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礼让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07-12 08:26李萍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解决途径存在问题

摘 要:谦虚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幼儿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重要基础。当前,在幼儿礼让意识培养中,存在重言教轻身教、不良因素侵蚀、部分教师对幼儿的主体性认识不够等问题,教师需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文章指出,培养幼儿礼让意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核心在于尊重幼儿的天性和童趣,真正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并回归幼儿生活。

关键词:礼让意识;存在问题;解决途径

作者简介:李萍,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第一幼儿园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在区域活动中发展幼儿礼让行为的指导策略与研究”(编号:2017-JKGHYB-118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2-0122-03

調查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幼儿缺乏礼让意识的培养,就会缺少内心的感恩和道德感,缺少行为的文明性和向善性,甚至会干扰和影响幼儿以后的生活和交往。因此,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教师应逐步引导幼儿遵守规则,并帮助他们学会礼让,从而促进其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一、幼儿礼让意识对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谦虚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幼儿的社会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重要基础,对于幼儿的行为习惯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3~6岁正是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抓住这一时期的教育和培养,对幼儿进行礼让意识的教育,使幼儿从小学礼、知礼、懂礼、用礼、守礼,将关系到幼儿一生的发展,对于幼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让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也就是说,幼儿礼让意识的形成与培养,是学前教育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幼儿礼让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礼让,即谦恭礼让,守礼谦让,礼让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由此可见,培养幼儿的礼让意识需要有情感的引导,需要引导幼儿向善,此外,还需要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然而,在当前的幼儿礼让意识教育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部分家长重言教轻身教。当前,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比较疼爱甚至溺爱自己的子女,对子女的期望大多比较高,但同时也形成了重智轻德,重知识学习轻习惯培养的局面,这就忽视了对幼儿礼让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培养。

幼儿首先是生活在家庭、社会之中的,家长的不良行为会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当两个幼儿因琐事发生冲突的时候,相互间肯定都有不对的地方,但家长如果非要在别的孩子身上找问题,就会对孩子形成错误的引导,无形中就会助长自己孩子的坏脾气和不良习惯,由此,也就难以达成礼让意识培养的目的。

2. 功利化思想的倾向。当前,在幼儿教育中,往往是社会需要什么,幼儿园就做什么,这就有急功近利的趋向。具体表现为:有的幼儿园搞突击、短期行为,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明显,而不注重礼让意识的培养和塑造;在道德教育中,有些教师只注重表面文章,没有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则,导致幼儿德育流于形式。

笔者认为,如果幼儿园把礼让意识更多地变为理想化教育,就必然会在幼儿的培养上重理想人格要求,轻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便会忽视对幼儿基本情感、礼让意识、道德人格的培养,从而使得礼让意识陷入被动,总是被动地跟着社会要求跑,缺乏预见性和长远性。

因此,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礼让意识的内在功能——增强幼儿的生活情趣和生活快乐,从而促进幼儿品德的发展。

3. 部分教师对幼儿的主体性地位认识不够。部分教师对幼儿主体性的认识不够或认识不深刻,没有很好地把握谦虚礼让意识的教育机会。部分教师在制定礼让意识教育计划时,也会考虑到礼让意识教育的内容,但这些礼让意识内容也都是为了实施而教,等过了这个主题或者阶段,教师就会忽视礼让意识的教育。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幼儿间争抢玩具的现象,很多教师为了省事,就采取直接命令一个幼儿谦让,或者直接把玩具拿走等措施,而全然没有想到此时的冲突就是很好的教育契机。事实上,如果在生活中加强引导,幼儿就能通过自主思考,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但在实际教学中,幼儿的教学活动基本上是教师的独角戏和表演,幼儿没有话语权和参与权。笔者认为,礼让意识的教育不能是由教师到幼儿的单向流动和灌输,否则,如果没有幼儿的积极参与和师生互动,其结果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缺乏思想上、心理上的沟通和交流,缺乏心灵的交融,只会是单向的教育和服从。

三、利用多种渠道,培养幼儿的礼让意识

礼让意识的培养可有效促进幼儿的生活性发展,根据现实中培养幼儿礼让意识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利用多种途径着手解决:

