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的儿童心理关怀的缺失

2018-06-29 08:00张香莉
考试周刊 2018年54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语文

摘 要:素质教育下,提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其实质就是对学生的同伴合作,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在当下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只看重学生的分数,而忽视了学生心灵的教育。为此,为了着力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语文教师应着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关键词:创新;语文;素质教育

教育一直都是我国政策改革的重点,经过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国的教育政策也在朝着人性化的方面进行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再一次的证实了我国教育要想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灵关怀发展。

创新一直是检测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然而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创新能力,能否在世界站稳脚步,更重要的是看这个国家的人才储备。是否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就成为我国是否拥有巨大发展潜能的关键。“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一直是我国教育不变的宗旨,特别是现在提倡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一政策正在中小学校园中如火如荼的展开着。

然而,在教师鼓励学生用心观察社会生活,大胆动手尝试的同时,孩子们的内心是否真的接受教师的这种教育方式呢?

经过笔者的调查走访发现,如今我们所提倡的培养创新性人才,在实际的教学生活和操作过程中,教师的一些机械的做法已经改变了该政策的初衷。在这种畸形的教育培养下,儿童的心理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他们由当初的兴奋不止到现在的苦不堪言。那么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的同时,也要注重儿童心理的关怀,要尝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孩子究竟需要的是什么。同时教师与家长也要学会与孩子共同认识学习,共同进步。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创新型教育,如何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培育学生创新思维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一、 树立正确的创新理念

“创新”一词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解释为“创造新的;革新;独创性”,由此可以看出,“创新”一词的重点在于事物的新颖性,唯一性。前人的发明创造现在拿来用就不能叫作创新。为此,教师和家长要事先明确创新的真正含义,才能正确合理地引导学生。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时常打着素质教育的大旗,让学生一头扎进习题的苦海,学生除了学校里的课程,课余时间还要参加各种奧数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一道数学题。再譬如,语文课上,教师在讲述朱自清的《背影》时为了发扬素质教育提出的创新精神,课堂上不再是一味地“满堂灌”而变成了一味地“满堂问”,对于学生回答是否正确也不做回应,这样的“创新”课堂不仅不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反而会让学生对这个老师,甚至是对这门课充满厌倦,看似创新,实则新瓶装旧酒。还有的语文教师,在讲解语文课文时,让学生不停地在探讨与本节课无关的内容,就拿苏轼的《赤壁赋》来说,老师对作品的背景进行讲解,理所应当,但是,在讲解背景之后让学生去想象讨论,“如果苏轼辞官归乡会是怎样的场景?”这一话题已明显超出了本节课学习的范围;再者,教师让学生开动大脑,积极思考问题,这本没有错,错在于没有把讨论的时间选对,这样的话题可以让学生放在课下进行讨论,而不是放在讲课文的时间,浪费整堂课去讨论这个话题未免有点得不偿失。学生整堂课是兴致勃勃,但是与本节课关系却相差甚远。这样的“创新”教学方法也是对新大纲的一种曲解。

事物之间是循序渐进,相互连接着发展的,创新型的教育方式也是一样,在老一辈教育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教育,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的年龄和视角等多种因素合理地进行创新教育,而不是随意凭空想象地进行创新教育。要知道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发展,当前,不少教师歪曲了素质教育提出的初衷,任意凭空想象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创新”教育,这样的教学方式必定不会出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切勿拔苗助长

儿童随着年龄不断地成长,身体和大脑都在不停地变化。为此,不同年龄的孩子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以适应其生长发育的整体水平。我国的教育工作者经过反复的考查实践,提出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摆脱茫茫题海,因材施教,合理的开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做到人尽其才。而素质教育提出的初衷是好的,真正到了教师结合理论应用到实践生活中时,孩子们还是摆脱不了各种学习的重压。本应是减压,结果变成了加压,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事实。追究其最终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和家长对素质教育的一种误读,另一方面,是教师和家长以自己的眼光出发,高估了孩子的承受力。孩子们正如春天里树枝上刚发出的嫩芽一样,经不起狂风暴雨的洗礼。他们的成长需要夜以继日的关怀和爱护,当然,适当的压力对于孩子来说可以帮助他们改掉贪玩的恶习,但是如果力度过重,对于部分孩子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就目前来看,我国自闭症儿童早已超过了1000万人,0~14岁的儿童,就有200万之多,在这些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中,有一部分就是由于孩子学习的压力过于沉重,导致了孩子不愿意去学校,不愿意与人交流,不愿意说话。由此可见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极其重要。

要想让孩子健康全面的发展,在给学生设定教学目标时,就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接受能力。美国的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要经过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是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阶段,每个阶段的形成和发展,都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密不可分。儿童在0~1.5岁时,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信任感,包括对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人,这是对其以后能够健康发展的基础。有的家长在孩子没有出生时就给孩子报了早教班,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家长的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也要结合儿童的心理发展学会合理安排。在孩子的2~5岁,是培养孩子自主性的关键时期,也是启蒙他们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我国的家长在孩子2~5岁时,早早地把他们尝试探索环境的时间置换成了学习各种特长技能,特长班的选择本应以孩子的喜好为重点,可是现在家长却以自己的想当然,认为什么是当下流行,就让孩子学什么,这样的特长班早已不是特长班,而是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这在无形中对孩子的身心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我们倡导,孩子的发展应该结合其生理心理的特点,综合考虑,合理引导,切勿拔苗助长,否则会适得其反。

三、 合理引导开发

2~5岁的孩子,对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时刻想用自己的双手来探索这神秘的世界。这是符合孩子发展的心理的,在这时教师和家长要做到合理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

(一) 启发引导:素质教育畅行的今天,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不应把考试分数作为评判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教师应当因材施教,合理开发不同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譬如,语文教师在讲述《老王》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演绎本节课中的一个片段,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老王有怎样的体貌特征,“通过整篇课文的学习,你发现老王是怎样性格的人物呢?你的身边有没有像老王这样的人呢,那么尝试着写一篇散文来描述一下你身边的这个人。”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就把语文课本知识与学生的课外生活合理的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还学会了写作。教师的这种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就是合理有效的。

(二) 探索求真:同样,对于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己去探寻答案,不能人云亦云。譬如,七年级下册的人教版语文课中有一篇课文是郑振铎的《猫》,仅仅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似乎不太能理解作者的心情,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观察猫,再结合老舍的《我们家的猫》对比一下,归纳出猫的共同特征,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掌握并理解两篇散文的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这样一来学生就轻松地理解掌握了课文。

(三) 从兴趣入手:诸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总的来说,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学生时还是要讲究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不能因为当下社會环境竞争激烈,为了让学生考出高分,不断地给他们加压。创新教育提出的今天,需要的是有头脑、有思想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考高分的机器。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就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对症下药,这样一来学生的大脑才能被激发,发明创新也就不难了。

在教育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学同样如此,在素质教育畅行的今天,语文教师要学会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选择适当的方法来使自己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识字认字,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学生孕育创新精神的民族文化传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然而,创新不仅要有思想的引领,还要有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让语文教育真正的开花结果,根繁叶茂。

参考文献:

[1]邱焕春.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学习模式的探究与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6(05).

[2]朱爱兰.全面树立新型理念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问题[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1(10).

作者简介:

张香莉,河南省周口市,周口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创新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