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研究

2018-07-14 01:58
金融经济 2018年12期
关键词:海峡西岸外向城市群

 

一、引言

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开始明确指出要推进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这一举措在“十二五”规划中得到进一步实施,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因此,作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城市群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起着战略支撑点、增长极点和核心节点的作用。近年来,处于长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地区中间的海峡西岸城市群正在崛起,作为我国较早的经济开发区和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平台,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已成为新的沿海经济增长极。产业在城市经济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通过多种方法测度海峡西岸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的状况,发现产业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是相关利益主体值得关注的事情。

二、文献综述

城市群发展在我国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姚士谋、方创林、顾朝林等学者都在城市群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关于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方面,党兴华等(2007)、赵璟等(2015)从经济、社会、生活三个角度构建了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并以关中城市群为例,综合评价了该城市群协调发展状况[1-2]。程玉鸿和李克桐(2014)提出了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四点判断标准及相应的测度方法,对“大珠三角”城市群进行了定量的测度,并总结了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征。[3]潘竟虎和胡艳兴(2015)通过DEA和EDSA模型,对我国23个城市群的“四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各城市群发展不均衡而且总体效率相对较低。[4]王玉柱(2014)、赵明亮(2015)、戴志敏等(2015)则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各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区域分异现象较突出[5-7]。

国内关于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的测度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杜龙政(2015)主要以我国十大城市群104个市级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了偏离份额分析法跨区域的对各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和区位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8]骆玲、史敦友(2015)以单中心城市群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出了我国单中心城市群产业分工及演化的四阶段模式和总体趋势。[9]曾鹏等(2017)综合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区位熵等方法对中国十大城市群三大产业及19个行业的产业结构与分工进行比较研究,对新常态下“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0]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梳理,可知,国内学者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但对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关于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还没有形成,多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和单一指标;同时,关于研究的区域范围也有一定的倾向性,很多学者比较关注处于成熟阶段的国家级城市群发展,而对处于发育阶段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研究较少。

三、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

海峡西岸城市群是福建省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对福建省的经济发展发挥着辐射带动作用。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该城市群处于我国长三角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间,有着承接两大城市群产业转移和先进技术的便利;在对台的交流中也有着最近的地缘关系,对于推进大陆与台湾交流的进程有着地缘优势。从行政区域上来看,本文参考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肖金成、袁朱(2007)的研究,将海峡西岸城市群所包含城市界定为厦门、漳州、泉州、福州、莆田和宁德6市,该城市群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划中也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看海峡西岸城市群的陆域面积约为124000km2,2016年常住人口1755万人,占福建省常住人口的45.3%,人口密度708人/km2,城镇化水平达67.59%,地区生产总值13556.25亿元,占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的47.53%,成为推动福建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研究方法

1.城市流强度

城市流强度是指城市间在交互影响联系中,所产生的聚射能量即城市外向功能以及各城市、城乡之间相互影响的数量关系。城市流强度计算公式为:

F=NE

(3-1)

上式中,F为城市流强度,值越大代表城市对外联系越强,反之亦然;N为城市功能效益即各城市间相互联系产生的单位城市外向功能量带来的优势;E为城市外向功能量,用来衡量城市外向功能的大小。

本文拟选取的城市功能指标是城市从业人员,那么城市是否具备外向功能量是由城市某一部门从业人员的区位熵所决定的。i城市j部门某部门的从业人员的区位熵的计算公式为:

(3-2)

上式中,Gij表示i城市j部门的从业人员总数,Gi表示i城市从业人员总数,Gj表示全国或地区j部门的从业人员总数,G表示全国或地区从业人员数。

因此i城市j部门的外向功能量Eij为:

Eij=Gij-G(Gj/G)

(3-3)

i城市的n个部门的Ei(总的外向功能量)为:

(3-4)

本文采用人均从业人员的地区生产总值来表示Ni即i城市的城市功能效应:

Ni=GDPi/Gi

(3-5)

i城市的城市流强度Fi为:

Fi=Ni·Ei=(P/GDPi)·Ei=GDPi·(Ei/Gi)=GDPi·Ki

(3-6)

上式中,Ki为城市流倾向度,该值为城市外向总功能量占总功能量的比例,可以衡量i城市总功能量的外向程度。

2.灰色关联分析法

城市群内部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可以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来测度,该方法的优点是两地区不同产业的相似性和产业的总体相似性都能够得到测度。不少学者都运用此方法分析地区产业结构(李学鑫,苗长虹,2006;蔡磊,李广明,2012;彭继增等,2015)[11-12]。

本文选取的参考序列和比较数列分别为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和城市群内各城市的产业结构。那么参考序列、比较数列、比较曲线与参考曲线在各点的差为:

(3-7)

上式中,ζi*(k)为xi对x0在k时刻的关系系数,是第k个时刻比较数列xi对应的曲线与参考序列x0对应曲线的相对差值。为了减少极值对计算的影响采用σ为分辨系数,一般取σ=0.5。

计算灰色关联度ri:

(3-8)

上式中,n代表年份。

3.相对价格法

本文将运用“相对价格法”来度量城市群内部市场一体化程度。为了全面地反映市场价格的变动,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一指标来作为实证研究依据。

用相对价格一阶差分的绝对值|ΔQijt|来衡量相对价格方差:

|ΔQijt|=|ln(Pit/Pjt)-ln(Pit-1/Pjt-1)|=|ln(Pit/Pit-1)-ln(Pjt/Pjt-1)|

(3-9)

