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与现代农村社会

2018-07-09 13:51王孝慈
商情 2018年26期
关键词:消费

王孝慈

【摘要】本文先就《江村经济》一书的主要内容做一个简要的概括,接着分析该书的研究方法,并对本书中妇女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消费和蚕丝业三个问题做重点阐述和总结。

【关键词】江村经济 妇女地位 消费 蚕丝业

一、《江村经济》的主要内容

本书的研究内容全书可大致划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对全书内容进行概括性总括。作者用一句话揭示了全书的主旨,即“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第二部分是调查区域概况,从地理状况、经济、人际关系等方面概括了调查地区的情况,并阐述了选择该调查区域的原因。第三部分是第三章到第十六章,分别从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生活生产方式等几个方面描述了该村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第四部分是1957年重访江村;第五部分是1981年三访江村。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因此,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二、本书的研究方法

本书采用整村调查分析、历史比较分析和空间经济分析等多种理论和统计分析方法,虽出版了半个多世纪,但对现行研究仍具有借鉴价值。

(一)整村调查方法

作者在1936年对江村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详尽地调查了村里的土地、人口、经济等内容。整村调查方法不仅有助于分析江村的农民生活变化,也有助于分析类似于江村的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在当今的农业经济分析方法中,在以问卷式的抽样调查为主流分析方法中,定点观测的整村调查方法仍值得借鉴。

(二)历史比较分析方法

本书对江村的三次调查体现了鲜明的历史时代印记。由于时代背景、政治背景、经济环境和社会生活等环境的影响,中国人民的社会经济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存在较大差异,通过三个时间段的历史比较,客观分析江村40余年的农村生活变化。特别是由于建国以前的统计资料匮乏,本文对江村的农村经济调查为我们进行不同历史阶段的对比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三)空间经济分析方法

本书较早地利用了空间经济的分析方法与工具,例如长江下游流域图、开弦弓周围的环境、村庄详图,这些分析工具至今仍然实用。

三、对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

(一)妇女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书中对妇女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的相关描述。20世纪30年代女性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低下,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女性的经济负担导致大量溺女婴,从经济观点来看,女儿的婚姻对女方父母是不利的,父母为抚养她成人花了不少钱,所收下的聘礼要作为嫁妆陪嫁,此外还要加上一份至少和聘礼相等的嫁妆在内。同时表现为大量溺死女婴,从而造成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现象。

二是女性在男性家族中的地位较低,作为家中的儿媳妇,其社会地位取决于两个:一是从事蚕丝生产的能力;二是传宗接代的能力(她如果能生一个孩子,特别是一个男孩,她的地位可以得到提高;如果一个妇女不能生育,就会受到遗弃)。女性地位低下还表现为离婚权利的男女不平等,除此之外,“小媳妇”制度的存在(即童养媳)也体现了女性地位的低下。

三是财产的继承权,女儿没有财产的继承权,同样,赡养义务也相对较小。父系传代及从父居婚姻影响了妇女的社会地位,杀害女婴就更为经常。可见,女性的社会地位在财产继承权的表达上是明显低下的。

(二)消费

一是消费观念,书中描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开弦弓村,它的整体消费观念及消费水平与当时环境下中国的其他村落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的,我们姑且把它当做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村落的一个代表。

“安于简朴的生活是人们早年教育的一部分。浪费要用惩罚来防止。”“节俭是受到鼓励的。人们认为随意扔掉未用尽的任何东西会触犯天老爷,他的代表是灶神。”“在农村社区中,由于生产可能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因此,知足和节俭具有实际价值。一个把收入全部用完毫无积蓄的人,如果遇到歉收年成就不得不去借债从而可能使他失去对自己土地的部分使用权利。一个人失去祖传的财产是违背孝道的,他将受到责备。”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经济状况下人们所形成的文化习俗观念对消费具有很强的制约性。

