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CT和核磁共振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临床效果

2018-07-12 13:58宋开国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8年5期
关键词:核磁共振

宋开国

【摘要】目的:对比CT和核磁共振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1月,医院采用CT、MRI诊断怀疑为腔隙性脑梗死194例,对比CT、MRI诊断效用。结果: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135例、单纯的脑白质改变引起的痴呆或其他类型的脑病59例。CT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分别为77.0%、89.8%、94.5%、71.6%、80.9%,MRI则为97.0%、93.2%、97.0%、93.2%、95.9%,MRI诊断灵敏度、阴性预测值、符合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多发梗死、侧脑室半卵圆、额顶颞叶、<5mm病灶的脑梗死检出率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在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对于较小、多发、非基底节区梗死病灶检出率明显更高。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CT;核磁共振

[中图分类号]R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8)05-173-02

脑血管病已成为现代社会流行病。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约占脑梗死的25%[1]。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相对较少,但可持续发作,与脑血管痴呆关系密切,部分进展为血管性痴呆,有报道认为其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风险较高,5年内复发率约为20%~25%,及早诊断治疗非常必要。但腔隙性脑梗死部分可无明显的症状表现,从而导致延迟诊断。CT以及MRI是诊断脑梗死的主要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对比分析,评价CT、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价值。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1月,医院采用CT、MRI诊断怀疑为腔隙性脑梗死194例,其中男105例、女89例,年龄22~84岁,平均(62.5±6.2)岁。纳入标准:①综合检查,或手术检查确诊;②以怀疑伴有腔隙性脑梗死,有症状对象怀疑为脑血管病,无明显症状对象诊断为血管性痴呆怀疑伴陈旧性的腔隙性脑梗死;③都进行过CT、RMI检查,两者间隔时间不超过72h;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未进行CT或MRI检查;②其他严重的脑梗死、脑出血对象。

1.2 方法 MRI检查采用1.5TMRI机,入院后2周内进行检查,包括T1、T2加权、FLAIR序列、Dwl序列扫描。T1加权包括TIWeighted Image,TR1750ms,TE24ms。液 体 衰减反转恢复脉冲序列参数,TR7800ms,TE140ms。视野24×24mm,层厚5mm,间隔5mm,矩阵288×192。CT检查采用64排多层螺旋CT机,电压120kv,电流280mA。

1.3 观察指标 CT、MRI的阳性率,两者对不同部位的病灶检出阳性率,以CT、MRI联合诊断作为最终诊断的结果。不同类型的腔隙性脑梗死CT、MRI诊断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学分析,诊断效用指标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效用 194例对象,其中有症状110例、无症状74例,最終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135例、单纯的脑白质改变引起的痴呆或其他类型的脑病59例。CT以及MRI的诊断结果如下。MRI诊断灵敏度、阴性预测值、符合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同疾病因素对诊断检出率的影响 MRI对多发梗死、侧脑室半卵圆、额顶颞叶、<5mm病灶的脑梗死检出率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从本次研究来看,MRI在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中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灵敏度更高,这可能与本组对象纳入的无症状表现、单发小病灶患者占比较高有关,MRI因其特殊的成像原理,对较小、急性期病灶的检出率更为理想。MRI能够更为有效的避免误诊,阴性预测值更低,提示假阴性率更低。MRI与CT的诊断效用影响因素均较低,研究显示两者在基底节区病灶的检出率差异不显著,MRI在多发、侧脑室半卵圆、额顶颞叶、<5mm病灶的病灶检出中有明显的优势[2]。CT典型的腔隙性脑梗死病灶表现为基底节区、丘脑类圆形以及圆形低密度病灶,而对于其他诸如额顶颞叶部位的脑梗死病灶的灵敏度较低,容易将扩大的周围血管间隙与原发的脑梗死病灶混淆[3]。而MRI诊断的典型表现为T2加权高信号、质子密度较脑脊液为高信号。有报道显示,腔隙性脑梗塞病灶大小是影响诊断的最重要以你是,一般而言在急性期在5~15mm左右,少部分可以达到15mm以上,此时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的症状表现,进入慢性期,病灶可缩小一半以上,给CT诊断平添了许多困难[4]。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腔隙性脑梗死位于比较严重的脑白质损害之中,可能与小血管慢性进行性闭塞有关,采用MRI检查能够较为直接的反映慢性进展性病变,进展过程中也存在比较活跃的水分子运动,MR诊断效用尚可。而CT诊断容易受到脑白质病变的影响,病灶本身与周围脑白质的密度差异较小,导致漏诊。当然,腔隙性脑梗死并不等同于脑小血管病变,也可能是大血管或心源性栓塞所致,特别是不伴有脑白质损害的对象,此时患者多有症状,CT诊断也有较高的价值,误漏诊风险较低[5]。

MRI除在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外,还可以进行脑功能成像等其他联合检查,对于那些伴有痴呆表现的对象,可以深入分析痴呆的病因,为疾病治疗提供依据。同时还可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分析梗死病灶的进展情况,指导后续治疗[6]。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在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对于较小、多发、非基底节区梗死病灶检出率明显更高,在疾病诊断、疗效评价、治疗方式选择中有较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高一鸾,王文志.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34(4):337-340.

[2]皮金才,陈凤莲.腔隙性脑梗死早期CT和MRI检查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比较[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07):10-11+43.

[3]李燕,宋佳成,孟欢,等.颅内动脉钙化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09):899-902.

[4]闫玉昌,蒋涛,潘振宇.CT薄层重建与MRI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对比分析[J].河北医药,2015,37(11):1690-1692.

猜你喜欢
核磁共振
DSP在磁共振数据接收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陈旧性前交叉韧带断裂膝关节退变影像学研究
超声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螺旋CT与核磁共振在肝脏囊性占位诊断中的应用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