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为“村官”立大传

2018-07-06 07:03王沛郁
支部建设 2018年13期
关键词:村官

■ 温 拓 王沛郁

“王长远工作室”和他的15部“村官”传记

在闻喜县有一位74岁的退休老干部,钟情“村官”,组建“工作室”,用十多年时间为9位“村官”编写出版了15部长篇人物传记,字数300余万字。——他就是经济学副研究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原闻喜县卫生局党总支书记王长远。

他用新的视野书写村官传承红色基因的担当

王长远说,中国什么问题最大?农民问题最大,农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问题最大,而解决这个问题,成千上万的“村官”的作用更大。村小舞台大,官小责任大。闻喜县一大批优秀“村官”,尽职尽责,呕心沥血,积极奉献,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闻喜县有343个行政村,新中国成立以来,担任过村官的不下5000余人,各个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先进人物,成为全县、全省乃至全国的楷模。王长远很早就有一个梦想,就是为村官中的佼佼者编写出版传记,那样必将会进一步激励村干部的责任担当和积极性。王长远决定,从不同年代挑选有代表性的村官,为其写长篇传记,这个工程,光靠一个人力量太单薄,于是,他找来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王长远工作室”,专门从事红色人物、模范村干人物传记的编写与出版。

下丁村是稷麓抗日根据地的发祥地之一。1936年晋南民运领袖嘉康杰来到下丁村播撒革命火种,从1936年到1945年,以嘉康杰、金长庚、柴泽民为首的20多位党政军领导人,先后在下丁村领导抗日反阎斗争,全体村民同仇敌忾,114位有志之士投身革命,其中有35名热血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64名青年农民参军入伍,21名烈士为国捐躯,10名战士负伤致残……下丁村众多的英雄和村民为民族解放和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贡献和巨大的牺牲。农村实行责任制后,一些干部和群众,对下丁村的光荣传统认识淡化了。有的青少年甚至对英烈产生质疑。王长远认为,崇尚英雄,是一个民族得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在他的策划下,下丁村党支部提出“红色复播”概念,吕万福筹借20多万元,创建了一座占地5亩的“下丁英烈纪念馆”。逢年过节,支村委在纪念馆召开各种报告会和学习座谈会,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王长远同贾中音一起策划、主编了《下丁英雄谱》《下丁村志》。2008年下丁村被中央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吕万福挖掘、收集革命前辈的事迹和传承革命前辈的精神,坚持“红色复播”的事迹感动了王长远,2011年12月,他主编的20万字的《农民的好儿子吕万福》一书正式出版。

马秀梅是河底镇苏村女强人,王长远在调研采访中,了解到其公爹赵临荣,1938年开始担任苏村党支部书记6年,1944年被敌人杀害,养父赵怀亮1955年起任苏村党支部书记8年、丈夫赵为民任苏村党支部副书记、村主任7年。马秀梅在1996年5月至2011年12月间担任苏村党支部书记。苏村从1938年至2011年70余年的村级领导主干,赵氏一家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时间长达35年,这在运城市3342个行政村中屈指可数。王长远与作家贾发学合作,编著出版了26万字的《沙渠河畔一家人》,用纪实的手法、翔实的资料、生动的情节、流畅的文笔,记述了70个故事,再现了马秀梅一家四位村官35年来为苏村群众办好事、实事的感人事迹和勇于奉献的精神。

他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梳理“村官”们的成功秘诀

王长远1989年获经济学副研究员高级职称。他经常念叨:“经济学是一门帮人致富的学问”。东镇川口村党支部书记李春元是个有经济头脑的“能人”,改革开放初期,他同儿子李海仓一起到闻喜县委办事时,看到时任县委政研室主任王长远正在编写的《农户怎样办企业》书稿,他就问:“在庄稼地里种什么最赚钱?”王长远回答 :“种企业”。李氏父子品味王长远这句戏言,十多年后果然应验了,川口村在没有任何矿产资源优势的情况下,硬是在黄土地上“种”出了一颗有50亿元资产的钢铁企业,李春元带领支村委干部,将远近闻名的“穷村”,建成为文明富裕的“河东第一村”。王长远对李春元的成功之路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李宏民一起,精心策划运作,由张希斌等人执笔,一部18万字的《涑水河畔李春元》由台海出版社出版后向全国发行。

