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护理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评估

2018-06-29 07:47陈庆华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双下肢流速颅脑

陈庆华

湖北省宜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湖北宜城 441400

双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致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长期卧床,肢体的活动及肌肉的收缩频率较低,无法使血液回流,造成血流减慢;加之静脉通路建立及导尿管的留置,增大了肺部和尿路发生感染的风险,使血管内皮受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用脱水药物甘露醇,会使血液发生浓缩并且粘稠度增大[1-2]。因此,只有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才能降低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该研究选取自2015年5月—2017年3月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34例,给予强化护理,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神经外科行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6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 14例,年龄21~73岁,平均(47.83±4.52)岁;GCS 昏迷评分[2]4~12 分,平均(6.39±1.04)分。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24~69岁,平均(46.77±4.82)岁;GCS 昏迷评分 5~11 分,平均(6.05±1.78)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GCS昏迷评分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主要内容: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体征及病情进行监测,对其家属进行简单的健康教育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强化护理,主要内容: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进行小强度的康复锻炼,按摩其双下肢各部分的肌肉,帮助患者做膝关节伸屈运动等,逐渐加大锻炼的强度、频率及力度,对其进行双下肢康复锻炼的强化护理;给予患者实施弹力袜的强化护理,在术后给患者的下肢穿弹力袜,弹力袜压力的选择按照由小到大的方式进行,大腿处的压力应最小,脚踝处的压力应最大,小腿处的压力应适中,通常压力约为17 mmHg;针对患者的自身情况,对患者实施体位的强化护理干预,给予患者在仰卧、俯卧和侧卧等不同体位时的护理,缓解患者的身体疲劳。两组患者均连续进行护理1个月。

1.3 观察指标

两组的肺栓塞、下肢肿胀、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股静脉和腘静脉血液流速及满意度。股静脉和腘静脉血液流速检测: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测。满意度:使用该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表内容:护理的方法、质量、技术等8项,百分制,其中>80分为非常满意;60~80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病例数。

1.4 统计方法

将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数据用百分率[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用(±s)表示,采用 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肺栓塞、下肢肿胀、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

对照组34例患者中,肺栓塞2例(5.88%),下肢肿胀 10例(29.41%),下肢静脉血栓 7例(20.59%);观察组34例患者中,肺栓塞0例(0.00%),下肢肿胀3例(8.82%),下肢静脉血栓1例(2.94%)。两组的肺栓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61,P=0.151);观察组的下肢肿胀、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0,P=0.030;χ2=5.100,P=0.024)。

2.2 两组股静脉和腘静脉血液流速

观察组股静脉和腘静脉血液流速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股静脉和腘静脉血液流速比较[(±s),cm/s)]

表1 两组股静脉和腘静脉血液流速比较[(±s),cm/s)]

组别 股静脉 腘静脉观察组(n=34)对照组(n=34)t值P值18.51±3.15 13.64±3.06 6.623 0.000 25.80±4.32 18.22±3.47 8.084 0.000

2.3 两组满意度

对照组34例患者中,非常满意10例,满意16例,不满意8例;观察组34例患者中,非常满意22例,满意11例,不满意1例。观察组的满意度(97.06%)高于对照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5,P=0.012)。

3 讨论

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由于长时间的昏迷,极易导致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患者发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其双下肢出现疼痛、肿胀等症状,对患者病情的恢复及生活质量均有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其死亡[3-4]。有研究报道,患者长期卧床的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为53%,而非昏迷患者的发病率仅为7%[5]。只有护理人员及时对该类患者采取强化护理,才能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该研究结果观察组的下肢肿胀、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股静脉、腘静脉血液流速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表明强化护理通过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的同时进行下肢康复的强化训练、穿戴弹力袜和体位护理等,能够促进患者双下肢的血液循环,使血管保持通畅,股静脉和腘静脉的血液流速增大,血液的粘稠度下降,在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防止形成双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取得理想的效果。

综上,给予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强化护理能够抑制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使下肢肿胀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认可。

[1]平丽,邵亚娣,王丽君.颅脑创伤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与个体化预防措施应用效果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6,28(3):308-309.

[2]章帆.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器在预防神经外科昏迷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7,15(17):2087-2088.

[3]何孟君.对重型脑外伤昏迷患者进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的效果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0):129-130.

[4]董海平.早期护理干预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负性情绪的护理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5):913-914.

[5]林葆春,张富明,罗玉娟,等.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预防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6,23(7):983-984.

猜你喜欢
双下肢流速颅脑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知识巩固
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流体压强与流速
爱虚张声势的水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请您诊断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以呼吸困难、双下肢不对称性水肿为首发症状的主动脉夹层1例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颅脑损伤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