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加减运算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2018-07-12 08:26张丹丽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大班幼儿

摘 要:数学无时无刻不存在于生活中,数的应用就是充分利用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情景,通过操作等方式将数学的学习、运用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的全过程中。文章以“小猫钓鱼”为载体,通过最常见的游戏引发幼儿想玩;激发幼儿对数字的认知让幼儿会玩;探索幼儿运算能力的发展让幼儿主动玩等三部曲来推进游戏的实施,促进幼儿加减运算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提升教师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大班幼儿;加减运算;“小猫钓鱼”

作者简介:张丹丽,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东湖街道中心幼儿园教师。(浙江 杭州 310000)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2-0102-03

一、 研究缘起

1. 研究背景。笔者发现,进入大班后,幼儿在进行数的运算教学时存在以下问题:①在集体活动中,由于数学枯燥乏味,很多幼儿不喜欢数学,导致其在数学活动上呆坐;②部分幼儿会从1数到100,从表面上看是已经理解了这些数的意义,但事实上他们只是口头的模仿和记忆而已,不能真正地理解和运用;③一提到数学加减法,部分家长只想到让幼儿坐下来反复进行加减运算,包括口头和书面题,有的甚至一味提高难度,致使很多幼儿逐渐失去对数学活动的兴趣,造成其参与及探究的主动性不够。

2. 研究的意义。运用实物的加减运算在学前期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帮助幼儿真正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也为其以后的心算与书面运算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数的运算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必备的重要技能,也是儿童学习集合、测量等其他数学知识技能的前提。实践证明,通过对“小猫钓鱼”的活动设计与实践,能促进大班幼儿加减运算等能力的发展。

二、实践操作

“小猫钓鱼”是一种常见的低结构材料,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钓鱼”并书写计算结果。

1. 游戏准备。主要材料:在“小猫钓鱼”中,我们制作了鱼卡、钓鱼棒、做题卡,鱼卡头上用回形针别住,在鱼卡身上设计了10、20以内的加减运算;钓鱼棒上绑线,线的另一端粘着吸铁石,利用钓鱼的形式引导幼儿书写算式并计算。10以内不同程度的加减运算供层次不同的幼儿进行操作,也激发能力较强幼儿的挑战性。

2. 前期:让孩子想玩。在学习性区域游戏中,幼儿的兴趣与参与度是首要因素。因此,笔者没有给予幼儿过多的要求,也没有劳心费神地教幼儿怎么去玩,而是通过环境来吸引幼儿,让材料来带动他们,使之在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中主动获得游戏的经验。考虑到班里大部分幼儿的数学运算能力较弱,因此,在刚投入游戏材料时,笔者只投入了10以内的加减运算,要求幼儿把钓到的“鱼”写在题卡上计算好后给老师看。

实例:

“我也要玩,你放自己那边我们怎么钓?”程程朝豪豪喊道,只见豪豪一手拿着钓鱼棒,一手试图将钓鱼框往自己那边拉,钓鱼卡已经掉了一地。

“我先拿到的,就放我这里,你要玩你自己走过来呀”,豪豪反驳道。

两人争吵了好一会儿,还没解决,笔者便把活动规则又说了一遍:“你们可以放中间或者你跟边上的小朋友换个位置不就好了吗?”于是,两人选择把框子放中间开始玩起来。

不一会儿,程程钓到了一条“鱼”,上面是一道“3+3=?”的题目,他把题目抄在提卡上,“=”号却没有抄上去,数字3又是反着写的,他开始掰手指,数了两遍没有数清楚,于是用抹布擦掉了題卡上的题目,把这条“鱼”扔进框子里重新“钓鱼”。这时,豪豪已经做好了两道题目:“10-6=4、2+5=7”。

分析:

(1)游戏规则不明确。在活动开始前,笔者把活动规则、材料如何摆放都说清并示范了一遍,但活动一开始两人就开始争吵起来,也没有解决问题,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

