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介入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

2018-07-12 06:24李宝成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8年5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临床疗效

李宝成

【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传统开颅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2月至2017年8月57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将所抽取研究对象分为探究组(n=30)和参考组(n=27),参考组患者应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探究组患者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探究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Ⅰ级率与参考组对比差异不显著且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Ⅱ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817,P=0.0971)、2组患者Ⅲ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917,P=0.9175)、2组患者Ⅳ级率明显较参考组患者高,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361,P=0.0747),2组Ⅴ级率差异不显著且无统计学意义(x2=0.6146,P=0.0854)。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传统开颅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差异较小,均能够使患者的生活水平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为了保证治疗效果應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和手术方案。

【关键词】血管内介入;传统开颅手术;颅内动脉瘤;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8)05-038-02

颅内动脉瘤临床发病率、致残率等均较高,手术治疗对于抑制病情发展可发挥重要作用,传统开颅手术易产生较大的创伤面积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利于取得理想预后效果,因此,导致其临床应用受限[1]。此次研究旨在分析2014年2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传统开颅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研究情况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57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排除严重脏器功能病变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严重出血性疾病患者。将所抽取研究对象分为探究组(n=30)和参考组(n=27),其中,探究组14例女性,16例男性,年龄为42至85周岁,平均年龄为(64.3±6.9)岁,参考组12例女性,15例男性,年龄为40至84周岁,平均年龄为(62.2±6.7)岁。所纳入研究对象经分组后其临床一般资料经对比差异不显著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考组患者应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给予急性期患者脑血管痉挛预防治疗、镇静以及脱水降颅压治疗,手术进行前通过DSA了解肿瘤形状以及大小,对患者行全身麻醉,依照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动脉瘤部位和大小选择合适入路并应用永久性动脉夹会进行加固或者夹闭操作,应用纵裂入路手术治疗大脑前动脉瘤,应用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其他动脉瘤[2]。探究组患者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前半小时对患者脑血管痉挛预防治疗并应用DSA明确肿瘤位置、大小、形状以及脑底动脉环等。应用全身麻醉并行全身肝素化,自右侧股动脉进行穿刺操作,将6F或者8F导管鞘置入之中,依照动脉瘤具体直径选择合适的电解脱微弹簧圈并在DSA监视下进行载瘤动脉闭塞或者动脉瘤栓塞等治疗直至动脉瘤不显影。术后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尼莫地平以及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可有效预防血管痉挛[3]。

1.3 疗效评估 Ⅰ级:患者完全恢复正常社会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能力;Ⅱ级:自理生活能力基本恢复,部分恢复社会生活能力;Ⅲ级:日常生活需要在他人协助下进行;Ⅳ级:患者有清晰意识但是需保持卧床状态;Ⅴ级:植物生存状态。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 本研究应用SPSS18.0软件分析数据资料,通过(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差异以x2或者t检验进行比较,_x±s表示计量资料,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则P<0.05。

2 结果

探析组与参考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率比较差异均不显著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容易加大患者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几率,该病主要与颅内动脉管壁先天性因素以及腔内压力异常增高等具有重要关联,此外,血管炎、动脉瘤以及脑动脉应还、高血压等病症也会加大患者出现颅内动脉瘤的几率。

开颅手术能够防止颅内动脉瘤出现破裂出血现象,同时能够彻底清除颅内血肿以及蛛网膜下腔积血,可使患者脑血管痉挛症状得到改善,但是该术式容易产生较大的创伤,会加大手术风险,而且不适宜深处动脉瘤或者重要功能区部位动脉瘤的切除[4]。

血管介入治疗侵袭性明显较传统开颅手术弱,可显著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不但能够使蛛网膜下腔积血得到彻底清除,同时还能够使血液分解产物引发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率获得降低,此外,还可取得理想的颅脑再次出血预防效果,尤其适合应用于破裂动脉瘤以及后循环动脉瘤等病症的早期治疗中,疗效确切。但是若患者颅内存在较大动脉瘤且对周围神经以及功能区产生大面积压迫则不适宜应用血管介入治疗,会加大动脉瘤痉挛、闭塞以及破裂等情况的发生率[5]。

此次研究中,探析组与参考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率比较差异均不显著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传统开颅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差异较小,对于提升患者的生活水平均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临床疗效,显著改善患者病情和机体素质必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和手术方案。

参考文献

[1]郭吉卫.血管内介入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比较[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5,(4):350-351.

[2]何天义.血管内介入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对比[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1):103-104.

[3]黄英文.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17-18.

[4]刘晓月,王玉芹,郑雯,刘洪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6,33(3):230-232.

[5]崔洪山,王红霞,张伟,富阳.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0):41-42.

猜你喜欢
颅内动脉瘤临床疗效
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护理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初步观察及评估
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观察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夹闭和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