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精”农业模式的实现机制与效应分析
——以北京市L村蔬菜种植为考察中心

2018-07-10 05:48
天府新论 2018年4期
关键词:村社现代农业现代化

冷 波

一、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关系之争

在全面现代化的语境下,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担纲者,成为地方政府、学界关注和探讨的重点。现代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意味着农业生产要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现代的生产要素,其对农业经营主体的特质具有新的要求。近年来,地方政府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培育各种农业经营主体。然而,学界对我国农业现代化需要何种经营主体并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他们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关系上。

学界主流观点认为,现代农业与小农户是对立的,弱质的小农户难以摆脱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利于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的运用,阻碍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①曾福生:《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创新的探讨》,《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10期。;现代农业带来的农业商品化和资本化必然会排斥小农经营,小农户及其经营方式最终会退出历史舞台②段进朋,李冬:《论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实现途径》,《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8期。。因此,现代农业应该走资本主义大农业道路,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①党国英:《农村产权改革:认知冲突与操作难题》,《学术月刊》2014年第8期。。另一种观点认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并不矛盾,小农经营符合我国的农业国情,而且具有极强的坚韧性,有利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②黄宗智:《“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的发展出路吗?》,《开放时代》2014年第2期。;农业商品化和资本化并不必然排斥小农经营,小农户也能够有效利用现代科技和增加资本投入,中国农业呈现出了 “没有无产化的资本化”的农业发展特征③黄宗智,高原,彭玉生:《没有无产化的资本化:中国的农业发展》,《开放时代》2012年第3期。。因此,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需要立足于 “小农经济”,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④贺雪峰,印子:《“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兼评农业现代化激进主义》,《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年第2期。

两种观点的分歧在于,发展现代农业是需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是需要依靠小农户?本文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兴起在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方面有一定的成效,但是仅仅依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可能全面推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⑤孙新华:《强制商品化:“被流转”农户的市场化困境》,《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小农家庭经营构成了我国农业经营的基本面⑥陈锡文:《把握农村经济结构、农业经营形式和农村社会形态变迁的脉搏》,《开放时代》2012年第3期。,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小农户仍将普遍存在,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空间⑦孙新华:《村社主导、农民组织化与农业服务规模化——基于土地托管和联耕联种实践的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因此,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不仅不能消灭小农户,还需要依靠小农户。那么,如何在小农户经济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呢?小农家庭经营既具有明显的优势,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要发挥小农户的劳动力优势,克服小农户在资本、抗风险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2017年7月,笔者在北京郊区L村进行了为期20天的驻村调研,重点考察了该村的蔬菜种植情况,系统地总结了当地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对实现小农的农业现代化有了新的认识。蔬菜属于高附加值农作物,更容易引来资本和运用现代技术,是透视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窗口。经过调查发现,L村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而且蔬菜种植全部采用小农家庭经营的方式,可以将其称之为 “小而精”农业模式⑧“小而精”农业模式指的是一种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即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能够与现代农业特色结合起来,黄宗智将其概括为“劳动和资本双密集化”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参考黄宗智:《“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的发展出路吗?》,《开放时代》2014年第2期。。该村蔬菜种植的实践表明,现代农业与小农户并不是对立的,“小而精”农业模式为解决小农的农业现代化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本文以北京市L村蔬菜种植为考察中心,描述“小而精”农业模式的主要特征,阐释 “小而精”农业模式的实现机制和经济社会效应,试图从微观的角度揭示 “小而精”农业模式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意义。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充分了解村庄整体情况的基础上,通过随机抽样访谈方式对村庄蔬菜种植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以13户菜农为分析单位,对蔬菜种植的主体、规模、投资、销售等情况进行了问卷统计。

二、“小而精”农业模式的生成及其特征

L村位于北京市的M区,M区是北京市重要的蔬菜产地,已经成为北京市 “菜篮子”工程的重要部分。北京市政府对M区进行了大量的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以保障北京市的蔬菜安全。L村是M区一个著名的蔬菜基地,其所在的镇是M区蔬菜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迄今为止,区政府对L村投资了上千万元,将其打造成为现代化的蔬菜种植基地。虽然L村是一个先进村,但是它代表了M区蔬菜种植的一般模式,从中可以看出当地的农业现代化路径。

