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效课堂构建应处理好的几个辩证关系

2018-07-09 11:22史现素
教师·上 2018年6期
关键词:高效课堂构建辩证关系新课改

摘 要:构建高效课堂是新课改的主要目标之一。新课改以来,围绕高效课堂构建,课堂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组织形式、模式构建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课堂更为开放灵活,课堂品质显著提升。然而,由于一些学校、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缺少精准的理解和全面把握,在高效课堂构建中盲目跟风,走入形式化误区,课堂偏离了传授知识、启迪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本质要求。构建务实高效课堂,要求教师破除形式化羁绊,处理好课堂的“动”与“静”、小组合作的“多”与“少”、多媒体的“用”与“不用”、模式构建中的“学”与“化”等辩证关系。

關键词:新课改;高效课堂构建;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2-19

作者简介:史现素(1966—),女,山东临沭人,临沂市工业学校教师,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课堂教学。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课程实施的持续推进,各种新的教育理念、教改经验、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给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深刻影响,课堂教学内容更为开放灵活,教学手段更为先进多样,学生的主体性更为凸显,课堂品质有了显著提升,课堂更为高效。课堂改革在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学校、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热衷于追“风”,盲目求新求洋,导致课堂丧失了本真,变得花哨浮躁,远离了传授知识、启迪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本要求,应当引起我们警惕。构建高效课堂,让课堂改革远离浮躁、回归本真,需要辩证处理好以下四方面关系。

一、处理好课堂“动”与“静”的关系

时下课堂提倡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一些人将课堂的“动”片面理解为师生外显性活动,而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导致课堂评价导向偏重于外显性指标,使得一些教师将打造“热闹”的课堂当作主要追求。于是课堂虽然没有了“满堂讲”“满堂灌”,却呈现出“满堂问”“满堂动”。有的课堂一节课45分钟时间,教师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提出的问题竟有二三十个之多,其中包括许多“判定性”和“叙述性”的问题,课堂表现出提问的简单化和泛化弊端。由于问题多,教师提问速度很快,学生思考时间短,很多问题只有极少数反应较快的学生能回答,课堂只是表面上活跃了。由于在教学中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提问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停顿,缺少让学生思考的“安静”,学生没有时间激发思维和整理思路,对问题思考难以深入,理解也难达到透彻,课堂效果自然就打了折扣。还有的课堂,教师为了追求课堂“动”的效果,设计了过于繁复的课堂环节,一堂课既有课堂表演、合作讨论,又要个体展示,学生同样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诸葛亮曾说:“非宁静无以致远。”高品质的课堂在追求“动”的同时,应当给学生留出“静”的思考空间。静,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留出一个或多个短小时空,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进展提供个性化空间,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期的安静状态,让学生自由支配、自主建构问题解决的思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自由的时空中对各种疑问进行深入的思考,对知识难点进行深度探究,为各种对话的进行提供必要的准备。这样的“安静”,不但有利于调动每个个体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思维向广度和深度拓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善于思考的习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学生有了深入的思考,课堂教学效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

让学生在“安静”中积极思考探究问题,需要教师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以有效的课堂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思考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有效问题引领是增强学生学习愿望的重要抓手,提高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在问题设计的三个维度上下功夫,一是要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二是要使问题有一定的深刻性,三是要注意学习对象的层次性,以达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的兴趣、思维的空间。有了好的问题设计,在课堂的“安静”中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在课堂互动中师生互相启迪,从而加深全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堂才能呈现高效。

二、处理好小组合作“多”与“少”的关系

近年来,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成为课堂教学中一种活跃气氛、增加互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形式,实践中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越多,课堂气氛越活跃,课堂效果就越好。在一些学校的课堂上学生课桌被统一要求改成组团式布局,一些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课堂更多地体现合作探究的理念,设计组织过多的小组讨论,由于缺少对讨论必要性的思考论证,导致有些讨论课题缺少应有的探究价值,成为为讨论而讨论的设计。课堂上学生为了显示对教师的配合,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即按小组“有模有样”地讨论,虽然看起来课堂是“动”起来了,但由于学生在讨论时不够“用心”,课堂只是有了热闹的样子,学生并没有在讨论中达到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目的,课堂成了低效的课堂。

课堂出现过多的小组合作,原因往往是教师对新课改精神存在片面的理解,认为只有多讨论、多合作才算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导致教师不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科学设置讨论问题,而是碰见问题就小组合作学习,根本不顾问题的价值。课堂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在于开展了多少次小组合作,关键看小组合作的成效。合作学习也并非只有分组讨论这一表面形式,重在课堂活动是否具备了基本的合作因素。针对课堂上某一难点、焦点问题,教师与全班学生一起共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路径,也是一种很好的合作学习形式。课堂上某位学生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方法和观点,其他学生倾听、思考、补充也是一种有效的合作学习。如果仅是几个学生坐在一起,不深入思考,不展开争论,各行其是,或者有的学生成了小组的旁观者、“局外人”,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就只有“合作”的形,缺少“学习”的实,合作学习的成果并不能很好地呈现。

