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房中药饮片的贮藏与养护

2018-07-12 16:49黄瑞萍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8年5期

黄瑞萍

【摘要】对笔者工作中遇到的,关于中药房中药饮片贮藏中存在的问题:虫蛀、霉变、走油、气味散失、潮解、风化、干脆、干裂等做了总结列举,并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养护办法。

【关键词】中药房中药饮片;贮藏中存在的问题;相应的养护办法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8)05-005-02

随着我国新医改制度的深化推进,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的政策支持,以及中药饮片炮制等各项标准措施的逐步实施[1],中药饮片行业迎来了空前良好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也对中药饮片的质量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药品种繁多,成分性质各异,在贮、存、运、销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科学养护,当受到自然界中温度、湿度、空气、光线、害虫、霉菌等,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影响时,中药会发生霉变、虫蛀、走油、变色、走味、风化、潮解等现象,而失去原有的活性成分,严重的还会威胁人们身体健康。[2]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做好中药饮片的贮藏养护显得及其重要。笔者在中药房工作三十余年,接触了一些中药饮片贮藏养护方面的现象,希望与各位同道共同探讨。

1 贮藏中常见的问题

1.1 虫蛀 虫蛀:是指饮片被虫蛀蚀,从而降低疗效或失去药用价值的现象。虫蛀对中药饮片的危害较为严重,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质量异常现象。淀粉、糖、脂肪、蛋白质等成分,是有利于蛀虫生长繁殖的营养物质,故含上述成分较多的饮片最易生虫,如山药、白芷、薏苡仁、大黄、鸡内金等。[3]

现象一:由于中药房药斗式贮存的特殊性,药斗的编排一般是一屉两个斗或三个斗,一个药斗装一种药,因此常常会有一种饮片出现虫蛀,也会波及相邻的一种甚至数种饮片。

现象二:受中药房贮藏空间的影响,以及从处方调剂的方便性出发(中药房调剂工作量往往都很大),中药房贮存饮片很难完全符合贮藏要求,如:酸枣仁、莱菔子、薏苡仁、白扁豆等种子类饮片,若包装不坚固很容易遭受虫害,虽应密闭贮藏于缸、罐中,但这样又会给调剂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因此在中药调剂室一般都直接贮存于药斗,在温湿度适合的前提下,难免会发生虫蛀现象。

1.2 霉变 霉变,是指饮片受潮后,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引发寄生在其表面或内部的霉菌大量繁殖,导致发霉的现象。霉变对饮片的危害仅次于虫蛀,霉变饮片不能再供药用。凡含有糖类、粘液质、淀粉、蛋白质及油类的饮片较易霉变,如牛膝、天冬、马齿苋、菊花、蕲蛇、五味子、人参、独活、紫苑等。此外,中药鲜药因含水量较多,也容易发生霉变。

1.3 泛油 泛油习称“走油”,是指因饮片中所含挥发油、油脂、糖类等,在受热、受潮或贮藏保管不善时其表面返软、发黏、颜色变浑、呈现油状物质并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泛油是一种酸败变质现象,影响疗效,甚至可产生不良反应。

在工作中常见的走油现象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含脂肪油多的饮片,如柏子仁、桃仁、杏仁等,因其中的脂肪酸变为游离脂肪酸后会溢出表面,随后在外界作用下分解、腐败,发生变质而具有哈油味;另外,含有粘液质和糖分多的饮片,如麦冬、天冬、熟地、玉竹、黄精、枸杞子、桑葚等,常因受潮而造成返软,外表发黏,颜色加深,但无油哈气;还有动物类药材,如九香虫、土鳖虫等的躯体易残,色泽加深,外表呈现油样物质,“哈喇”气味强烈。这几种现象均统称泛油,泛油之后的中药饮片,不同程度地会影响质量,甚至失去药用价值。

1.4 气味散失 气味散失,是指饮片固有的气味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或贮藏日久气味散失或变淡薄。药物固有的气味,是由其所含的各种成分决定的,主要是由挥发油组成,這些成分往往是治病的主要物质,如果气味散失或变淡,就会使药性受到影响,从而影响疗效。饮片发霉、泛油、变色等,均能使其气味散失;环境温度过高,使含挥发油的药物如肉桂、沉香、檀香等,气味逐渐散失,失去油润而干枯;现在供货商一般事先将豆蔻、砂仁已经粉碎好,这样的好处在于给调剂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但弊端是粉碎后,使主要有效成分挥发油逐渐挥发散失。

1.5 风化、潮解、干裂和脆化 含水量高于或低于饮片本身应有的水分含量,就易发生质量的变化。

现象一:潮解,习称返潮、回潮,是指固体饮片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表面逐渐湿润并慢慢溶化成液体状态的现象。潮解使得饮片功效降低,并难以贮藏;如元明粉的引湿性。

现象二:风化,是指某些含结晶水的无机盐类药物,经与空气接触,日久逐渐失去结晶水,变为非结晶状的无水物质,从而变为粉末状,其质量和药性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如芒硝失去结晶水后变成粉末状的元明粉。

