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作弊简史 学渣的“套路”震惊你

2018-07-10 06:45大风
高中时代 2018年6期
关键词:夹带口音科举

大风

马上就是考试季啦!同学们复习得怎么样啦?说起考试,我们都知道这一制度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但有考试就有作弊。古往今来无数的考生为了作弊费尽心机。《宋会要辑稿·选举》中就有对作弊的血泪控诉。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我国古代考生是怎么作弊的,以及作弊的后果是什么。

最平民化的作弊方式——夹带

考试之前最动人的一句话是什么?“同学们,这门科目开卷考。”但考试常有开卷不常有。唐朝有一段时期就实行过开卷考试。唐肃宗乾元初年,礼部尚书李揆为主考官,为考生准备了《五经》、各种史书以及《切韵》等参考用书。“请于庭中设《五经》、诸史及《切韵》本于床,而引贡士谓之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

但是到了宋真宗时期,就明令禁止开卷考试了,但纠结的一点在于,宋真宗虽然不让开卷,也不允许对考生进行搜身安检,理由竟然是不得体。“五年壬子,上谓宰相:‘闻贡院试诸科举人,皆解衣,阅视,虑其挟藏书籍,失取士之体。宜令止之。”不让开卷又不让搜身,众位考生当然不客气了。开始变着法地带小抄。最常见的小抄手段就是缩印了。宋朝印刷业发达,出现了所谓的巾箱本,书型特别小,后来被一部分考生用在了考场抄袭上。针对这种作弊用的小册子,甚至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有的考生考完试之后还会缺心眼地把小抄留在考场上,以至于到了堆积成山的地步。这个玩意儿你别看它小,价格还不便宜,因为买的人特别多,还出现了哄抬高价的情况。“今巾箱、刊本无所不备。嘉定间从学官杨璘之奏,禁毁小板,近又盛行,第挾书,非备巾箱之藏也。”既然敢作弊就不要怕被发现,当时诗人王珪就作诗嘲讽,“胡为怀袖间,挟册角群生?诃卒窥其旁,执衣来叩楹。狂狙就新缚,跳突哀且鸣。”且看看你们作弊时候的猥琐样,再看看被发现后的狼狈样,敢做不敢当啊!当时的考生为了藏小抄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明朝就有一个考生用蜡烛夹带,后来被发现,官方就停止了考生自带蜡烛的做法。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考场上会出现蜡烛呢,我国古代科举的时间是凌晨进场傍晚出场,天黑了之后可以点上蜡烛继续写,所以一些考生就在蜡烛上打主意了。

宋朝因为夹带催动了作弊小本本产业的发展,清朝因为夹带还催生了专门制作携带夹带工具的产业,衣服、砚台、鞋子、毛笔、纸都可作为夹带的工具,形式丰富种类多样。清朝乾隆年间顺天乡试,乾隆皇帝一时兴起,咱也当一回监考员吧,结果这一监考,气得乾隆七窍生烟,头场就一下子揪出二十一个人夹带作弊,有藏在衣服里面,有藏在文具里的,最奇葩的是,有藏在亵裤里面的。“竟搜出怀挟二十一人。或藏于衣帽。或藏于器具。且有藏于亵衣裈裤中者。其丧心无耻。至于此极。”

最考验技巧的作弊方式——代笔

代笔这种作弊方式主要有两种,找人替考,找人换卷。这个作弊方式最惹民愤,话题性舆论性都是max级别。说起找枪手替考,唐代最知名的枪手诗人温庭筠,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自己栽树,别人乘凉,替考完全免费。唐宣宗大中九年科举考场,温庭筠避开了监考员犀利的视线,一气呵成替八人完成替考,一战成名。但讽刺的是,温庭筠本人却屡考不中。“数举进士不中第。思神速,多为人作文。大中末,试有司,廉视尤谨,廷筠不乐,上书千余言,然私占授者已八人,执政鄙其为,授方山尉。”