L村十分重视蔬菜种植,早在20世纪80~90年代,村社组织通过土地调整单独规划了一片蔬菜园区,将土地承包给农民,每亩租金为100元。有了统一规划的蔬菜园区,村社组织就比较好搞管理和服务了。当时农民不会种植蔬菜,村社组织就请人教农民种菜,还为农民提供机耕道和水利灌溉等公共服务。经过30多年的蔬菜园建设,蔬菜园的设施、服务与技术以及蔬菜品质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改进,走上了一条 “绿色农业”的发展道路。L村现有258户,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户有75户,其他农户都脱离农业生产了。全村耕地面积757亩,除了种植蔬菜的土地外,其他土地都退耕还林了。现在蔬菜园占地面积520亩,其中设施菜田350亩,拥有高标准日光温室123栋,钢架春秋大棚80个,一个大棚占地面积6~8分。L村的蔬菜园打造出了有机菜和无公害的品牌,蔬菜主要通过公司供应到大型超市。L村的农业生产关系还是小农家庭经营的方式,但是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现代化,形成了 “小而精”的农业模式。

通过对L村的部分菜农进行深入的访谈,简要介绍他们种植蔬菜的情况,以便加深对该村蔬菜种植模式的认识,见表1。

表1 L村部分菜农情况表

结合表1的内容分析,L村的农业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生产面向市场。L村的蔬菜种植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不仅农业商品化率很高,而且能够在公司的指导下对市场进行定位和分析。2002年,L村与小汤山公司开始合作销售,并且保持着长久的合作关系。目前,L村的蔬菜形成了 “散户—运销户—小汤山—超市—高端消费群体”的销售链条。小汤山公司面向的是高端消费群体,能够快速、准确地了解市场动向,并将市场信息传达给菜农。菜农能够时刻了解市场行情,并根据市场行情及时调整蔬菜种植,以争取获得更大的市场利润。除此之外,蔬菜的品质也是菜农获利的关键。L村的蔬菜园非常注重蔬菜的市场信誉和品牌效应,公司、村社组织和菜农都会严格把关蔬菜的品质,并对违规生产的菜农进行相应的经济处罚。经过多年的积累,该村的蔬菜已经在当地农产品市场中有较高的口碑。

第二,高技术投入。L村的蔬菜园十分注重对现代技术的运用,以此提高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增加菜农的市场收益。目前,菜农能够运用现代技术和管理理念来改造传统的蔬菜种植方式。L村拥有123栋高标准的日光温室,高标准的日光温室大大提高了蔬菜生产和管理的科学性和自动化水平,比如有自动卷帘机、排风扇和防虫网等先进设备,还有管道灌溉和田间记录等管理方式。除此之外,菜农会定期参加各种技术培训,他们与政府和公司的农技员也经常保持联系,并在专家的指导下应用先进的蔬菜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菜农使用的农药、种子和化肥等都是有品质要求的,而且要按照科学的方式使用。政府和公司还会对菜农的土壤和蔬菜进行检测,严格控制农药残留量。虽然蔬菜种植的主体都是中老年人,但是在经济效益的激励下,他们愿意学习现代技术,而且公司和村社组织会经常指导他们,他们也能够学会现代技术。

第三,高资本投入。高品质蔬菜的生产和高技术投入都需要大量资金。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天容易洪涝,冬天比较寒冷,蔬菜种植最大的投资就是建设设施大棚。2014—2015年,在政府“菜篮子”工程的推动下,L村的菜农分批次地重建了设施大棚。一栋现代化的日光温室需要14万元,一栋春秋大棚需要1万~2万元。现代化的日光温室既可以防涝也可以保暖,能够全天候种植蔬菜,春秋大棚一般只适合在春季和秋季种植蔬菜。为了保障蔬菜的品质,菜农需要使用优质的农资,主要是种子和肥料。优质农资的价格也比较高,每年每个棚的生产资料也需要投入两三千元。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政府的 “菜篮子”工程会给菜农较多的惠农补贴。不过,大棚多的农户一般会在乡镇信用社申请三年期的无息贷款。

