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血液采集中的护理干预作用分析

2018-07-09 19:13张靖平庞向军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8年22期
关键词:献血者血站疼痛感

张靖平 庞向军

【摘 要】 目的:探讨分析血站血液采集中的护理干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本站献血的500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本次研究对照组,行血液采集常规护理;另选取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本血站献血的志愿者500人作为观察组,行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血液采集护理效果,以及血液的采集质量情况。结果:通过对血站血液采集过程中行不同护理方法,观察组的献血者疼痛感及献血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较对照组明显较低,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血液报废率相较对照组明显较低,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血站的血液采集护理干预,行优质护理不仅能够行之有效的减少血液采集报废率,同时还能够降低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献血者的疼痛。

【关键词】

血站;血液采集;护理干预

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WTO已经确认将献血作为血液来源中的最为安全方式,献血者作为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愿意为社会医疗事业贡献自己,理应得到良好的医护服务态度[1]。血站的护理工作者也应当在血液采集过程中,尽可能的满足献血者的合理需求,同时提升血站的整体服务工作质量,为献血者提供更加优质化的护理服务[2]。在本次研究中探讨分析血站血液采集中的护理干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本站献血的500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本次研究对照组,其中包括男310例、女190例,年龄为20~55岁,平均年龄为(26.81±10.18)岁;另选取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本血站献血的志愿者500人作为观察组,其中包括男330例,女170例,年龄均为19~57岁,平均年龄为(29.17±11.39)岁。所有纳入本次研究的献血者,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其中女性体质量≥45kg,男性体质量≥50kg。两组献血者临床资料没有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献血者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由献血者填写有关自身的献血资料后,符合献血标准完成体检。之后完成化验,献血者完成血液采集后休息片刻即可离开。

观察组献血者行优质护理,护理干预贯穿献血的全过程:1)献血前护理在献血者献血之前,通过营造出安静、整洁、舒适的献血环境,保持能够给献血者提供微笑服务;采血区明亮宽敞,稳定适中确保急救物品的齐全,及献血椅的舒适度。在献血等候休息区域,献血护理工作者可以为献血者提供相应的牛奶、面包等食物,确保献血采血环境的安逸。加强与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沟通交流,体检过程中全面了解献血者的身体状况,及时告知献血者在献血中的关键需知,并且重视对献血者的隐私加以保护。2)献血中护理在献血采血过程中护理工作者,可以主动问候献血者,拉近与献血者之间的距离。如果献血人员较多,可以对等候献血的人员,予以亲切真挚的歉语,确保能够得到尽可能多的护理服务。在采血过程中也需要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以及相应的采血操作技术,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预防采血中出现细菌感染。除此之外采血过程中还应当加强与献血者的沟通交流,分散首次献血者的注意力及紧张情绪。针对采血中的不适,应当及时采用针对性措施予以处理。3)献血后护理在结束采血之后,护理工作者应当耐心指导献血者正确按压采血部位,按压时间控制在10min左右,以亲切的态度询问献血者是否不适,并且发放献血证以及有关纪念品,及时嘱咐献血者休息和能量补充。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血液采集护理效果,以及血液的采集质量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数数据用%表示,以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运用流行病学统计程序Epidata 2.0版及EPInFO2000版统计软件包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本次研究发现,通过对血站血液采集过程中行不同护理方法,观察组的献血者疼痛感及献血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较对照组明显较低,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血液报废率相较对照组明显较低,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通常情况下来讲,献血前通常会发生紧张感及焦虑感,而此种情绪是无可避免的,一旦发生不良情绪,则会很大程度影响献血的顺利进行,也会导致献血者的自身疼痛感加重。如果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心情轻松愉悦,必然会有效确保血液采集工作顺利开展。因此在血液采集过程中,对献血者行优质护理,能够有效缓解献血者紧张焦虑感。同时在采血过程中护理工作者,还应当加强与献血者的沟通交流,从而尽可能的借助沟通分散献血者的注意力,对献血者在穿刺时的疼痛感会有所缓解[3]。在献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血液采集工作人员,受到本身操作技术、采血环境、自身心理状态以及工作状态诸多方面因素影响,因而致使在采血中,献血者容易引发刺激、恐惧、紧张、焦虑等多种情绪及不适感[4],会导致献血者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及血液容量迅速下降,通常表现为脸色苍白、抽搐惊厥、脉搏缓慢、冷汗头晕、意识丧失等情况。对此通过针对献血者在采血中加强护理干预,营造良好的献血环境,缓解献血者本身不良情绪[5]。在献血前及时向献血者行护理宣教,讲解献血相关常识,同时加强在采血中医护工作者本身的操作技术熟练性,及时加大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从而行之有效的减缓献血者由于本身的疼痛、紧张,而出现的不良情绪及不适感。

在本次臨床研究中也表明,通过对血站血液采集过程中行不同护理方法,观察组的献血者疼痛感及献血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较对照组明显较低,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血液报废率相较对照组明显较低,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提示通过在血站的血液采集中,重视护理干预能够确保献血者的献血规范健康,同时也促进血液供应质量及效率。通过对血站的血液采集护理干预,行优质护理不仅能够行之有效的减少血液采集报废率,同时还能够降低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献血者的疼痛度。

参考文献

[1] 周琼.整体护理在无偿献血者招募和血液采集工作中的作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04):610-611.

[2] 王雪梅.早期护理干预对降低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1):1704-1705.

[3] 聂家琴.护理干预在血液净化治疗肾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4):2688-2688.

[4] 武素珍,赵建荣,张胜荣.护理干预在血液净化治疗肾衰竭献血者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6,19(03):432-435.

[5] 葛加红.护理干预预防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0):81-82.

猜你喜欢
献血者血站疼痛感
健康教育联合疼痛护理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成分献血者电话回访效果分析
细节管理在血站质量控制科的应用效果
关于血站文化建设的思考
献血反应的分类及处理方法
献血注意事项早知道
夏季单采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增高的原因及护理
当前血站财务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析
无痛胃镜的护理安全管理
青海省血站业务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