±5.77)分,低于观察组(81.24±3.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表3 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s),分]

表3 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s),分]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45)观察组(n=44)t值P值63.55±7.26 62.89±7.29 0.36>0.05 70.25±5.77 81.24±3.61 10.65<0.05

3 讨论

终末期肾病病程长、临床症状显著,加之血液透析费用较高,患者的生理健康及心理均受到一定影响[2]。长此以往,终末期肾病患者将与社会严重脱节,其生活质量持续下降。近年来,血液透析患者的康复护理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常规康复护理用于血液透析患者,效果尚可。

达标理论是由美国护理专家King提出来的[3],这种理论强调个人系统、社会系统以及人际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将其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显著。

该研究将89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给予两组常规护理、达标理论康复护理,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依从性、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充分验证了达标理论的应用价值。因此,这种护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综上所述,医院可于血液透析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广泛推行达标理论,以增强患者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及生理功能的全面恢复。

[1]刘晓辉,时秋英.基于达标理论的支持性心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6):21-25.

[2]张久,王静.基于达标理论的血液透析诱导期患者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效果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36(2):219-221.

[3]韩晗,岳晓红,樊少磊.King互动达标理论在提高血液透析病人生活质量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0(11):961-962.

猜你喜欢
依从性血液康复
多彩血液大揭秘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神奇血液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
报废血液的初步分析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