第四,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L村的菜农都是长期种菜的,菜农群体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目前他们的年龄主要在50~70岁之间。每户种菜的规模不大,最多的一户有7个棚,种植面积8亩。一般来说,一户人家有3个大棚,一个大棚占地8分左右,再加上大棚空隙间的露天土地,一户人家共经营4~5亩土地。由于L村的蔬菜品牌效益较好,菜农的收入相对有保障,一个日光温室的年平均纯收入能够达到两三万元。蔬菜种植都是家庭劳动力投入,没有雇佣工人,而且与农户家庭生命周期相关。他们年轻的时候,主要是妇女在家种菜,男性在外打工,并辅助妇女种菜;五六十岁的菜农还是妇女在家种菜,男性在外面找一份轻松的活,顺便帮助女的种菜;60岁以上的菜农,一般是夫妻共同在家边带孙子边种菜。可见,L村的蔬菜种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农户经营,而且现代化蔬菜种植的主体是中老年人,他们的种菜收入构成了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从L村的情况看,蔬菜种植的现代化水平已经很高了。菜农运用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而且农产品的商品化、资本化程度很高,产品质量有保障。然而,资本的投入并没有排斥家庭劳动力,反而由于家庭劳动力能够自我管理,农业的土地产出率极高。这种农业模式既保持了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小农经营方式,又具有商品化、集约化和资本化的现代农业特征。L村蔬菜种植将小农家庭经营的优势和现代农业特色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形成了比较成功的农业现代化模式。L村的 “小而精”农业模式是地方政府和村庄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这种农业现代化模式何以可能?

三、“小而精”农业模式的实现机制

“小而精”农业模式在北京郊区得到了实践,并取得了成功。“小而精”农业模式中的农业经营主体是小农户,小农户具有分散性、抗风险能力差等特点。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小农户需要解决现代大生产和大市场问题,但是光靠小农户是难以成功的,还需要政府和村社组织加强生产经营环节的配套服务,解决小农户与大生产、大市场之间的衔接。①黄宗智:《中国新时代的小农场及其纵向一体化——龙头企业还是合作组织?》,《中国乡村研究》2010年第8期。“小而精”农业模式是由各方力量共同塑造的,面向生产的引导扶持机制为小农户分担了农业现代化成本,村社主导的组织协调机制将自上而下的农业现代化任务与 “单、散、小”的农户有效对接起来,以及能人带动的合作竞争机制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总之,“小而精”农业模式的关键在于能够将小农家庭经营的优势与现代农业特色有效地结合起来。

(一)面向生产的引导扶持机制

现代农业是资本密集型的经营方式,农业生产经营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本。小农户是无资本优势、保守型的,单个的小农户难以承担农业现代化的成本。因此,鼓励资本下乡发展规模农业成为当前地方政府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很多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农业企业,将农业收益让资本或者少部分农民占有,而不是将农业收益留给大部分农民。然而,资本下乡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大多是亏本经营的,这不利于农业现代化。①贺雪峰:《工商资本下乡的隐患分析》,《中国乡村发现》2014年第3期。政府的 “菜篮子”工程是一个重大的民生工程,保证城市的蔬菜供给和食品安全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北京市的 “菜篮子”政策没有选择支持资本下乡,而是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本地农民。这一举措不仅为本地农民分担了农业现代化的成本,还将农业收益尽可能地留给大部分农民,也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北京市政府的政策扶持面向的是真正的生产者,而且是用于改善生产条件的。目前为止,政府对L村的蔬菜园区投资了一千多万元。政策扶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善水、电等基础设施。蔬菜园区的道路全部硬化了,大棚都通电了,灌溉也实现自动化了。二是改造蔬菜大棚等生产设施。蔬菜大棚改造得很先进,自动化程度比较高,一栋日光温室造价14万元,政府补助11万元。三是政府会对化肥、农药等农资进行补贴,对育苗也有一定的补贴,农民的投入主要是购买种子。四是政府还给农民提供很多社会化服务,比如定期组织农民参加技术培训,定期检测土壤和蔬菜质量,还会给农民打农药和提供农机服务等。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农民的蔬菜种植成本大幅度下降,一个日光温室的设施投资3万元,每年的生产资料投资两三千元。日光温室能够长时间使用,而且农民的经营效益较好,一两年就能够收回成本了。