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要求教师恰如其分地发挥主导作用,不能做“局外人”、旁观者,要主动参与到学生讨论过程中,对学生讨论中产生的困惑及时给予点拨、引导,还要及时对合作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哪些意见很有价值,哪些结论需要商榷,哪些观点偏离了主题,均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和评判,对一些让学生困惑或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以进一步主导全班学生一起讨论。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肯定、表扬,却不管学生们的意见是否合理且具有说服力,是否对问题理解和掌握透徹,结果讨论了大半天,学生对讨论的问题依旧含含糊糊,这样的课堂就没有达成高效的目标。

三、处理好多媒体课件“用”与“不用”的关系

教师在课堂中适时科学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让知识的传授更为便利快捷,更加规范全面,也更加形象直观,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不容低估。然而,当多媒体辅助教学被冠以“现代”二字而受到过度推崇后,也很快演化成一些课堂所追求的时尚。如一些优质课比赛就将使用多媒体作为获奖的限制性条件,虽然这种做法在多媒体推广初期有其积极意义,但在多媒体日益普及的今天已无必要。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辩证理解,有助于避免课堂上对多媒体的滥用,如对有些需要学生深入思考或需要在师生互动中逐步推演才能得出结论的课题,过于详尽的多媒体展示反而压制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课题不用或少用多媒体辅助,课堂反倒更显活力。需要警惕的是,教师为使课堂出彩,在一些优质课、示范课、展示课课件的制作上下狠功夫,课件添加了过多的设计,声、形、色俱备,这样的课堂往往会偏离主题,成了课件的艺术欣赏课。

课堂是师生思想碰撞、激发灵感的平台,设计过于细致的缺少发挥空间的课件,会像程序一样禁锢着师生的课堂发挥,导致课堂僵化死板,课堂缺少个性和灵动。教师在授课时对课件的过度依赖,会使师生互动、合作探究退居次要地位,教师成了课件的附庸,最终课堂无法实现预期的效果。此外,一些重视情感表达和学生感悟、体验、思辨的课堂,教师过分地依赖多媒体反倒使课堂缺少了情怀、趣味和美感,制约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应当辩证看待,科学精准地把握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度,做到当用则用,不可为用而用,且在课件设计时要留出师生对话和思考思辨的空间,让课堂不断产生智慧的火花,出现灵动的生成。

四、处理好课堂模式“学”与“化”的关系

新课改以来,构建新的高效课堂模式成为不少学校的追求,由此各地出现的新课改教学模式可谓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在互联网上搜索,较有影响的课改模式就达十几种之多。诚然,学习借鉴课改名校成功的课改模式,可以帮助教师缩短自身课改进程,加快课改步伐。如果教师对名校的课改模式不能深入研究,把握其课改的背景和本质追求,将其课改的内涵灵魂“化”到自己的课堂中,而是采取生搬硬套的做法,往往会导致课改走弯路,达不到预设的效果。十年前,当洋思经验在各地推广时,有的学校将课改的焦点集中于课堂讲授时间上,将讲授时间作为课改过关与否的主要标准,把课改这样的复杂问题过于简单化处理,课改效果不彰成为必然。在杜郎口模式流行之后,有的学校就撤掉教室的讲台,在教室的四周也装上了黑板,由于师生都难以适应这种颠覆式改革,改革推进难度巨大,最终又走了回头路。还有一些学校看到一些地方推行“学案导学”“零作业”,也紧跟形势推学案、建流程、控作业……这种近乎肢解式、跟风式课改,由于改革存在片面性、浅表性问题,不能做到与自身传统和特色结合,极易产生外来模式的“水土不服”问题,课改难以持续推进,成了一阵旋风,一旦缺少行政手段的施压,课堂又慢慢变回原来的样子。

应当说,在课改过程中,各地推出的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均有其先进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关键是教育者要戒除“蜻蜓点水式”学习,要“用心”研究新模式、新策略、新方法,力求准确把握其实质和内涵,并与自身实际做好结合,真正“化”为自身课堂的特色之中,力避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生搬硬套的做法。同时,学校要求教师不断钻研提升自己的教学业务,拓展学识视野,经常对课堂进行反思:课堂到底应该追求什么?课堂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教师只有不为课堂的虚华和时尚“遮望眼”,始终追求课堂的本真价值,不盲目跟风,扬自己的教学特色,育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改革才能“拨云见日”,走出困局,实现课堂的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朱彦泽.课堂教学中的课改形式化现象[J].山西教育(教育管理), 2007(5):49.

[2]丁来瑞.不可不防的“时尚”课堂[J].天津教育,2009(3):42.

[3]杜晓丽.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8):134.

[4]严培强.新课改背景下高效课堂构建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2(20):39.

[5]李杏珠.让语文课堂“安静”下来[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3):28-30.

猜你喜欢
高效课堂构建辩证关系新课改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做法与思考
基于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育高效课堂构建研究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