上式中,|ΔQijt|为i、j两城市在t年的相对价格,Pit为i城市在t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市群内两两城市配对,一个城市配对产生一组相对价格方差,用所有方差的平均值为该年份城市群的整体相对价格方差,相对价格方差的值与城市群内部市场一体化呈反比,值越小,市场一体化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四、海峡西岸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一)城市流强度

综观国内学者(孙轩,2016)[13]对城市外向功能强度的研究,大多是将第三产业作为度量城市外向功能量的变量,本文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第二产业中外向度比较高的制造业,选取了15个行业。根据公式3-1—3-5,计算出各城市群城市流强度、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倾向度等指标,具体见表4-1。

表4-1 海峡西岸城市群各城市城市流强度与城市流倾向度

数据来源:根据福建省历年统计年鉴所得

由表4-1所知,海峡西岸城市群6个城市中,厦门市、福州市具有最高的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以及城市流倾向度,表明厦门市和福州市在整个城市群的空间联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比其他城市具有更强的外向功能量,对整个区域的发展起辐射和带动的作用。泉州市也是区域内重要的城市力量,其他三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较低,属于地方的集聚与辐射中心。但厦门市与泉州市二者相对差距较小,这说明,目前厦门市的核心城市没有发挥绝对优势,各城市在产业发展也是各具优势,但各城市的优势在该区域内并不突出。因此,总的来说,该城市群还缺乏区域中心城市对改城市群的辐射带动,整个城市群的发育程度也仍处于初期阶段。

(二)灰色关联分析法

根据公式3-2可以计算出城市群各城市主要行业的区位商,再由公式3-7、3-8分别计算出城市群各城市产业结构灰色关联度,得到关系系数矩阵,再将城市群产业结构和不同产业的灰色关联按照关联度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表4-2 2016年海峡西岸城市群产业结构关联系数矩阵

数据来源:根据《福建统计年鉴》(2017)相关指标计算所得

表4-3 2016年海峡西岸城市群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排序

数据来源:根据《福建统计年鉴》(2017)相关指标计算所得

表4-4 2016年海峡西岸城市群不同行业业的灰色关联排序

数据来源:根据《福建统计年鉴》(2017)相关指标计算所得

首先,由表4-3可以看出海峡西岸城市群6市的产业结构灰色关联度均大于0.7,其中宁德市的灰色关联度最高,而漳州市的灰色关联度最小为0.71,该数值反映了该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具体来说,农业和建筑业的关联度分别为0.61和0.69,这是资源与地理位置空间分布的差异引起的各城市发展不均衡。在交仓储、批零业、信软业、金融业等11个行业灰色关联度都在0.8-0.9之间,表明这些产业在海峡西岸城市群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产业优势并不明显,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分工。在水环公业,文体娱业,住餐业,交通仓储业等方面的灰色关联度较高均大于0.9,表明在这些领域的地域分工不是很明显,产业同构性高。

综上所述,海峡西岸城市群的产业地域分工虽然处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但也具有较大的同构性,产业地域分工与协作体系不够完善。对此情况,海峡西岸城市群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注意各城市应发挥主导优势产业,提高产业分工协作能力,坚持差异化的合作发展道路,避免资源的浪费,从而提高城市群整体竞争力。

(三)相对价格法

结合相对价格法,根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一指标来度量城市群内部市场一体化程度,通过公式4-14测得海峡西岸城市群相对价格方差,结果如图5-5所示。

图5-5 海峡西岸城市群市场一体化程度数据来源:根据历年福建统计年鉴计算所得

根据以往相关研究结论表明,相对价格方差值在0—0.003 之间波动表明市场化程度较高。由图5-4可以看出,海峡西岸城市群相对价格方差主要在0.003—0.012之间波动,说明其市场一体化程度不高,特别2010 年以后,相对价格方差均波动较大。2015年之后呈现出波动范围逐渐减小的趋势,直至2016年相对价格方差在0.005 左右。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海峡西岸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市场一体化程度逐步提高。综合来看,地方市场壁垒依然是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的阻碍之一,严重影响着城市之间要素的流动性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五、海峡西岸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的路径

(一)构建科学的产业分工体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福州、厦门要充分利用自身特区的政策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战略产业,提升社会管理和综合服务能力,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信息产业、金融业和总部经济;泉州、莆田应尽快完成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推动高端制造业、高新企业、高附加值产业的大力发展;漳州、宁德应发挥自身农业资源优势,推广农业现代化技术,完善农产品产业链,实现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同时也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加快制造业服务化的进程。

(二)优化升级传统产业,联手建设优势产业集群

首先,将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作为福州市、厦门市发展的目标,提升福州、厦门作为核心城市的城市功能,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其次,将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作为泉州市发展的目标,推动产业走向集约化、科技化、绿色化的发展道路,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发挥产业牵引功能。总之,各市都应依据主导优势产业,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优化产业布局。

(三)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区域性一体化市场体系

消除行政分割与障碍,取消地方保护是海峡西岸城市群建立一体化市场的主要障碍。首先,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优化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建立有层次和规模的市场化体系;其次,要提升市场一体化的程度,强化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要素在区域中的合理自由流动;最后,应该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使得市场有法可依,使得市场公平公正的竞争。

(集美大学财经学院,福建厦门361021;集美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21)

猜你喜欢
海峡西岸外向城市群
为什么你的朋友更外向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你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What Statistics Show about Study Abroad Students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海峡西岸农业高职教育的改革与探索
海峡两岸高职教育评估监测的比较
国内外城市群发展协调经验对海峡西岸城市发展的启示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