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心胸型胸痹以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的效果观察

2018-06-29 07:47何建红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心胸胸痹气滞

何建红

甘肃省秦安县中医医院内科,甘肃秦安 741600

传统中医理论对胸痹的定义,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能卧的一种疾病,病名最早见于《灵枢·本藏》,相当于西医的缺血性心肌病等[1]。目前,胸痹是临床最为常见而多发的心血管疾病,而且患者逐渐向低龄化发展。中医对于本病的治疗,根据辨证分为多个证型论治,但病机多虚实夹杂,常常是各证型并存,治疗时运用主证之主方,合并其他兼证方,或按个体辨证结果在主证方基础上加味治疗。其中对辨证属气滞心胸型胸痹的患者,可用柴胡疏肝散为主加味治疗。为了观察柴胡疏肝散加味对气滞心胸型胸痹的治疗效果,该院中医内科门诊将该方运用于临床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月间该院收治的86例胸痹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中医内科门诊治疗的86例气滞心胸型胸痹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3)。其中观察组以柴胡疏肝散加味进行治疗,对照组口服常规西药治疗。两组疗程都为60 d。观察组患者年龄 45~76 岁,平均(51.5±2.3)岁;病程 1~5年,平均(3±0.8)年。 对照组患者年龄 42~82岁,平均(52±2.5)岁;病程 1~9 年,平均(4±0.6)年。 对比 2 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该次研究对胸痹的诊断标准按“2015年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胸痹心痛的诊断标准”制定[2]。

中医诊断依据: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情志刺激、多饮暴食、感受寒冷等因素而诱发。

中医证型辨证:心胸满闷不适,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舌苔薄或薄腻,脉弦。

心电图检查支持冠心病,即:①发作时心电图STT呈缺血性改变及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或直立;②动态心电图发现ST-T呈缺血性改变;③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治疗按冠心病缓解期处理,患者在调整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口服曲美他嗪、单硝酸异山梨脂、阿托伐他汀钙片、拜阿斯匹林肠溶片等。30 d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治疗2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以柴胡疏肝散加味为主方治疗,可通过对具体病例辨证加减施用。柴胡疏肝散加味药物组成为柴胡9 g、香附9 g、川芎9 g、陈皮9 g、枳壳 9 g、白芍 9 g、炙甘草 6 g、元胡 9 g、檀香 9 g。 以上诸药水煎汤剂口服,1剂/d,分早晚2次。气滞心胸日久,多与瘀血痹阻证兼见,如见症心胸刺痛,舌质暗,有诊瘀斑或瘀点,脉弦涩,可合血腑逐瘀汤加紫丹参;体质素虚或兼见心气不足,可加党参、炙黄芪;胸闷痰多者可加瓜蒌、半夏、茯苓;见气阴两虚者可合生脉散。该组疗程与观察时长与对照组相同。

1.4 疗效评定

按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胸痹心痛的疗效评定”[3]制定该研究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症状消失,心电图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间歇期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主要症状及心电图无改变。各组总有效率=(治愈例+好转例)/总例×100%。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为显效:心电图恢复为大致正常;有效:原来降低的心电图S-T段回升0.0 5mV以上,但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或T波由低平变为直立且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改善;无效:相比治疗前,心电图无改变。

1.5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所有数据以SPSS 20.0统计学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好转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2.2 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心电图的疗效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显效率、有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比较

3 讨论

中医学理论认为,气滞心胸型胸痹一般由长期的忧思恼怒、心情郁闷引起,此因肝喜条达,主疏泄而藏血,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因情志不遂,木失条达,肝失疏泄而致肝气郁结。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郁则血行不畅,冠状动脉血管内瘀血脂质堆积,形成管腔狭窄[4]。治宜疏肝理气之法,以柴胡疏肝散治之。

该方由四逆散去枳实,加香附、陈皮、枳壳、川芎而成,虽由四逆散加味,而且各药用量已变,尤其是减甘草用量,使其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力大增。方中用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香附理气疏肝,助柴胡以解肝郁;川芎行气活血而止痛,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二药相合,增其行气止痛之功,为臣药。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为佐药。甘草兼调诸药,亦为使药之用。诸药相合,共奏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功。使肝气条达,血脉通畅,营卫自和,心胸诸痛遂解。原方所加元胡,具活血、理气、止痛,通小便四大功效,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增强原方理气活血作用。檀香有行气、散寒、止痛功效,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且有明确疗效[5]。

该次研究主要观察了以柴胡疏肝散加味为主方,对气滞心胸型为主证型胸痹的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3.02%)和心电图改善(81.40%),都明显优于单纯以西药治疗的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76.74%)和心电图改善(60.47%),两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说明柴胡疏肝散加味对气滞心胸型胸痹的疗效是比较理想的,在内科临床治疗中切实可行。

[1]高乐,冯涛.自拟方治疗气滞心胸型胸痹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7):122-123.

[2]程全周,陈爱莲,吴桂玲,等.我科"胸痹心痛"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0):173-174.

[3]张永乐,张军.胸痹中医诊疗方案临床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2017,30(2):170-171.

[4]李录山.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气滞心胸型胸痹48例[J].光明中医,2014,29(3):535-536.

[5]陈双红.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气滞心胸型胸痹的疗效[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4):73.

猜你喜欢
心胸胸痹气滞
身痛逐瘀汤敷贴治疗气滞血瘀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张艳治疗胸痹临床经验
从五禽戏论治肝郁气滞型功能性便秘
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
奇怪的爸爸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打开心胸,就能融入”
心胸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别做奇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