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练习的优化路径探析

2018-07-12 08:26王莉莉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自主探究开发

摘 要: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使命。针对选点失当、泛泛而练,设计欠妥、机械而练的语用练习现状,精准目标定位,开发语用练习内容;变言意分离为深度融合,变技术训练为自主探究,变粗放随意为精细指导,优化达成路径,实现教材“例”的增值,提升学生言语表达智慧。

关键词:开发;优化;深度融合;自主探究;精细指导

作者简介:王莉莉,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副校长,无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 宜兴 21420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2-0003-02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使命。积极倡导语用教学的刘仁增老师旗帜鲜明地提出,把语言形式的学习和言语能力的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实践中,老师们充分注重了语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材的例子作用,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表达的秘妙,并且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巩固习得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但是,每一次的语言实践是否让学生的言语经验有所积淀了?学生的言语表达是否得到提升,言语智慧是否更为丰富了?学生的言语发展是不是真正得到了促进?

纵观当下的语文课堂,大家都热衷于在教学中挖掘各种各样的语用点,以为只要练习,就是语用。聚焦语用练习,关注语用效果,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选点失当,泛泛而练。一是语用练习选点过多。二是语用练习选点不准。第二,设计欠妥,机械而练。强化了动笔实践,弱化了理解感悟:注重让学生动笔写,忽视了理解感悟;捧出了语文知识,关闭了发现之旅:盛情地“捧”出语文知识,学生照单全收,依葫芦画瓢;体现了一定的深度,疏忽了必要的指导:语用练习需要学生动脑思考、用心表达,但教师一味地抛出练习内容,缺少应有的指导,语用练习分量很足、效果甚微。

一、语用练习的内容开发

语用练习要实现“例”增值、“言”致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增强语言、发展思维、丰富智慧、促进表达,必须整体优化语用练习的内容。

精准目标定位,开发语用练习内容。课文内容是显性的,语用练习内容是隐性的。因此,立足、凭借课文,在课程理念的观照下,自觉开发隐藏在课文内容中的语用练习内容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那怎样的语用练习内容有开发的价值呢?一要合理。年段不同,语用练习的重点应有所不同。第一学段要瞄准关键的词句;第二学段要抓住重要的语段及其表达;第三学段要关注文体及其写法。二要合适。要根据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作者的个性特点,根据课后练习设计来确定语用训练内容。三要合情。要符合学情,确定语用练习内容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基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如《装满昆虫的口袋》一文,有老师觉得法布尔寻找并捕捉纺织娘的这样一个文本空白点是很好的语用点。其实,小学语文教材中,这样的空白点很多。因此,它并不是我们这篇课文最佳的语用点。这篇文章重点写了法布尔的两件事:①找纺织娘忘回家。②捉小甲虫遭责骂。结合年段目标,便会发现一个很好的语用点:围绕中心,详略得当地安排材料。可以让学生探究:作者写的这两件事有什么共同点?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详写第二件事而略写第一件事?学生在探究中会逐渐明晰,如何围绕中心选择典型的事例详略得当地写,积蓄谋篇布局的能力。适切的,就是最好的。依据目标,精心开发适切的语用训练内容,才能让“例”承载语用的功能,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学会运用语言。

二、优化语用练习的达成路径

优化达成路径,提升言语表达智慧。把语文课文视为学习语言表达的范例众所周知,但在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失之偏颇。因此,我们要针对语用练习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优化达成路径,实现语用练习价值的最大化。