现象三:干裂、脆化,叶类、花类、胶类中药因失水过多而干裂发脆,这个现象在北方主要发生在供暖季,室内温度在25℃左右时,室内湿度若不进行加湿处理,往往会低至25%左右,导致了饮片水分大量挥发,如:大枣、生地、熟地黄等等饮片干结如石块;菊花、金银花、玫瑰花、金莲花过分干脆,一碰即碎,这样不但使饮片的有效成分随大量的水分蒸发而流失,又使饮片损耗增加。

2 相应的养护办法

2.1 清洁养护法 由于中药房药斗式贮藏中药饮片的特殊性,导致中药房贮存空间死角多。笔者从多年的工作中发现,每年的春秋两季,把药斗全摘出来,对药斗及架子的死角分别进行两次大的清扫,大大减少了饮片的生虫现象。

再者,及时对药斗底部的积土残渣进行清理。因为积土和药物残渣是虫、霉的温床,积存时间太长,很容易生虫长霉。及时的清理,既能防止虫蛀发生,甚至波及相邻饮片又能对虫霉的生长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另外,发现药斗中的饮片有虫蛀现象,一定及时筛捡清理,虫蛀不严重时,经过筛捡后放到冰箱冷藏,直至用完为止,以免再次装斗后虫卵萌发,甚至波及相邻药斗。

2.2 冰箱冷藏法 针对工作中遇到的,容易生虫、发霉、走油的中药饮片,采取了冰箱冷藏的方法,冷藏在2℃~10℃环境。比如把用量较小又极易走油、发霉和蛀蚀的一些饮片货位直接固定在冰箱冷藏室,果实种子类的如:柏子仁、郁李仁、苏子、牛蒡子、白芥子、决明子、生谷芽、赤小豆、橘核、冬瓜子、牵牛子、瓜蒌子、莲子肉、荔枝核、桑葚子;动物类的如:桑螵蛸、乌梢蛇、蛇蛻、全蝎;菌类的如:灵芝;把用量较大又容易走油、发霉、虫蛀的中药饮片在室温达到25℃,相对湿度达到60%时,货位临时调整到冰箱冷藏室,如:酸枣仁、莱菔子、枸杞子、桂圆肉,等气温和湿度分别低于25%和60%时,货位再恢复原位;另外,新鲜中草药应在冰箱2℃~10℃冷藏保存,并注意保存时间,如鲜铁皮石斛、生姜等。通过采取这些办法,使中药饮片虫蛀发霉走油的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

2.3 温湿度调节法 药物在贮藏过程中,外界温湿度的改变,对药物变质速度有很大的影响。在正常温湿度状态下,贮存的中药饮片一般都比较稳定。反之,温湿度升高或降低,饮片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如:生虫、霉变、走油、风化、潮解、干脆、干裂等等一系列的异常变化。所以在中药房的日常工作中,首先每天有专人做好调剂室、周转库和冰箱的温湿度登记检查工作,把温湿度控制在《中国药典》“凡例”[贮藏]项下的规定,常温:10℃~30℃、湿度:35%~75%、冷藏:2℃~10℃的环境。

如在笔者的工作地,冬季的中药房温度一般都在正常范围,湿度却往往低于35%,我们采取了多台加湿器加湿的办法,使室内湿度达到40%左右,这样大枣、生地、熟地的干结现象和菊花、玫瑰花、金银花、金莲花的干脆现象均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夏季,中药房温度若高于30℃或湿度大于75%时,温湿度的调整主要依靠空调降温和除湿,就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再者,冰箱冷藏温度不能低于0℃以下,对某些新鲜的药物如鲜石斛、鲜生姜等,或某些含水量多的药物,会产生有害的影响。

2.4 小包装药作补充 在工作中,为了减少饮片潮解、风化及气味散失现象发生,根据中药房工作需要,我们把元明粉、芒硝、砂仁、白豆蔻用独立包装的小包装饮片,这样既方便了处方调剂,又减少了饮片贮藏过程中的质量变异现象。

2.5 严格“先进先出”制度 目前,中药饮片虽无效期,但本身存在从有效、降效到无效的过程,存在稳定性和贮存期的问题[4]。积存时间久,必然是质量变异的最大隐患,所以中药房在贮存饮片中,应严格做到“先进先出”。另外,中药房装斗上药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个验收饮片质量的过程,如发现问题及时与药库沟通解决。如以上所说的路路通、锦灯籠等都通过供货商得到了解决。

3 结语

中药房可谓中药饮片在流通环节中的最后一个关口,把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炮制规范》等相关规定的、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的中药饮片送到患者手上,是我们中药人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倍感任重而道远。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择正确科学的贮藏养护方法,并做到多留心,多观察,勤筛捡,勤清理;认真细心,经常检查,及时调整;加强日常管理与养护,才能使中药饮片的质量得到充分的保障。

正如习主席所说:“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尹海华,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中国投资咨询网,2016-11-22

[2]张西玲,概论,中药养护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2

[3]徐德生,郭霞珍;中药的贮藏与养护,国家执业药师考试指南,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国科技医药出版社,2016第七版

[4]刘凤娄,浅谈影响中药饮片质量的几种因素,华北国防医药,2007,19(2):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