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身板”舞蹈形态进入高校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初探

2018-07-12 07:57山西大学音乐学院03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6期
关键词:动律民间舞浑身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 030000)

当今,科技全球化的高速发展,加快了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关注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在时代洪流中渐渐淡去,如果,我们再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它们将很快被人们所遗忘。

翼城“浑身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将其引入高校民族民间舞蹈课堂,纳入校本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不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更对于发展地区高校民族民间舞蹈特色教学,具有特殊价值。

二零一四年之前,我校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上,也于大多数地方兄弟院校一样,沿用北京舞蹈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教材与教法。二零一四年之后,为发扬山西本土的舞蹈特色,我系开展了一系列山西民间舞到的转型研究工作。不仅在学术上对山西民间舞蹈的源流、形态、特点、风格、传承和发展,进行了论文和课题的阐述和总结,同时,也促进山西民间舞出现在高校的舞蹈课堂中,在实现地方高校民族民间舞特色教学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 山西翼城“浑身板”舞蹈形态分析

1.体态特征

体态可分为静止造型和流动过程。山西翼城浑身板的基本体态为:上身挺胸立腰,前倾45度或后仰45度,腿部大八字步站立或深蹲。挺拔的姿态,目视前方,表情自然,面带微笑,展现出乐观豁达的风貌。

不同民族民间舞蹈之所以形成各具特色的体态,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劳动形态密不可分。山西翼城浑身板的体态特征,受农耕文化的影响,舞蹈体态中蕴含了黄土地先民辛勤劳作的身影。

山西是我国农耕发展较早的地区。长久的耕种,三晋人民对黄土地产生了浓烈的依赖之情。翼城浑身板中双腿大八字位站立和90度曲膝基本体态,就是表现了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三晋先民,用自己的双脚坚实有力的踩踏住黄土,在高原上生产劳动的姿态。而上身的前倾后仰,表现了三晋妇女,在田间向插秧,向前弯曲身体的辛劳,向后舒展颈骨的动作。

对山西翼城浑身板舞蹈形态进行解读,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生动的,辛勤耕耘在黄土高原上老百姓们生活最真实的画面。“浑身板”的基本体态,正是农耕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现。

2.动律特点

山西翼城浑身板的动作较少,但具有特殊的艺术风格。舞蹈动作有模仿动物的象形动作,也有手上的快速击打,穗花飞舞的抒情动作。但是,构成舞蹈动作和形成风格特点的就是舞蹈的基本动律。山西翼城浑身板的基本动律是由降低重心的腿部屈伸动律和手臂击打身体的顺势击打动律构成。翼城浑身板基本动律特点是通过腿部的“踏地、跳转、颤膝”,带动上身的“弯腰、横拧、翻转”。

重心降低的屈伸动律,通过“沉”来表现。由膝部的上下运动,引发腿部的踩踏、吸起、跳转等外部动态,其中动律的呈现并不是重点,但从整体表现出沉稳、强健、淳朴、豪爽的风貌。由于动作和情绪不断变化,双膝在微微弯曲的形态下,配合檀板的花哨打法,时而重拍在下,时而连续颤动,时而前仰后合,时而吸翻拧转,高低前后的转换直接,中间过程少,这样幅度大的动作,表现出了翼城人民风趣、幽默、欢快、奔腾的情感。

3.步伐特性

山西人民的双腿很结实。他们日复一日的耕种劳作,加强了腿部力量。黄土高原气候多变,遇到黄沙飞舞时,靠着这双扎实有力的双腿,在这片土地上深深的扎下了根。

翼城浑身板舞蹈中,依靠步伐的矫健有力、沉稳扎实,才能保证上身动作的大幅度弯曲,实现檀板在身体的四面八方如花般飞舞的景象。最有代表性的朝天绞踏步步伐,保持直立姿态,双腿轮流一拍一步地用力跺地,抬踏落地一步呈弓箭式姿态;双剪翅的步伐,保持膝部的颤动,一脚支撑重心,单腿侧旁吸起,勾脚呈90度弯曲,体态从直立变成倾倒。遍地雷的腿部动作比较丰富,脚下弓箭步拉开,保持2拍,拧转换成马步,一拍一击,拧身转换舞姿,随着情绪的递增,单脚跳起落地呈马步,并且在马步基础上,颤膝移动重心,变换马步方位。只有深深扎根在黄土地高原上的人们,才能创造如此有力且富有弹性的步伐。