1. 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家长应认识到,谦虚礼让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是人际交往的一个主要手段,更是幼儿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前提。现代社会是一个大集体,幼儿不懂得谦让,就无法融入集体,就会脱离社会和家庭。因此,家长在任何场合都应当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和良好的文明素养,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在家里,父母往往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如果父母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说话文明、礼貌,并在生活中经常表现出谦让行为,那么,幼儿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观察、模仿,就会习惯成自然,幼儿也会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但家长在让幼儿学会竞争的同时,也应让幼儿学会与人合作,否则,就难以和其他幼儿愉快地玩耍。因此,家长要让幼儿明白:养成谦让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师,其一,我们应及时和家长沟通,要通过家校紧密结合,密切合作,共同商讨教育幼儿的方法,促进幼儿谦让行为意识的养成。其二,家长应发挥好榜样模范作用,在教育孩子方面,和学校密切配合。家庭生活是幼儿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可通过个别交流、小组座谈、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与家长一起分析谦让教育的利弊,聆听家长对近段时间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谦让教育与幼儿良好个性形成的关系。

2. 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的礼让意识教学应该在课堂、做游戏和现实生活中,以生活活动体验为切入点,寻找二者的密切结合点,找到礼让理论与情感的切入点,逐步培养幼儿的礼让意识,提升幼儿的谦虚品质,并在生活情境中开展礼让意识教育。

(1)必须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必须以幼儿为本,重视幼儿的参与体验活动,重视幼儿的情感参与,发挥每个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由此,使幼儿在游戏和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礼让意识,从而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在礼让意识的教育中,要以激发幼儿的主体道德需要为核心,通过主体道德生活实践和体验进行道德教育。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认识和行为之间有一条鸿沟,需要用实践来填平。我们决不能蜻蜓点水,浮于表面的理解,满足于课堂上‘空对空的热闹场面,更应重视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形成行为习惯。”

可见,幼儿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尊重,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进行了有效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动脑筋,集思广益,寻找良好的案例,尽量找到切合幼儿自身的案例,从而有机地把课堂的知识教学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此外,还可通过一些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的课堂教学和游戏活动,引发幼儿的参与性和主体情感,并关注幼儿心理上、情感上的体验,使之较好地融入集体教学中。

3. 创设礼让教学环境,培养幼儿的谦让行为。根据皮亚杰发展理论,对幼儿来说,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幼儿在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的相互作用。根据这一理论,通过请幼儿模拟生活中的真实事例,针对事例进行讨论、评价,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比如,组织幼儿开展“到小猫家做客”的游戏时,笔者向幼儿提出,当有客人来小猫家做客时,妈妈爸爸和宝宝应当怎么办?如果小猴、小猪、小熊来了,小猫该怎么办?是不是应该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拿出来和好朋友分享,把心爱的玩具送给客人玩,把喜爱的书给客人看,把美味的糖果拿来给客人分享呢?由此启发小朋友学习、分享和谦让。同时假设,如果小花猫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猴、小猪、小熊会怎么办?如果到小猪家中呢?由此,让幼儿通过思考,自觉产生分享的相应礼让语言和行為。通过参与人物活动,使幼儿明白自己的角色,在活动增强了礼让意识,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由此可见,情境模拟主要是通过模拟相关的生活场景和实践内容,以及道理与生活相联系的辨认环境,让幼儿分辨好坏、对错,从而确定自身行为的发展方向。

4. 抓好生活中的养成教育和良好习惯培养。生活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一个交往的过程,礼让交往是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它存在于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当中,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过程。

在生活中,我们从幼儿衣、食、住、行的一般礼节提出要求:衣着整齐、大方、干净,不能吃零食,也不能带零食进幼儿园,不挑吃,水果皮、用后的食品袋不能随手乱丢,要求上下楼梯、公共场合要小心,出入大门不追耍、不推挤他人,公共场合不打闹、不大声喧哗,出入教室安静、整齐、有序,不攀爬办公室和教室的门窗,不用脚踢教室门,在走廊上看到有人通过能主动让出通道,上下楼梯靠右走,在水池边洗手时,看到人多能主动排队,并注意尽量不把水溅出水池外,避免造成他人不便,等等。

可见,礼让交往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基本活动,是人类社会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任何一个人既是个体的存在,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存在,现实社会中每个成员的成长和发展都必然存在着与他人、与社会的接触、交流和往来。与他人的相互理解、相互交流是每一个幼儿基本的生活习惯和素养。

因此,在礼让教育之中,幼儿和教师可以进行一种自主、自由、自觉的交往,甚至是带有创造性的交往,以达到在回归生活中实现社会化,满足幼儿进行精神交往的需求,尊重幼儿、为幼儿创造一个有秩序且充满生机的空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李建立.思政课讨论教学如何走出话语权威和放任自流[J].太原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12).

[2] 龚燕,刘娟.幼儿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9,(1).

责任编辑 朱泽玲

猜你喜欢
解决途径存在问题
浅析企业劳资纠纷产生原因及化解对策
新常态下高校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关系探究
医院门诊一卡通收费信息化发展研究
社会保险争议解决途径探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电网规划设计与改造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