(2)幼儿个体差异大。从“小猫钓鱼”的题卡中可以看出,班内幼儿在数学运算能力方面差异较大。比如,豪豪对于10以内的加减运算已经可以正确地计算出,而程程借助数手指的策略也没有计算出钓到的“鱼”。此外,从多次的观察中,笔者还发现幼儿经常把数字写反。

3. 中期:让幼儿会玩。针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思考,笔者对教学策略进行了一定的调整:①增加游戏材料。增加了20以内的小鱼卡一筐、动物贴纸若干。②调整游戏玩法。在游戏中,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10以内或者20以内的“鱼框”进行“钓鱼”活动。比如,选择10以内的“钓鱼框”要钓到8条“鱼”并全部计算正确(书写正确)可换取动物贴纸一张;选择20以内的“钓鱼框”要钓到8条“鱼”并全部正确可换取动物贴纸两张。

实例:在保证每组幼儿都玩过学习性区域活动的材料后,现阶段活动开展前请每组组长挑选两种活动材料放在桌子的中间供幼儿自由选择。

第五组四位小朋友开始进行“小猫钓鱼”了,他们把框子放在了桌子的中间。

“我一下子钓到了两条‘鱼”“我一下都钓到了三条‘鱼呢”,孩子们一边聊着,一边做着鱼卡上的题目。文文两只手握着“鱼竿”,好不容易钓起了一条“鱼”,“呃,太难了”只见她钓起了一条20-10的题目,她看了题目想了下,开始用数手指的方式进行计算,可是一双手只有10根手指,怎么算都没有算出来,她开始对着题目发呆。此时,对面的小雨已经做完了整张钓鱼卡,她钓到的“鱼”卡上有10以内的加减法,也有超过10的。一共6道计算题,4题10以内的加减法都计算正确,2题20以内的题目9+2=11;7+8=14,一题计算错误。当老师告知她“7+8=14”算错后,她就用抹布擦掉了计算结果,并很快算出正确答案,而此时,文文还是没有做出刚才那一题,也没有进一步思考,只是东看看西看看,最后,她将这张鱼卡扔在一边又继续“钓鱼”了。

分析:

(1)要引导幼儿对游戏规则形成良好的认识。在活动中,幼儿的游戏规则意识增强了,会把游戏框放在桌子的中间,而且都在做着自己的事情。同时,还有部分幼儿通过交流,来理解和巩固他们对数的认识,并掌握了更准确的数学语言。

(2)要使用不同层次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五根手指各有长短,当然,幼儿的能力也是各有差异的,虽然大班的加减运算目标是进行10以内的,但经过前期的铺垫,个别幼儿的数学运算能力已大大提高。因此,为了满足这批幼儿的需求,也为了引发幼儿的挑战,我们还提供了20以内的加减运算,并投入了大家都喜爱的动物贴纸作为奖励,从而切实起到了激发幼儿挑战欲的目的。

思考:由于幼儿的能力各有差异,在案例中,文文对20以内的运算有一定的困难,但班里人数较多,在游戏时教师会忽略部分幼儿的操作,因此,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也难以进行适时引导。《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大班幼儿加减运算的目标二中提到:“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这就对幼儿加减运算的技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幼儿可以使用任何策略来完成,包括实物、借助手指、口头数数或心算。因此,当幼儿手指不够用或数不清手指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利用一些辅助材料,如小木棒、积木等,通过实物操作来进行加减运算。

3. 后期:让幼儿主动玩

(1)游戏材料:增加了炫彩棒、小汽车模型、发夹头绳,等等。同时,还将小鱼卡上的计算题分成3种难易程度不一的形式,最简单的是10以内的加减法,其次是20以内的加减法,难度最大的是转换思维式的,如( )+5=10、12-( )=4。此外,还将题卡去掉,换成每人一本数学计算本。

(2)游戏玩法:选择难易不同的小鱼卡进行“钓鱼”活动,选择最简单的小鱼卡做满10题,全对换取1张动物粘纸;选择20以内的10题,全对换取2张动物粘纸,以此类推。比如,集齐10枚动物贴纸换取一根炫彩棒,20枚动物贴纸换取小汽车模型或发夹头绳。

实例:

隆隆拿着数学本来给笔者看,里面是20以内的计算题,在批的过程中,他迫不及待地问道:“对吗,全对吗?”

