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研学旅行开展情况调查

2018-07-06 08:10兰继军张艳楠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活动

兰继军 张艳楠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一、引言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活动。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提出研学旅行的相关内容及具体细则,正式推动了研学旅行活动。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和各种形式的夏令营、冬令营活动。研学旅行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领域之一。

研学旅行又称修学旅行、修学旅游,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学校,以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培养人格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察活动,以此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培养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坚强意志和实践能力。教育中的研学旅行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以游学提升道德情操、获取知识、进行社会交往、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1];唐朝贞观元年,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不畏艰辛从长安到印度求取真经;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各个角落,游遍各地自然、人文景观后撰写出《徐霞客游记》;清末民初,出现了大规模赴海外留学的潮流;抗战时期,陶行知倡导的“新安旅行团”奔赴各地宣传抗日救国主张。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普遍开展了春游、秋游,少先队、共青团组织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夏令营等教育活动,这些都带有研学旅行活动性质。欧洲地区从17世纪起就有大游学活动,发展至今已成为英国、德国、丹麦等学生乃至国民的传统活动[2]。日本从明治维新时就鼓励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政府在教学大纲中规定,小学生每年要在本市做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初中生每年要在全国做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高中生每年则要在世界范围做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借助当地的文化资源,提高文化修养[3]。韩国教育部门倡导,在学生毕业之前,以游学的形式,了解当地的历史古迹、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4]。

在国家政策、政府工作规划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下,各地中小学都积极探索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殊儿童作为公民也享有宪法赋予的受教育权,并应获得公平教育机会,实施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是保障这一权利实现的基本途径。但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普通基础教育相脱离,许多地方仍然停留在大力兴建、扩建特殊教育学校的阶段,对于将研学旅行纳入特殊教育课程的研究较少,为此拟对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教师进行调查,以便为今后开展特殊儿童的研学旅行活动提供建议和参考依据。

二、研究工具与研究对象

采用自编《特殊教育学校研学旅行开展情况调查问卷》,调查问卷题型为选择题与填空题,共18个项目,内容包括学校所处地理环境、学校类型、办学层次、主要教育对象等基本情况,以及研学旅行开展情况等。通过问卷星发放与回收,调查时间为2017年6月,回收有效问卷108份。

三、结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参与此次调查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共108人,来自全国75所特殊教育学校,其中校长39人、中层管理者21人、教师48人。参与调查的特殊教育学校中有66.7%处于城区,18.7%处于城市近郊,10.7%在乡村,4%的学校位于城市远郊。学校办学类型中,有61.3%为综合类学校,32%为培智学校,盲校与聋校不到7%。各校所招收的教育对象主要为智障生(82.67%)、孤独症儿童(70.67%),其余包括聋生、盲生、多重障碍儿童、脑瘫儿童等。学校的办学层次以小学(93.33%)、初中(76%)、职业教育(41.33%)为主,学前(康复)、职业高中、(普通)高中等占22.67%。

(二)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课外活动情况。对特殊教育学校“课外活动涉及的主题”进行调查,发现“教师指导的兴趣小组”与“学校组织的特长训练”所占比重较大,分别为82.67%与70.67%,其他如亲子活动、社团活动等占24%,“学生自发学习的课程”仅占9.33%(见表1)。

表1 学校课外活动涉及的主题

在“学校经常开展的活动”中,有93.33%的特殊教育学校经常开展如校庆、助残日、儿童节等节庆活动,88%的学校常举办运动会,经常举行“艺术节”及“残健融合活动”的学校占比分别为60%与52%,除此之外,还有社会实践活动、亲子活动、家长研修、志愿服务活动等(见表2)。可见,特殊教育学校对课外活动的重视度较高、所开展的活动类型丰富多样,但大多都是些传统形式的活动。

表2 学校经常开展的活动

参与此次调查的75所特殊教育学校中,53.33%都开展过研学旅行活动,这说明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与推广下,研学旅行取得了较快水平的发展。

各校以往开展过类似研学旅行的活动形式众多,分别为:春(秋)游(69.33%)、参观旅游景点(64%)、户外拓展(40%)、职业体验观摩(36%)、夏(冬)令营(12%)等,除此之外还有项目学习、社区综合实践、融合活动、校际交流等。各校一年开展此类活动的频率以一年一次至两次为主。从此数据可看出,各校开展的活动,形式多为旅游、游玩,这固然可以使学生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但所能学习到的知识则相当有限。

(三)研学旅行开展情况。参与调查的人员中有65.74%的人对研学旅行“完全不了解”或“了解很少”,只有1.85%的人非常了解研学旅行。这说明仍然有一部分教师对于研学旅行有着相当模糊的认识。但是当谈及“是否有必要组织特殊学生进行研学旅行活动”时,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有必要。在“组织特殊学生进行研学旅行时,除教师外还需哪些陪同人员”这一问题上,家长所占比重最大,为88.89%,医护人员与志愿者分别占80.56%、79.63%,其他如相关专业人员为9.26%。如图1所示。与课堂教学不同,在特殊教育的研学旅行中是需要有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参与的。

