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思维来发展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2018-07-09 08:47杨密
读写算 2018年5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小学科学

杨密

摘 要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小学科学教育中,思维能力特别是推理能力思想的运用,将使课堂变得别具一格。本文详细阐述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应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通过各种课例,老师适时抓住训练点,发挥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在实践中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断提升科学素养。

关键词 小学科学;思维推理;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5-0214-01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自己设计实验,帮助他们学习建立科学模型,由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而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因此,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小学科学教育中,思维能力特别是推理能力思想的运用,将使课堂变得别具一格。科学课的推理教学是对学生思维的有效干预,是训练理性人才的有效途径。推理,不管是归纳推理还是演绎推理,都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导出一个未知的结论的思维过程。推理可以从已知的知识得到未知的知识,特别是可以得到不可能通过感觉经验掌握的未知知识。在科学课上的推理教学,关键在于有效分析科学课推理的载体。

一、材料筛选,关注思维的深度

对于小学生来说,推理不可能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一定的材料基础上的。推理由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所决定,材料本身是存在逻辑的。所以,材料是可以作为推理的有效载体的。不管选择什么材料,教师最应该看重的是材料之间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思维逻辑,也就是说,要看重材料的科学性。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或许,材料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更加值得玩味。对于学生来说,好玩比真理更加重要。所以,寓教于乐,就成为了科学教师无法避开的选择。教师如果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那么教学材料的选择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玩的“小车”、“磁铁”、“水钟”……一切皆成材料。

例如,在喻伯军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教师提供了“铝片琴”、“口琴”……这些材料是学生就是学生司空见惯的乐器,教师引导学生研究声音的高低跟振动物体的长短、粗细有什么关系。学生对于这些材料,都玩的非常开心,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领悟到了不同长短的铝片琴所蕴含的科学道理:短的音调高,长的音调低。通过学生的自觉探究活动,通过归纳推理,发现材料这一推理活动活动的载体所蕴含的科学道理,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伽利略说过,或许我们不能左右学生的思想,但是你肯定能帮助学生发现真理。教师所要做的事情,是点拨学生发现这些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把相互关联的材料放在一起,组织其内在的推理,在学生积极参与、努力思考的过程中,以达到用材料来承载推理的目的。

二、活动展现,挖掘思维的深度

教师如果能在玩的过程中渗透推理的教学,那么“玩”也就变的有意义了。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活动,甚至设计富有梯度的活动,来逐步分解推理过程,剔除教学中不具有思考价值的内容,把大块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发现。让教学更具节奏感,让推理更有针对性。

例如,在吴向东老师的《纸的研究》一课中,教师安排了两个活动,分成“工艺设计”和“工艺改进”两个层次来展开教学。先是组织学生利用一张A4纸,支撑起尽可能多的书本,使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理解工程设计,后是组织学生对设计的形状进行工艺改进,使一张A4纸能够支撑起更多的书本。看似这节课设计比较简单,但在活动的过程中,是在进行推理活动。先是学生思考并抽象,建立模型,后是对模型实验,改进模型。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思考方式的改变,思维能力的提升。

活动作为推理的载体,一系列的活动本身也具有丰富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活动往往按照一定的推理过程进行组织。呈现一定的层次和递进特征,随着活动的展开,活动越来越接近概念的目标。当学生能够通过活动,基本理解了活动所蕴含的深意,那么活动作为推理的载体具有的价值也就被体现了。

三、语境涵泳,感悟思维的深度

教师的语言越是指向性明确,学生的思维也就越清晰。语言作为推理的最直接的载体,其承担着引领学生进行推理的责任,要正确、清晰、完整。教师应该把推理的目标讲清楚,让学生在推理伊始,就明白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从推理的角度上说,就是要论点明确。教师的语言要体现推理的严密,论据要充分,过程要符合逻辑。

例如,路培琦老师在《爬行动物》一课中,请学生在充分观察鳖、龟、蛇时,说说发现,……一学生问:“蛇没有脚怎么走路呢?”教师从另一间屋里拿来一条放在玻璃缸内的小活蛇,有一尺多长,把它放在大家围着的中间空地上……生:这是条毒蛇还是无毒蛇?生:无毒的,头是椭圆形的。师:对,不要怕,大家观察,蛇没有脚是怎样走路的。生:可能靠肌肉的收缩,它走路时头总是左右地摆动着……

从这段实录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科学概念是在研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的,通过对话,学生了解了无毒蛇和有毒蛇的区别,知道了蛇没有脚是怎么走路的。兰本达教授在评论时说,“我尤其欣赏路老师在孩子们急切想要了解蛇没有脚是怎样运动的这个时候引入活蛇供他们观察的做法”,教师引入活的动物,引发了学生进一步细致的观察和讨论,最终理解了蛇是爬行的这一特征。

教师要选择有逻辑的材料,组织有逻辑的活动,表达有逻辑的语言,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不断的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科学课堂充满思维的活力,让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断“生长”。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小学科学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科学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