师(笑眯眯地):你说呢?

隆隆:全对!

师:恭喜你!(并把本子还给了他)你这个是几张黏黏纸的题目?你在算的时候有没有用到小棒?

隆隆(开心得大喊大叫):没有啊,哇,我全对啦,我可以拿到兩张黏黏纸啦,我还差一张动物黏纸就可以换小汽车咯!

隆隆(跑到浩浩身边问他,浩浩翻着自己的本子正数着黏黏纸):浩浩,你有几张黏黏纸了?我还差一张就可以换小汽车咯!

超超:张老师,我有15张黏黏纸了,可以换小汽车吗?

师:我数数,2、4、6……20,是有20张哦,那你自己去选辆小汽车吧。

生:哇,超超拿到小汽车了!

(很多小朋友也围到超超边上看他选的小汽车)

……

分析:在活动中利用集齐黏黏纸换小汽车、发夹的形式,充分调动起幼儿的主动性,通过实例可以看出幼儿能主动进行运算活动,并将学习型区域活动延伸到饭后活动中。

笔者观察发现,在隆隆的数学本上大部分都是20以内的计算题,而且正确率很高,他在计算的时候没有用到小棒,基本都是心算的,此外,超超也快速地集齐了20张黏黏纸,这两个小朋友的计算能力都属于班里比较强的。而能力一般的幼儿虽然能进行20以内的计算题,但是要借用到小棒等辅助物。

三、成效与体会

在探索学习型区域——“小猫钓鱼”的游戏设计和实施中,幼儿整体的运算能力越来越强,他们深深地爱上了数学游戏。在学习型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展开、自由交流,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认知能力和社会品质也得到了有效发展。

1. 身体发展。幼儿的智力活动多需借助外部动作的操作,学习型区域活动的操作对幼儿的身体发展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其中,手是典型的“智力器官”。而在“钓鱼”的过程中,需要幼儿手眼并用,这就有助于发展幼儿手指的灵活性,锻炼其精细动作。

2. 认知发展。儿童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经历了从实物操作——表现——概念,通过“小猫钓鱼”操作游戏来发展幼儿的运算能力,班里的大部分幼儿都能正确计算出10以内甚至20以内的加减运算,并能主动利用一些辅助物帮助计算。

3. 情感发展。学习性区域活动中的操作材料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能够引导幼儿逐步形成数学兴趣。在游戏中,幼儿很自豪地说:“我一下子钓到了两条‘鱼”“我一下都钓到了三条鱼呢”……他们都为自己能钓到“鱼”而感到兴奋。

4. 个性与社会发展。数学活动不仅可以锻炼思维的严密性,而且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在摆放、整理材料中,幼儿学会了有序摆放,并根据图标进行整理,逐步形成耐心、细致的性格。

在本次实践研究中,幼儿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数学游戏,但在实施过程中,幼儿感受到了游戏所特有的魅力。由此可见,游戏的教育价值不可忽视,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不断地观察、分析、反思、调整。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9).

[2]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 黄瑾.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朱泽玲

猜你喜欢
大班幼儿
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襄阳市郊区农村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发展现状研究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增强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课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大自然的浓缩
编趣味绘本,绘精彩童年
区域游戏分享交流模式的建立及对大班幼儿学习能力的提升探究
浅谈绘本教学对大班幼儿语言能力的推进
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的自信心
白板,让数学不再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