北京市政府没有推动土地流转,而是继续保留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形态,政府将大量的资金补贴给农民,而不是补贴给农业企业。政府帮助农民分担了农业现代化的成本,大幅度降低了农民蔬菜种植的成本。另外,政府的补贴方式不是直接给农民发钱,而是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是蔬菜种植的主体,不是政府聘请的农业工人,种植蔬菜的收益全部归他们,这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的收益来源于他们的辛勤劳动,政府也就不会养出懒汉了。小农户没有独自承担农业现代化成本的意愿和能力,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菜篮子”工程本身就有很多优惠政策,政府选择引导小农户改造蔬菜种植设施,扶持他们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他们也愿意适度地承担农业现代化的成本。因此,面向生产的引导扶持机制为 “小而精”农业模式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村社主导的组织协调机制

有学者提出,在政府主导的现代化变迁中,政府面临的根本性问题是如何将自上而下的现代化任务与分散农民有效对接,政府成功与否在于是否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②温铁军:《百年中国,一波四折》,《读书》2001年第3期。推行资本下乡的地方政府除了追求政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解决农业治理的困境。村社组织是政府与农民打交道的中间力量,但是很多地方的村社组织无法承担农业治理的责任,政府就热衷于通过资本下乡的方式完成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农业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和企业制度将农业的外部化关系改变为内部化关系,从而有效降低交易费用,并且政府与数量少、规模大的农业企业对接的成本较低。③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391页。但是单从效果上看,资本下乡并没有推动农业发展,其非生产性再分配活动反而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现代化。④王海娟:《资本下乡的政治逻辑与治理逻辑》,《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不同于其他地方,L村的村社组织力量比较强大,能够将自上而下的农业现代化任务与 “单、散、小”的农民有效对接起来,既减少了政府与小农户打交道的成本,也促进了农业现代化。L村的村社组织与农民一直维持着顺畅的关系,村社组织对农民十分负责任,农民也十分信赖村社组织。

设施蔬菜是高附加值经济作物,要是没有村社组织的组织协调,小农户会难以抵御各种风险。具体而言,村社组织的组织协调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协调政府项目落地。当地政府对L村投入了上千万元的项目资金,由于农业治理绩效好,政府还会对其持续投资。L村的村民自治搞得比较好,村社组织通过民主集中原则有效协调了群众利益,才能够将项目顺利落地,并且没有产生历史遗留问题。第二,提供社会化服务。L村的蔬菜品牌很好,需要组织农民有规划地生产经营。比如:统一管理农业用水,提高农业灌溉的效率;对蔬菜园区进行了环境整治,规定统一的卫生标准;组织农民参与先进农技学习与培训;协同种植品种,统一使用农资;等等。第三,组织农民应付自然风险。蔬菜种植比较害怕自然灾害,比如大风雨雪天气会毁坏蔬菜和大棚设备。社长一般会通过广播、微信等方式通知农民提前做好防范准备;遇到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村社组织会带领农民共同排涝、巡逻,并统计农民损失上报给政府。第四,组织分散的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村社组织积极支持村庄能人与小汤山公司合作,合理协商农民的生产经营与销售,尽可能地为农民解决蔬菜种植的后顾之忧。