图1 组织特殊学生进行研学旅行活动所需陪同人员

调查发现,组织特殊学生进行研学旅行活动中的困难,排在首位的是 “安全问题”,所占比例为95.37%,“前期准备需要层层审批”等制度问题所占比例为65.74%,另外“经费问题”(58.33%)、“人员组织问题”(49.07%)、“家长不支持”(18.52%)等也是特殊教育工作者认为的困难之处(见表2)。

图2 特殊学生研学旅行活动中的困难/问题

对于“期望开展哪些类型的研学旅行”这个问题的回答,84.26%的人选择“自然景观”类的研学旅行活动,选择“民俗文化观摩体验”和“艺术活动”的分别占74.07%、69.44%,“红色景点与革命传统教育”占56.48%,“历史文化考察”“现代农业体验”“工业科技企业参观”“教育机构参观”等活动所占比例分别为50.93%、49.07%、45.37%、33.33%,除此之外还有10.19%的工作者期望开展诸如“几校联谊”“职业相关体验”等活动(见图3)。通过分析发现,特殊教育学校所期望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大多以旅游为主,而与教育教学活动结合不够紧密。

图3 工作者期望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类型

对于“最有可能结合研学旅行开发的课程是哪一门?”的问题,教师们的回答主要分为四大类:①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性课程。②律动、手语与沟通等特殊教育学校特有的课程。③活动性课程。④其他课程,如职业教育、职业体验等。可见,教师们普遍认为,研学旅行可以结合多门学科来进行。

四、讨论

(一)特殊教育学校的课外活动难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调查结果来看,特殊教育学校课外活动涉及的主题,大多是学校组织、教师主导的活动,学生自发学习的课程较少,难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研学旅行恰恰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活动,在研学旅行中,学生可以主动探寻问题的答案,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延伸,密切与自然、生活的联系[5]。因此建议特殊教育学校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二)特殊教育教师对于研学旅行缺乏了解。教师们对于研学旅行的认识还停留在春游或夏令营,想要开展的活动都侧重于旅行而非教育。这些活动虽然易操作、受欢迎,但毕竟意义有限,更多的侧重“乐”而非“寓教于乐”。而研学旅行将实践教学与旅游有机结合,可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出真知,让他们了解行走的意义,丰富经历与体验。

(三)特殊教育学校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受制于多个因素。安全问题是组织特殊学生开展研学旅行的首要难题,除此之外研学旅行的经费支出缺乏政策支持,没有有效的经费保障机制。对于特殊教育学校而言,研学旅行组织困难、管理难度大,牵扯人数众多,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因此要做好大量前期准备工作。

(四)研学旅行与学科结合是可行的。调查发现,特殊教育教师对研学旅行与学科结合有较高的期待。《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关注学生休闲生活需求,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要以活动体验为主要方式,鼓励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要为学生安排休闲时间、参与职业体验活动等,这些文件都说明特殊教育学校较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与参与,而研学旅行与特殊教育学校各类学科有机结合,可加强特殊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增强对自然与社会的理解、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制约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因素众多,但多数特殊教育教师仍认为有必要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研学旅行,并且对研学旅行与学科的结合有较高的期待。研学旅行类的体验式学习,有助于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特殊教育学校的研学旅行应与课程改革有机结合,从而成为一种具有整体人性观的整合性课程。

(二)建议。研学旅行在与学校课程结合时应注意:(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各类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发展的可能性,关注学生在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不同需求[6],不同类型特殊儿童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应有所区别。例如,针对聋生可为其安排自然景观、农业体验类的研学旅行活动,让他们亲近各类植物、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对于盲生,可参加艺术活动类研学旅行,辨别乐器的声音、欣赏音乐戏剧、了解各地戏剧特色等。(2)教学内容应贴近生活。特殊儿童的休闲课程应贴近生活,例如,进行社区融合活动,职业体验活动等等,为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奠定基础。(3)加强同伴互助。在注重个体发展差异的前提下,仍需加强特殊儿童团队间的互助与协作。例如,几人一组,进行团体活动,各自发挥所长,既能增强同伴交往能力,又培养了团结协作的意识。(4)鼓励家长参与。特殊儿童的父母应积极参与到子女的教育中。开展研学旅行时,要鼓励父母一同参与,进行亲子合作类活动,促进彼此的交流与沟通。

[1]李哲.浅谈研学旅行的思想渊源与当代启示[J].教师教育论坛,2017(6):90.

[2]张岱楠,罗瑞琦,马志鹏.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7(1):165-168.

[3]陶友华.基于文化旅游资源的研学旅行[J].品牌(下半月),2015(10):263-264.

[4]刘珂,张原诚.我国中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满意度及学习成效探讨———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J].中国市场,2017(9):113.

[5]丁运超.基于研学旅行培育地理核心素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8):3-6.

[6]董欣.《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艺术休闲课程标准》解读[J].现代特殊教育,2017(15):19-21.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活动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