1. 变言意分离为深度融合。课堂中,老师们虽然重视了“学语言”这一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过度注重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熏陶的教学现状大有改观。但往往处理不好理解和表达的关系,语文的学习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曾经观摩市级赛课《黄河的主人》。三个老师不约而同地直奔描写艄公的段落,品读语言文字,引出正面描写,接着简单讲解描写黄河、乘客和“我”的相关段落,引出侧面描写。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一个小练笔。内容的理解与语言的学习是整合起来了,但是内容的理解搁浅了,没有分量,没有情感。殊不知,那波浪滚滚、万马奔腾、惊涛骇浪、充满险恶的黄河,是艄公工作的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背景,怎能后置学习?艄公驾驶的羊皮筏子又小又轻,上面居然坐7个人。吞没、啊这些撼动人心的词句怎能让它们悄无声息地溜走?要重锤敲打,要静静咬嚼,要深情品读,艄公的形象才能深入人心,学生才会感受到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魅力,才会对作者的表达方式“有好感”,也才会乐意在接下来的练笔乃至以后的习作中“很有成就感”地使用课内习得的表达方法。

语言学习不能忽视叩问学生心灵的文字,不能忽视人文的熏染。人文的熏染与语用的学习在课堂内做到无缝对接、深度融合,文本的语言和作者的表达方式才会具有生命力。

2. 变技术训练为自主探究。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不能变成纯粹的语文知识教学,而要从语言文字本身出發,引导学生自主体会其精妙,探究表达方法。一位老师在教学《海底世界》时,让学生轻声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体现了海底动物怎样的特点?学生自学后,围绕自学要求进行交流。接着,观看视频,了解海胆等动物的活动特点。最后,选择一种喜欢的动物写一写它的活动特点,可以用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基于以上活动特点,笔者把教学步骤作了如下调整:①品读文字,体会海底生物的特点。轻声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圈一圈,作者介绍了哪几种海底生物。抓住关键词体会海底生物的特点。②比较句子,体会说明方法的好处。分别出示两组句子,体会列数字、打比方的好处。③观看海底生物的活动方式,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一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海底生物,用一种说明方法将它的活动特点介绍清楚。从语言文字的品味到说明方法的练习,学生唱主角,精妙处由他们自己体会,表达方法由他们自己发现。此时,再让学生练习仿写,学生兴趣浓、热情高,水到渠成。纯粹的技术训练,给予学生的是冷冰冰的标签式的语文知识,唯有让学生勤于思索、善于发现、乐于表达,他们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3. 变粗放随意为精细指导。有效的语用练习总会体现出一定的深度,对于学生而言,是从接触语言文字到创造语言文字的全新过程,需要教师精细化的指导。《大自然的文字》第6自然段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段落,作者的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另外,这个自然段构段的方式很特别。作者按看到的现象——提出疑问——解答疑问的顺序介绍,极大地激发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样的经典段落恰恰是读写迁移的好例子。学习完这个经典段落后,接着出示“蜻蜓点水”的视频,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介绍“蜻蜓点水”。可学生的表达并没有达到预期。究其原因,是笔者的想当然、粗线条让这次语言实践流于形式。第二次执教中,出示《百科全书》中写冰川移动的句子,和作者伊林描写的文字比较,让学生读一读,体会作者动作词的精心选择和拟人手法的精妙使用,喜欢哪一段文字,并说说理由;接着出示“蜻蜓点水”的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再出示《百科全书》上的文字介绍,让学生学着作者将这段话介绍得生动有趣。接着,针对自然段的构段方式进行了指导,出示作者解答问题的部分,和文中的这一自然段比较:作者如果这样写,不是更简洁、直截了当,一下就能揭示“庐山真面目”吗?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了,作者按看到的现象——提出疑问——解答疑问的顺序介绍花岗石,结构完整,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问题层层深入,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让学生学着作者的方法写一写“蜻蜓点水”,降低了难度,效果不言而喻。

成功的语用练习总是基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基于教师对学生精细的指导,这样的指导更有针对性、更实在,让学生拾级而上、步步为营,从而达成预设的目标。当我们用敏锐的心捕捉并优化语用练习,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搭建好支架,教材这个“例”就能实现增值,学生的语言能力就能得到提升。

责任编辑 范艳玲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自主探究开发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