二是日常生活的基本消费,开弦弓村的日常基本消费主要体现在服饰、饮食和娱乐方面。就服饰而言,人们主要是购买布料,然后通过送裁缝店缝制或自己缝制两种方式来完成的。这两种方式制作出来的服饰分别对应于正式和非正式场合的穿着。在饮食方面,大多数的食物是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提供的,只有极少部分的食物通过交换方式提供。由此可见,整个村落的消费是很有限的,一方面是人们没有那么多的需求,很多产品是自给自足的;另一方面是介于没有那么丰盛的产品让人们产生消费的欲望,正如费老所说“村里也没有什么东西引诱人们去挥霍浪费”。

三是礼仪开支,开弦弓村的礼仪开支主要与人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出生、结婚、死亡相联系,婚嫁的开支在一个家庭所有开支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庞大的,这与前面人们的节俭观念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具有一定的浪费性消费的性质,但它与现代的为显示个人身份地位的炫耀性消费及为了达到享乐目的而进行的奢侈性消费有所不同,它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一种合乎当地习俗制度的标准,“当一种礼仪程序被普遍接受之后,人们就不得不付出這笔开支,否则他就不能通过这些人生的关口”。

(三)蚕丝业

全文的精华部分是第十二章《蚕丝业》。对于江村经济的研究,费老可以获得蚕丝业方面最全面、最详实的数据与资料,包括国际国内对生丝业的影响变化,历史与现实的发展,政府部门的政策行为,高校与农户签订的合作互动等等,这里无需一一列举,费老恰好在这个章节得天独厚,这是他的幸运,亦是学术的幸运。

在这一章里,费孝通先生通过客观记录当地蚕丝业的发展和变迁,揭示了来势汹汹的外界资本主义力量和承受巨大压力的传统小农经济力量之间的互相博弈。中国村民的诉求欲望、国际蚕丝市场的变幻、利益集团的贪婪、经济改革的左右为难等等。这一切都透过30年代一个叫做开弦弓村的小村庄折射出来,让生在八十多年后的我们对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可以感受到作者通过本文传达出来的历史使命感。

在客观分析开弦弓村的农民土地利用问题和再生产问题后,作者提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的真正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作为一份调查报告,作者没有在《江村经济》中直接表露自己的情感,但很显然作者希望通过对客观现象的描写表达他对中国农村经济现状的担忧,论证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另外,“我们的根本目的是明确的,这就是满足每个中国人共同的基本需要。”通过前面对农村经济生活现状与社会道德准则的阐述,作者在这里点明写作的目的,更多的是想唤起读者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感。

四、总结

一篇好的文章,一本好的学术论述,虽然提出了好问题,阐述好了问题本身,已经是不可多得的成功文献,但是《江村经济》最伟大的地方,我认为是早在80多年前,就在提供了大量详实真实的数据事实之后,更提出了自己鲜明的观点,并经受住了时代变迁的考验,而历久弥新,比如书中提到的中国民众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普遍了解与接受;对华中共产党运动深层次原因的剖析“驱使成百万农民进行英勇的长征,其主要动力不是别的而是饥饿和对土地所有者及收租人的仇恨”,这些文字在那个时代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惊人的洞察力;“最终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让我再重申一遍,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的措施。”

我不知道1978年启动的改革,特别是农村乡镇企业的推动,邓小平有没有从这里获得的理论支持,但至少1936年的费孝通和他的研究伙伴们就已经看到了,并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全书表达了一个真正学者的冷静与勇气,须知文章创作完成之时,正是日寇猖獗于我中华国土的1938年,但一个人类学家的达观、睿智、勇敢与乐观主义,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必胜的信念,我相信他的文字同样感染了他的外国同仁们,也让他们通过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了解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勇气与信念。

参考文献:

[1]风笑天.《江村经济》教我们如何做研究——重读费孝通先生《江村经济》一书的几点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學版),2016,(05).

[2]甘阳.《江村经济》再认识[J].读书,1994,(10).

[3]刘卫民.江村经济六十年——费孝通教授访谈录[J].战略与管理,1995,(02).

[4]方旭东.费孝通与《江村经济》[J].百年潮,2008,(12).

猜你喜欢
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消费降级了吗?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消费新经济
熔断机制
28
读者消费俱乐部
读者消费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