到了宋朝,为了严打科举考试作弊的现象,正式确立了封弥制和誊录制,封弥制就是现代试卷密封线的前身。试卷卷首上印有考生的姓名、籍贯、年龄、父祖姓名等家状信息,将这些信息糊起来之后,加盖骑缝公章标明字号方为有效,这个字号类似我们今天的准考证号。

哪怕考试官不知道这些信息,也可以通过字迹辨别,于是誊录制华丽丽地出现在了科举史的大舞台上,考官收上试卷之后,要交由书吏进行誊抄,检查无误之后,将誊抄的试卷进行再次封弥,才交给考官阅卷。但是总有那么些不安分的人,他们的勤奋可能全都用在投机取巧上了,古代试卷是印好由考生提前领取的,为了防止试卷有所缺失会有备份试卷,因此有一些人不吝价钱购买备份试卷,派人冒名考试。之后对文章进行誊录,再贿赂官吏将抄好的试卷换上,为了防止被发现,他们还会在事前将骑缝公章的位置印偏,只印家状不印卷身,这样调换试卷的时候就不会被怀疑。万历三十四年应天乡试,一个江西的监生直接将试卷多印了三场。场外均由名士代笔,之后再贿赂官员进行替换,偷梁换柱防不胜防。

最土豪的作弊方式——冒籍

录取比例看地域,为求一纸名次榜,买房买地入户籍。有关冒籍的现象,从唐代就有了。唐朝政府规定,大郡每年三人,中郡每年两人,小郡每年一人。但有一个特殊情况,那就是天子脚下录取比例格外高。柳宗元就曾经说过,“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京城一年的录取比例,比得上一百个郡的录取人数。到了宋明清,冒籍的现象就更加普遍了,宋仁宗天圣七年,有官员参奏,“今开封府举进士者至千九百余人,多妄冒户籍。”所以后来宋仁宗下诏,只有拥有开封府户籍七年以上,且没有在别的地方居住的人,才能参加科举考试。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镇江府的一次解试中,有人发现有福建人冒充镇江人,一个叫周晋的举人气不过,准备打他,主考官赶来查看,结果不巧地被乱飞的石头砸到了头,肃穆的考场变成了打架的地方,考试变为流血事件,主考官一气之下逮捕了十八个举人。

到了清朝,政府对冒籍者的打击力度更强了,除了规定祖父必须在一个地方入籍二十年之外,还必须拥有田产住宅等才能才加考试。康熙年间,开始检查起了考生的口音,名曰“审音”。负责检查口音的官员叫做“审音御史”,若是发现你的口音和你的户籍存在出入,那就是冒籍没得商量!清代诗人赵翼就是通过冒籍顺利中榜,成为探花。赵翼是常州府人,却在北方考试,那么他为什么没有被发现呢,靠的就是苦练儿化音。“唇舌换如儿学语,姓名变岂客逃生。”赵翼很幸运,但接下来出场的这位就惨了,好不容易科举成功当了官,结果不小心被皇帝亲手抓到了小辫子。乾隆四十二年,听绍兴府通判张廷泰禀奏诸事的时候,乾隆听出他的口音是南方的,但张廷泰却说自己是北京人,由此可知张廷泰当年一定是冒籍了。比起张廷泰的遮天蔽日,乾隆更生气的是审音御史的渎职:我这点听他述职的功夫都能听出差别,你们是有多聋听不出南北方的口音差异?!

冒籍这一现象,现代叫做高考移民,也是屡见不鲜,别看从古至今作弊风气一直都有,但政府打击的力度也不是盖的。古代考生不止要写家状,还要请同期生互相做担保,若是发现作弊,不止本人要被惩罚,连带家人和同学都要吃不了兜着走。不信大家自己去查查看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考场舞弊案,丁酉案。

所以各位同学们要好好复习,认真备考诚实考试,才能对得起父母和自己哦。

猜你喜欢
夹带口音科举
本期导读
法国立法禁止嘲笑他人口音
别人都在说英语,只有中国人在说口音
混合气体加热器结焦浅析
“科举”
你说话的口音反映出什么?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从《聊斋?叶生》解读蒲松龄四十不灭的科考幻想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
螺丝钉夹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