村社的主导作用体现为组织农民和协调服务,可以将这种做法称为一手联系农户、一手联系政府和市场。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村社组织成立了合作社,合作社负责蔬菜园的日常管理工作,并与村社组织保持密切的联系。现任的村书记以前是蔬菜园的管水员和农机手,她的工作能力很强,而且在群众中具有很高的威信,其他的村社干部和合作社成员也能够得到群众的认可。在组织与协调的过程中,村社干部主要借助于自身的职能、能力与威信来协调组织农民。村社干部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后,再与大生产和大市场对接就相对容易。通过村社组织在组织农民和协调服务中的主导作用,村庄形成了 “小农户+村社组织+大生产、大市场”模式。这种模式带来的经济收益由农民共享,组织农民的成本则由村社组织承担。村社组织在组织协调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村社组织具有统分结合的职能和传统,二是村社组织具有村民自治的组织体系。因此,发挥村社组织在组织协调方面的主导作用,能够更好地完成农业现代化的任务,为 “小而精”农业模式提供了组织基础。

(三)能人带动的合作竞争机制

蔬菜是经济作物,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特别是农民投入较多资本用于改造生产设施之后,如何保障农民的收益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分散的小农无法独自抵御市场风险,需要借助组织的力量共同面对市场。在实践中,组织农民对接市场的方式主要是农民自发组织的专业合作社和 “公司+农户”模式。总体来看,“公司+农户”模式在经济作物中还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即通过龙头企业与小农之间发展订单农业来整合分散的农户,以在公司和农户双赢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的组织化①万俊毅:《准纵向一体化、关系治理与合约履行》,《管理世界》2008年第12期。。L村在销售上采用的是 “公司+农户”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合作社。为农民服务的两个组织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中间商”主要负责对接市场,合作社主要负责对接政府。2002年,L村开始与小汤山公司合作,而且双方一直维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农民可以自主选择销售方式,但是小汤山公司对农民更有吸引力。小汤山公司对蔬菜的质量要求比较高,蔬菜的收购价格比市场上要高一些,而且农民不用亲自到外面卖菜,90%的农民都愿意跟小汤山公司合作。

“公司+农户”模式形成了产加销 “纵向一体化”服务。小汤山公司将农产品订单发给 “中间商”,不管 “中间商”具体怎么分配订单,农民都需要提前一天将蔬菜送去质检,达标的农民可以向“中间商”报订单量,“中间商”按照订单收齐蔬菜并运到公司,公司再对蔬菜进行筛选,不达标的蔬菜会退回来,农民隔一段时间就可以跟 “中间商”结账。“中间商”负责对接公司和农户,关键是要解决好订单分配问题。“中间商”是本村最早种菜的农民,他一直负责对接公司和农户,在农民中间具有很高的威信。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反复的协商,L村形成了有机菜和无公害蔬菜两个蔬菜片区以及 “核心户-基本户-散户”的种植结构,农户在蔬菜种植规模和品种方面都达成了共识。有计划的生产安排让农民在蔬菜销售方面达成了合作,农民能够根据订单来及时调整自己的生产,从而保障了蔬菜的供应量。另外,农民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竞争机制。公司会通过价格机制和溯源技术对蔬菜的品质进行有效的监管,以此来保障蔬菜的品质。农民的蔬菜质量要是不达标,公司还会扣农民的菜钱,他的订单也会被分给别的农民。农民需要尽力保障蔬菜的质量,才能够获得较多的收益。L村在市场销售方面形成了能人带动的合作竞争机制,这能够让农民按照现代农业的标准进行生产,使得蔬菜质量能够得到保证。

不过,也有学者提出 “公司+农户”模式的主要受益主体为龙头企业,小农户在此过程中遭受着资本的 “盘剥”从而走向 “半无产化”①武广汉:《“中间商+农民”模式与农民的半无产化》,《开放时代》2012年第3期。。小农户与大资本的力量悬殊,担心小农户被大资本 “盘剥”是有道理的,但是 “中间商”这一角色的力量也十分重要,心向小农户的 “中间商”能够减少小农户的经济损失。L村的 “中间商”是村里的老书记,还是蔬菜园的主要创办者及蔬菜种植大户。他既是村庄的能人也是有公心的人,农民十分认可他的能力和人品。他主要靠种菜赚钱。他作为“中间商”,只向农民收取很低的劳务费,而且还经常想办法为农民减少损失。比如,农民多种了一些蔬菜,他会尽力向公司促销;公司每天筛选蔬菜的时候,他都会认真地整理农民的蔬菜,尽量减少蔬菜退回的数量。因此,能人带动的合作竞争机制不仅能够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问题,而且有公心的能人还能够减少资本对农户的 “盘剥”,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四、“小而精”农业模式的效应分析