卫生福,郭家庄镇卫家庄一普通村主任(时称“大队长”),年逾八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成功办起多家企业,被村民称为“十六能”、“创业龙”。改革开放后,抢抓机遇,办起家庭油漆厂,成立公路划线队,由一位普通村干部成为一名实业家。王长远与贾发学一起,将其事迹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升华,《风雨创业路—卫生福的那些事》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在山西引起很大反响。《山西农民报》召开了由省城主要新闻媒体、著名作家、评论家参加的研讨会,以《“卫生福现象”引起的省城文化界关注》通栏大标题,刊登了10多位专家的评介文章。又用了8个版面刊登了卫生福创业语录、读者点赞文章和书评。卫生福成为媒体关注的新闻人物,新华网、《山西日报》、《科技导报》以及市县电视台记者纷至沓来,前来采访这位村官。卫生福的事迹感动了万千人,这颗深埋于沙土70余载的“珍珠”,发出耀眼的光芒!

图为王长远(中)在农村搜集素材

他动用多种艺术手段塑造村官感人形象

王长远说:“文学是一门供人欣赏的学问。”当下的年轻读者,不喜欢那些进行“说教”的文学图书,因此,他们在创作长篇村官人物传记时,在真实可靠的前提下,坚持两点:一是语言生动活泼,让农民们读的懂,故事生动,让人记的住;二是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在《百姓好当家—王全才的故事》编写过程中,他同作家杨澍、王永福一起将栗村老支部书记王全才的事迹,用112个故事进行讲述,故事中插图60余幅,编入诗词和顺口溜70余首,楹联60幅,书画作品40余幅,照片50余幅,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欣赏性,受到读者欢迎。

涑阳村的吴吉昌,长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上世纪60年代,他创造“芽苗移裁”等植棉新技术,改变了中国棉花栽培史,1974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科研成果奖”,被誉为“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的事迹红遍全国,但却没有一部系统全面记述吴吉昌奋斗一生的长篇人物传记。王长远决定为其立传。他请老朋友、城关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张红全出山操刀。张红全不负众望,这部包括《苦海浮生》、《巅峰时刻》、《心在滴血》、《溢彩春秋》4部95万字的大型报告文学《吴吉昌传》历时4个年头,终于与读者见面了。王长远与邱中民等合作又精心编撰了一部包含560幅照片、25组诗词的《吴吉昌画传》,与张引太等合作。编写了一部包括长篇叙事诗、蒲剧剧本、电视剧画册、连环画画册等内容的《吴吉昌之歌》。这套共6本、130余万字的《吴吉昌书系》出版后,县人大举行了隆重的出版发行座谈会。有专家评介说:本书用纪实的方法,生动剖析了吴吉昌崇高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有身临其境之感。

他用优秀传统文化演绎着村官的精神世界

王长远认为,一个区域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个区域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顺口溜是流传在下丁村的优秀传统文化,长期以来,流传的一批反腐倡廉民谣,反映了下丁村老百姓对反腐倡廉的心声与期盼。他与作家张引太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合作,收集整理出1千多首民谣。2015年10月,《警钟长鸣鉴戒谣》、《反腐倡廉正气谣》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王长远还策划并设计出具体方案,协助下丁村、创办了一座500平方米的“农村廉政教育馆”。这个纪念馆被县委、县纪委列入农村廉政教育基地,已接待农村党员干部7000余人次前来参观学习。

东镇上镇村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村庄,汉武帝刘彻巡幸缑氏途经桐乡夜宿上镇村时,忽报叛乱平息喜讯,喜不自胜,当即颁令将桐乡改为“闻喜”。闻喜是一块喜地,聚焦到上镇,上镇村便成了闻名遐迩的得喜地,被古人称为史上最灵验的“诞喜地”。村党支书记任占龙,将喜文化进行了挖掘与发展,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双喜门”,在全国引起了轰动。上镇村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王长远与作家解稳合作,对任占龙的实践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并从理论上加以升华,一篇1万余字的《上镇模式——闻喜县上镇村创建“美丽乡村幸福上镇”纪实》的调研报告,在山西《学术论丛》上发表,引起有关专家的好评。2015年,二位作家辛勤笔耕,为任占龙立传的《上镇喜文化巡礼》正式出版。这部35万字的弘扬喜文化的专著,再次引起省、市、县新闻媒体的关注和专家、读者的好评。

猜你喜欢
村官
个性“村官”都特立独行?——不,他们有诸多相同品质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
监管者的责任哪里去了
我只是个村官
大学生村官离职后的创业
鄂伦春自治旗完善管育机制,搭建创业载体,助推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
大学生村官流向考
大学生村官与村官大学生
“村民自治”不是“村官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