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中的不变量*
——谈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

2018-07-03 01:19
中学教研(数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二面角投影线段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浙江 金华 321004)

在近几年数学高考的立体几何题中经常出现折叠问题,由于其涉及平面图形和空间图形,因此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识图及分析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考试中此类问题得分率都不高,分析其原因,首先是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弱,其次是学生对这类问题没有形成解题的模型和方法.

解决折叠问题的关键在于画好折叠前后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抓住两个图形的特征关系,并弄清折叠前后哪些量发生了变化、哪些量没有发生变化,以及确定动点在底面上的投影位置,这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依据.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处理折叠问题的两大策略:1)引导学生用草稿纸演示折叠过程,注意折叠前后的不变量;2)利用数学软件动画演示折叠过程.让学生形象直观地得出折叠问题的3个特征如下:

图1

如图1,将△DAE沿AE折成△D′AE,过点D作DF⊥AE交AE于点H,交AB于点F,则

①点D′在底面ABCE上的投影O一定在射线DF上;

②D′H⊥AE,FH⊥AE,∠D′HF是二面角D′-AE-B的平面角;

③折叠后的不变量:在折线同侧的量,折叠前后不变,如D′A=DA,D′E=DE.

笔者通过一些实例,对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的解题策略作归纳,供大家参考.

1 利用折叠前后的不变量的特征解题

图2

1)求二面角A′-FD-C的余弦值;

2)点M,N分别在线段FD,BC上,若沿直线MN将四边形MNCD向上翻折,使点C与点A′重合,求线段FM的长.

(2010年浙江省数学高考理科试题第19题)

分析1)略.

2)建立如图2所示的直角坐标系,设FM=x,则M(4+x,0,0).翻折后,点C与点A′重合,从而CM=A′M(折叠前后的不变量),于是

评注本题是一个两次折叠问题,经历的是一个由动态到静态的过程.要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清楚地知道折叠前后哪些量产生了变化、哪些量没有变化.第2)小题学生的得分率较低,究其原因是学生往往将目光聚焦在第二次翻折后的空间几何图,而忽视了该空间图与原平面图之间联系,即翻折前后CM长度的不变性.求解这类问题要注意对变化前后线线与线面位置关系、所成角及距离等加以区别比较,在“变”与“不变”之间灵活解题.

例2如图3,在矩形ABCD中,已知AB=2,AD=4,点E,F分别在AD,BC上,且AE=1,BF=3,将四边形AEFB沿EF折起,使点B在平面CDEF上的射影H在直线DE上.

1)求证:CD⊥BE;

2)求线段BH的长度;

3)求直线AF与平面EFCD所成角的正弦值.

(2016年浙江省金华十校调研数学试题第17题)

图3

1),3)略.

2)解法1设BH=h,EH=k,过点F作FG⊥ED于点G.因为线段BE,BF在翻折过程中长度不变,根据勾股定理得

图4

解得

于是B(0,1,2),故线段BH的长度为2.

评注本题是笔者参与命题的一道高三期末试题.第2)小题学生的得分率很低,究其原因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线段BE,BF在翻折过程中长度不变.

2 利用折叠后动点投影的特征解题

例3如图5,在长方形ABCD中,AB=2,BC=1,E为DC的中点,F为线段EC(端点除外)上一动点.现将△AFD沿AF折起,使平面ABD′⊥平面ABC,在平面ABD′内过点D′作D′K⊥AB,K为垂足.设AK=t,则t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2009年浙江省数学高考理科试题第17题)

图5

图6 图7

评注本题是2009年浙江省数学高考理科试题填空题的最后一题,学生的得分率很低.若能抓住折叠后动点D′在底面上的投影特征,问题本质就是由折叠引起的二面角D′-AF-B的平面角∠D′HK的变化,再利用两个极端值,得到结果.

( )

A.存在某个位置,使得直线AC与直线BD垂直

B.存在某个位置,使得直线AB与直线CD垂直

C.存在某个位置,使得直线AD与直线BC垂直

D.对任意位置,3对直线“AC与BD”“AB与CD”“AD与BC”均不垂直

(2012年浙江省数学高考理科试题第10题)

当AC=1时,直线AB与直线CD垂直.故选B.

3 利用折叠问题的三大特征解题

例5(原创题)如图8,已知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E是边AB的中点,将△ADE沿DE折起至△A′DE(如图9),若△A′CD为正三角形,则二面角A′-CD-B的大小是______.

图8 图9

分析如图10,在正方形ABCD中,过点A作AF⊥DE,交DE于点H,交BC于点F.取CD的中点G,联结EG交AF于点O,按题意折叠后的图形如图11所示,可知点A′在底面BCDE上的投影在AF上.又因为△A′CD为正三角形,所以点A′在底面BCDE上的投影也在EG上,从而点A′在底面BCDE上的投影是AF与EG的交点O.联结A′G,因为A′G⊥CD,OG⊥CD,所以∠A′GO就是二面角A′-CD-B的平面角.

∠A′GO=30°.

图10 图11

评注本题的关键是要确定点A′在底面BCDE上的投影O的位置.根据折叠问题的3个特征知点O一定在射线OF上,再根据对称性可知点O也在EG上,因此点O是AF与EG的交点.

折叠问题看似变化多端,实则有规律可循.一般情况下,在折线同侧的量,折叠前后不变;“跨过”折线的量,折叠前后可能会发生变化,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本文选取的5个例题都是压轴题,难度较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对折叠前后图形的元素进行分析,抓住这个动态变化过程中不变的量,如垂直关系、平行关系、长度关系等,充分利用折叠问题的3个特征,抓住折叠问题的解题关键,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猜你喜欢
二面角投影线段
立体几何二面角易错点浅析
综合法求二面角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解变分不等式的一种二次投影算法
基于最大相关熵的簇稀疏仿射投影算法
求二面角时如何正确应对各种特殊情况
找投影
找投影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