L村 “小而精”农业模式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基本上达到了政府扶持的预期,政府的资源投入没有浪费。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推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还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第一,保证了蔬菜供给和食品安全。政府的 “菜篮子”工程就是要保证城市的蔬菜供给和食品安全,为此政府往往会投入大量的资金。蔬菜不耐储存,保鲜要求高,就近生产容易保鲜,也好监管质量。L村在北京的郊区,具有地理位置的优势,是蔬菜种植的好地方。蔬菜都是当天采摘、当天上市的,有效地保证了蔬菜的新鲜度。L村的蔬菜园区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蔬菜供给和食品安全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保证了蔬菜供给。L村蔬菜园区的蔬菜生产能力很强,成为当地重要的蔬菜供应地,现年生产蔬菜500万公斤,主要品种有黄瓜、西红柿、架豆等五十多个品种,其中特色菜以每年十几个品种的速度更新。其次,保证了食品安全。L村蔬菜园2011年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同年被评选为北京市 “菜篮子”工程优级标准化基地,2015年通过绿色认证。政府和公司还会定期对蔬菜园区的土壤进行质量检测,每天蔬菜检测过关后才能销售;公司还有一套溯源系统,能够直接知道每户菜农的蔬菜情况。“小而精”农业模式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能够按照较高的标准规范生产,从而保证了蔬菜的品质。

第二,规避了农业被资本异化的风险。农业现代化的成本很高,对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需要高技术和高资本投入。很多地方政府支持资本下乡,推动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然而,资本下乡不仅没有为改造传统农业带来新的资金,反而将政府的财政补贴据为己有。政府的财政资金直接成为农业企业的收入,没有转化为生产力和促进农业发展,它使资源配置扭曲和资源配置无效,最终导致农业被资本异化。农业被资本异化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不仅无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还会挤占其他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空间,阻碍了农业发展。因此,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规避农业被资本异化是极为重要的。政府对L村的蔬菜园区一共投入了1000多万元,主要用于建设基础设施和改造蔬菜设施,小农户只负责种植蔬菜和承担适当的生产成本。L村的经验表明,政府没有支持资本下乡,而是直接将财政资源投入农业生产之中,为小农户分担了现代农业生产的成本。小农户没有资本优势,但是他们有劳动力优势,家庭拥有完全的剩余索取权,农业生产经营不存在劳动激励和监督的问题,结果是土地产出率很高。政府克服了小农户的资本劣势,发挥了小农户的劳动力优势,将政府的财政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优化了资源配置。“小而精”农业模式破除了资本下乡的神话,规避了农业被资本异化的风险,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第三,给农民提供了就业和增加了收入。提供就业和增加收入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北京作为首都更需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北京市政府每年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创造公益性岗位,以解决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解决农民就业和收入问题不能只靠公益性岗位,农业生产也许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毕竟农业能够天然地为农民提供就业和收入。前面讲到,资本下乡会排挤小农户,一是将小农户从农业生产领域排斥出去,剥夺了小农户的就业机会;二是分享了农业GDP,减少了小农户从农业中可以获得的收入份额。北京市政府继续保留了小农经营方式,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L村的蔬菜种植主体是50~70岁的农民,他们的年农业纯收入能够达到5万元以上。50~70岁的农民在劳动力市场上属于剩余劳动力,即使能够找到工作也没有种植蔬菜挣钱多。这部分群体还是比较喜欢农业生产的,他们不仅觉得比较自由,还能够从中获得劳动的快乐。与其投入大量的资金创造公益性岗位,还不如支持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没有年龄限制,只要身体好可以一直干。很多老年人还能够通过农业生产获得就业和收入,减少了国家和家庭负担,也锻炼了身体。“小而精”农业模式将家庭和小规模土地结合起来,为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第四,维持了村庄的稳定。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维稳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村庄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村庄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稳定。小农家庭经营为农民提供了土地,对维持村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土地具有明显的保障性质,缺少进城务工机会的农村中老年农民仍然可以从土地上获得收入与就业。L村为农民提供了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减少了他们的农业生产成本和难度,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提高了他们对村集体的认同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保留着熟人社会的基本特征,扩大这部分群体能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另外,为了解决小农户与大生产、大市场对接的问题,村社组织需要将农民组织起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也强化了村社组织的组织能力。有了强有力的组织能力,村社组织能够有效动员农民参与村庄事务,解决农民关心的问题;农民成为村庄治理中的积极力量,能够支持村干部的工作,有利于维持村庄社会秩序。“小而精”农业模式既为农民保留了土地的保障功能,也强化了村社组织的组织能力,有助于维持村庄社会稳定。