4.多变击打

山西翼城的浑身板:“上身花哨,下身沉稳,踏步有声,眼随板走,穗花飞舞。”穗花飞舞中的穗指的是檀板下方手握部位处,系在此处的绸布,留出3-5公分的长穗。灵巧多变的檀板击打法是翼城浑身板舞蹈鲜明的特色之一。檀板击打时,常为一拍一击,击打身体多处部位,形成了围绕身体飞舞的穗花,同时也产生了丰富的击打动作。

以遍地雷为例,总共为28个小节,其中,6个八拍,每个小节都有击打,且击打部位各不相同,从下至上,小腿击打至胯部,从左至右,转着身体腰部、肩部、臂部进行击打。再加上方位的变化,身体舞姿造型的转变,显现出灵活多变的姿态美。特别在集体表演时,更显得气势磅礴、宏伟壮观。

初步分析山西翼城浑身板,归纳总结出这种舞蹈的基本动律、基本形态和动态特征,运用民间舞组合编排技法,将这些具有山西地方特色的动态文化符号,依托课堂组合的表现形式,把握舞蹈训练的核心理念,将浑身板民间艺术形式引进高校民族民间舞课堂。

笔者所在的是一所综合类大学,学生大多数来自各地方高中,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舞蹈学习,除了极少数学生在兴趣班和校艺术团参加舞蹈学习之外,许多人都是步入高中后,经过短期训练,才考入大学的。这些学生受训时间短,表现力弱,模仿力差,基本处在舞蹈学习的初级阶段。面对这样的学生开展高校民间舞特色教学,不是易事,因此,我们可以纵向切入,从上至下的思考,民俗艺术形态进入高校课堂中的路径和方法。

二、浑身板进入高校民族民间舞课程

(一)多元化课程目标

地处华北西部的高校,生源条件的不容乐观,单一的课程目标,不仅不能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掌握某种风格性舞蹈,反而会使学生对舞蹈学习产生畏惧的心里。此时,我们更清晰的认识到,这是由于我们过高的制定了课程目标,而导致的结果。所以,我认为地方高校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关注面,从多元化角度提出,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目标,更应该关注综合能力的培养。

1.基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和了解翼城浑身板的基本动态、动律、基本手位、基本步伐和常见的檀板击打表演形式,让学生掌握浑身板的舞蹈形态和舞蹈组合,也就是掌握了舞蹈动作的源与流。

引导学生学习翼城浑身板独特的风格特点及形成原因,领会翼城浑身板深厚文化内涵,还有这些艺术形态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帮助学生在情感上升华,再将这种感悟,带入浑身板舞蹈组合的表演中。

2.能力培养目标

模仿力和感受力是高校舞蹈学生应具备的舞蹈学习基本能力。经过舞蹈中专学习考入大学的学生,以上四项能力已经得到较好的锻炼。但是对于没有上过中专的学生来说,这些能力的欠缺,就是她们在班级表现平平的原因。所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能力目标的培养是解决舞蹈学习的根本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和感受能力,可以从翼城浑身板的基本体态、动律入手,引导学生在学习单一元素动作时,感受和学习老师身上体现的风格韵味,积累感性经验,也为提高舞蹈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山西翼城浑身板引入高校民族民间舞课程,其对象是舞蹈学习水平不齐,能力较弱的学生。因此,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课时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多方面因素。

2.示范讲解

舞蹈本身具有强烈的直观特征,学习舞蹈就要从外部形态入手。而民族民间舞又渗透着文化内涵和民族性。因此,示范讲解教学法是民族民间舞教学的主要方法。教学以教师传授,学生体验为主,既有理论讲解,又有实践感知。通过动作示范,教师将翼城浑身板的舞蹈特点和风格韵味直观地展现给学生;通过讲解,把动作的规范、要领和风格韵味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知其然,奕知其所以然。

虽然,山西翼城浑身板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之一,但是,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速,民俗文化不被关注,翼城浑身板也越来越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研究翼城浑身板,将民俗艺术形态引入高校课堂,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当然这项工程浩大,不能朝夕而成,作为战斗在一线的民族民间舞教师,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使之更加完善,为家乡民间舞传承和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雪玲.《通过“浑身板”和“筷子舞”的比较看前者的发展策略》.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

[2]杨熔博.《山西翼城浑身板传承的调查与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17.

[3]杨冰载.《论山西翼城浑身板》.《黄河之声》,2013年1期.

猜你喜欢
动律民间舞浑身
地域特色舞蹈在高校课程中推广的思考
民族民间舞的艺术特点与情感表现探究
浅谈动律在舞蹈作品《摆手女儿家》中的体现
心生裂纹
古往今来新疆锡伯族民间舞的典型变化初探
评《Smoke》
中国民间舞教学中情感的重要性
浅析胶州秧歌的艺术特征
“绘”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