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维吾尔族与蒙族顶碗舞的不同

2018-07-12 07:57广西艺术学院530022
大众文艺 2018年6期
关键词:动律附点维吾尔族

(广西艺术学院 530022)

一、蒙古族与维吾尔族顶碗舞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我国北方,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世代逐水草而居,从事游牧和狩猎劳动。顶碗舞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民间舞蹈。相关的史料记载,顶碗舞的出处与佛教有着一定的渊源。顶碗舞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在婚宴电力及喜庆佳节的聚会上一人或多人头顶茶杯或者碗状小油灯和碗,碗里装满清水或者奶酒;两只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把竹筷在歌声和音乐声中起舞。蒙古族顶碗舞最初由男性表演,舞蹈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丰富多彩,充分展现蒙古族舞蹈的技艺,智慧和丰富灵活,多变的特点!

维吾尔族是新疆地区古老的草原民族和绿洲民族后裔,维吾尔族顶碗舞历史悠久,起源于新疆阿克苏地区的库车县和喀什等地。主要流行于库车、阿克苏、喀什、麦盖提、伊犁等地。广泛流传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它表现了在节日里年轻美丽的姑娘头顶茶碗,载歌载舞,喜迎宾客,欢庆节日的庆典场景。

二、蒙族与维族顶碗舞的不同之处

1.音乐节奏与风格的不同

蒙古族顶碗舞音乐能深刻体现出草原型舞蹈文化的深沉粗犷、激昂,多以长调为主,一般节奏为2|4或者4|4拍。采用蒙古族传统民间拉弦乐器马头琴为主要伴奏乐器。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古代长调的最好的乐器,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

维吾尔族顶碗舞音乐与蒙古族顶碗舞音乐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该舞节奏特点鲜明、热情欢快,音乐轻快、奔放、利落,但又不失其古朴的风格特色。吹奏、拉弦、弹弦、打击等丰富的乐器表现旋律的欢快和多变的节奏。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在音乐上,节奏多附点。多用并善用切分、附点为主,在舞蹈动作中会对音乐中的附点以及强弱对比做特殊处理,在附点和弱拍时进行明显的动作变化,以强节奏处理,以此来展现本民族不同的舞蹈风格。

2.动律与体态的不同

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特点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立腰拔背是体态的突出特点,并贯穿于舞蹈的始终。摇身点颤的动律强调心里节奏及呼吸把握“颤而不窜”,膝部有控制又富有内涵的弹性中还需要注意维吾尔族女性特有的“辫子”的感觉。通过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其特点还表现在快速多姿的旋转动作中戛然而止。

蒙古族舞蹈产生于民间,蒙古族的基本体态是在后点步位上,上身略后倾,颈部稍后枕。在情感、形态、运气、发力中体现一种“圆形、圆线、圆韵”的东方思维观念。其舞蹈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由于受道具的限制,基本是在原地跪、坐、立而舞。主要凭借手、腕、臂、肩的挑、拉、揉和以腰为轴的前俯和后仰进行表演。蒙古族舞蹈经过长期的提炼和整理形成了绕圆动律、拧倾动律、横韵动律三大代表性动律。在舞蹈动律上蒙古族顶碗舞和维吾尔族顶碗舞都会因顶碗的限制,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和重心的稳定。在保持身体平衡和重心稳定的同时动律和体态又不相同。蒙古族是绕圆动律和横韵动律,动作端庄大气,步法平稳且幅度较大。维吾尔族顶碗舞则是在立腰拔背的基础之上加入微颤动律。颤而不窜,膝关节有韧性,步法多变,小腿灵活。由此可见,蒙古族顶碗舞与维吾尔族顶碗舞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3.表现形式的不同

蒙古族与维吾尔族所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差异,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差异,两个民族的顶碗舞也各自代表着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蒙古族主要信仰萨满教与佛教,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不同的宗教信仰使两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性格不同,因此两个民族顶碗舞的内容和形式也各不相同。

维吾尔族顶碗舞以女子表演为主,有时也有男子表演。舞蹈多采用赛乃姆动作,从而使舞蹈具有赛乃姆的表演风格。赛乃姆没有固定的程式,舞蹈人数不限,可独舞,双人舞,也可集体舞。表演时舞者头顶六个茶碗,最上面的碗装水,双手各执一个小盘子和一根筷子,或手带顶针,边敲击盘子。赛乃姆是普遍流传于维吾尔族聚居区的舞蹈,不仅是十二木卡姆中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各种麦西热甫活动中的主要表演形式。

蒙古族舞蹈是的草原文化型舞蹈,因此具有典型的草原游牧民族的风格特色,舞蹈具有大气,豪迈的风格特点。据民间艺人回顾,此舞最初由男子在喜宴中即兴而舞,以众人唱歌和敲击盘碗的的声音为伴奏,后来逐渐演变成女子为了助兴二表演,动作也不断完善固定下来。舞时头部与颈部保持相对稳定,形成端庄文静的姿态。因为受室内空间的限制,舞者以原地坐、蹲、跪、立为主,大多以腰部为轴心向前俯身、旁倾、后仰和环绕,手部和肩部的动作比较丰富,柔肩、耸肩、碎抖肩、提腕、压腕、绕腕等动作交替并用。技艺高超者,还可以加入下腰和旋转的技巧,在头顶的碗上放置燃灯或蜡烛,双手各托一个盛满酒或水的碗,在下腰、疾走或旋转舞蹈的过程中滴水不撒,灯火不灭。

三、结语

每一种民族舞蹈形式中,都渗透着民族心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审美取向。掌握民间舞蹈的前提就是要深入了解该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音乐风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发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不断地注入活力,在发展、融合中不断创新,使得民间舞历久弥新、永葆活力。

参考文献:

[1]董锡久.缤纷舞蹈文化之路[M].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22.

[2]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128.

[3]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406.

猜你喜欢
动律附点维吾尔族
惯性释放在白车身关键接附点刚度分析中的应用
车身接附点动刚度后处理方法对比
新疆乌鲁木齐维吾尔族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情况调查
古典重读之七
——力度与时间的游戏(上)
浅谈动律在舞蹈作品《摆手女儿家》中的体现
浅析新疆维吾尔族舞蹈表演
评《Smoke》
浅析胶州秧歌的艺术特征
维吾尔族老人长寿三要诀
教学小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