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德共生:以“爱”统整学校德育课程

2018-07-11 07:28于乐左璜
中小学德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共生学校德育育人

于乐 左璜

摘 要 以“爱”统整学校德育课程,须遵循智德共生之原则,明晰本体“爱”之育人目标,以此引领课程统整,绘制“爱”的课程图谱,架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由此统整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实现活动育人、协同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创新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路径。

关 键 词 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课程统整;智德共生;爱的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6-00-03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德育工作推至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深入研究《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清晰地认识到要遵循德育规律,实现学段间的纵向衔接;要把握德育内容,实现学科间的横向贯通;要辐射德育空间的全域性,实现校内外的融合;要建构德育课程的一体化体系,实现全科育人。然而,如何真正实现“德育课程”的一体化呢?我们遵循智德共生的原则,寻找到了德育的内核——“爱”,尝试以做好“爱的教育”,实现学校德育课程的一体化。

一、本体“爱”——智德共生育人目标构想

学校运用七巧板拼出了心形图案( ),以此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做好爱的教育”。七巧板是中国传统智力玩具,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心形的形状代表着爱,爱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学校LOGO采用这一表现形式既是对认知与情感统一的体现,也是对智育与德育深度融合的理解。在学校课程价值追求上,既要注重追求知识化、智育化,又要注重对学生德性的培养,由此实现智德共生。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扎实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抓住“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做深入思考。学校围绕“做好爱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决意用仁爱之情、仁爱之智、仁爱之力、仁爱之行进行施教与办学,期待每一位实小学子都能够将“爱”根植于内心,学会珍爱自己、关爱他人、热爱生活、热爱世界,成为具有爱心的仁人志士;希望每一位学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能够以快乐为源泉,乐于学习、乐于思考、快乐成长。学校提出了智德共生的育人目标:爱己,爱人,爱世界;乐学,乐思,乐成长。

二、教育“爱”——智德共生德育课程系列设计

做好爱的教育,就是发挥以爱育爱的作用,将“爱”视为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最终实现以爱生爱、以爱生智、以爱生美的三重目标。学校在德育课程一体化建构过程中,围绕“自己”“社会”“自然”“文化”四个维度,结合学校LOGO,梳理“爱的课程”图谱(见下图)。

“爱的课程”包括爱阅读、爱探究、爱思维、爱体验、爱艺术、爱畅游和爱身心七大板块,围绕“爱的教育”办学理念,深入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精神。“爱己、爱人、爱世界”指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体现“以爱扎根”;“乐学、乐思、乐成长”则指向学习环境的营造,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即“快乐学习”。由此,实现“以爱扎根,快乐学习”的课程育人理念。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课程,让学生成为懂得爱(爱己、爱人、爱世界),拥有尊重、包容、向上的品质,乐学、乐思、乐成长,争做素质全面、个性鲜明、健康快乐的“实小学子”,师生一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遵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按照《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要求,结合校内课程资源以及校外(社会、社区、家长……)教育资源的整合,我们对学校课程内容进行了系统构建(见下页图)。

三、实践“爱”——智德共生德育路径创新

1.巧用传统活动,发挥“活动育人”作用

在学校“爱的课程”体系中,除坚持在日常做好节日课程、传统文化课程、仪式课程、每月一事课程……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外,学校在每个学年确定两大传统活动项目:

一是每学年第一学期在元旦之际开展“阅读者大会”。活动旨在将与阅读有关的课程(如绘声绘色、小小主持人、阅读联盟、晨诵、数学故事、故事会等)用歌、舞、剧、叙、讲等多种形式,呈现一个个阅读故事、阅读收获、阅读行为,让学生传承文化经典,感受文字力量。二是每学年第二学期,在六一儿童节之际开展“爱的成长艺术节”。活动旨在将学生在音乐类、美术类、体育类、科技类等课程的学习成果,进行集中展现,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科技艺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科学艺术素养。

2.推进家校合力,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学校提出要以“开放的胸怀办教育”,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家长的开放。依据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学校不能成为一个封闭的教育孤岛,目标的实现、理念的落实,都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参与。因此,学校请家长走进来,建立家长委员会,每周一天家长开放日,形成办学共同体,促成教育合力。家长协同规划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学校相关决策、梳理学校课程体系、参与课程教学……让家长朋友用第三只眼睛看学校,谈教育,为学校带来更广的视野,更新的思考。

学校专门对家长进行了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调查,从中发现学校家长文化水平比较高,76.3%的家长愿意发挥自己的专业和职业特长,并承担家长课程,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家长呈现的课程涵盖交通安全、家风孝道、身体保健、革命故事等,可以說范围广、专业强、内容丰富。由此,补充了校内教学资源之不足,成为学校课程的完美补充,同时也落实了《中小学德育指南》所强调的协同育人。

3.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发挥“实践育人”作用

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是必修课程,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清楚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的实践性课程,要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此,学校保障课时安排,严格落实一二年级每周一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两课时进课表。在课程实施方式上,重在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原则,以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方式为主。不仅每周每班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且采用跨班级、跨年级、走出学校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例如,“爱体验”“爱畅游”课程中的学段主题游课程(传统中国年、多彩民族风、奇妙大世界)、研学活动(拥抱大自然、郝堂研学、国外游学等)、主题课程(职业体验、安全课程、环保课程等)、仪式课程(如入学仪式、感恩仪式、节日仪式、毕业仪式等),有效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

4.发现周边资源,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学校注重开发周边教育资源,以“文化育人”促进学校课程一体化实施。学校位于郑州市高规格小区内,小区规模大,环境优美,干净整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人文素质高,为开设社会实践类课程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学校紧邻西流湖公园、南水北调工程、植物园,则为开展走进自然、探索发现、学习地理生物知识等活动课程,提供了重要的课程资源,同时,有利于对学校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学校毗邻正在建设的郑州四大中心(奥体中心、市民活动中心、文博艺术中心、现代传媒中心),待其建成后,这些现代、高端的文化资源将为学校开展科普教育、文化艺术教育、健康教育等提供良好的资源。此外,学校与郑州市第二实验幼儿园、郑州一中近在咫尺,为做好幼小衔接、学业体系体验提供了便利。

实施爱的课程,做好爱的教育,遵循智德共生的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让实小师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未来,实小教育人将继续在这块爱的沃土上不懈追求。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共生学校德育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