五、结论与讨论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以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仍是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和无法绕开的选择。①姜长云:《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篇大文章》,《中国发展观察》2018年Z1期。在此背景下,小农家庭经营的现代化构成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矛盾。北京市L村的蔬菜种植实践,形成了以生产面向市场、高技术投入、高资本投入和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小而精”农业模式,这是在小农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益探索。这种模式是由各方力量共同塑造的,面向生产的引导扶持机制为小农户分担了农业现代化成本,村社主导的组织协调机制将自上而下的农业现代化任务与 “单、散、小”的农户有效对接起来,以及能人带动的合作竞争机制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小而精”农业模式能够将小农家庭经营的优势与现代农业特色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经济社会效果,不仅保证了蔬菜供给和食品安全,规避了农业被资本异化的风险,还给农民提供了就业和增加了收入以及维持了村庄的稳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 “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说明党和国家认识到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认为小农户不能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 “边缘人”或利益受损者,他们应该共商共建共享现代农业发展。地方政府要对现代农业进行新的认识与理解,不宜盲目地推动资本下乡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只信赖资本而忽视小农户的资本下乡实际上无法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还会挤压小农户的生存空间。L村的蔬菜种植实践表明,“小而精”农业模式是可行的,推进农业现代化关键是要发挥小农家庭经营的优势并克服其不足。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需要立足于小农立场,让多数农民都能够分享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果。另外,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农业问题,还是为了解决农民问题。“三农”问题并非单纯的农业问题,从政治、社会影响上看,在一部分农民无法离开农业、转移为市民的情况下,农业作为保障而非发展用途的客观要求仍然存在①高万芹,蔡山彤:《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企业式家庭农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即使像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农业的保障功能依然很重要。L村的蔬菜种植就能够为农民提供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进而维持了村庄稳定。因此,“小而精”农业模式不仅解决了农业现代化问题,还立足于农民问题,发挥着 “蓄水池”与 “稳定器”的功能②贺雪峰:《为谁的农业现代化》,《开放时代》2015年第5期。。

中国农村的区域差异极大,农业现代化并不是要复制L村的种植模式、达到L村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渐进式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小而精”农业模式的核心要义是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需要以小农家庭经营为主体,而且小农家庭经营能够与现代农业结合起来。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小农家庭经营的优势,也要发挥村社组织的统筹作用,还要发挥行政力量的推动作用;而当前农民的意愿难以协调,村社组织的统筹能力有限,政府部门的一些错误观念都构成了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障碍。因此,政府要重视小农户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村社组织的权威与能力,发挥村社组织在组织农民方面的主导作用,探索农户的利益协调机制,逐步解决小农户与大生产、大市场之间的对接问题。只有强化村社组织的统筹功能,才能将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才能与小农户进行有效对接。而发挥村社组织的主导作用,根本原则是要坚持集体土地所有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猜你喜欢
村社现代农业现代化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创新“村社宜站” 加强村综合服务能力建设
规范村社财会代理应关注的四个问题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村社贸易的形成与社庙演剧的传承*——以济源市南姚汤帝庙为例
勇于改革 善于创新 全力打通村社巡察“最后一公里”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