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智理念下激发中小学生学习中国画兴趣的策略研究

2018-07-14 05:34谢赠生
考试周刊 2018年63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中国画

摘要:启智课程理念是以关注学生生命成长,构建启迪心智、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强调的是开启学生的智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国画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多元化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学生的美术教师要以启智课程理念为准绳,不断探索激发中小学生对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启智课程理念;中小学生;中国画;培养兴趣的策略

中国画的技法学习和欣赏,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已经出现,中国画的教学一直到初中三年级每一册书都有,目前中小学的国画的教学,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水平、审美观点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多方面的影响,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那么如何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历史及技法,如何让他们喜欢中国画,让他们会画简单的中国画,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需要每一个中小学美术教师要去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一个多年从事美术教育教学的工作者,下面我就谈谈在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在启智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

一、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

美术教学涉及的美术知识很广泛,只要掌握了其中的一门,就可以成为一名画家,但却不意味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我在教学工作中,全面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深入钻研、广泛学习,不断主动加强自己的专业素质训练,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上课之前精心钻研大纲和教材,做好上课前的准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任何的教学实践活动都必须要有理论知识做保障,要想培养学生对学习国画的兴趣,前提是要强化他们的关于国画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绘画技能。中国画其中一个特征就是它的自然性,所以我在强化学生的国画理论知识的时候,首先强调的是自然性,告诉学生不要为画而画,不要被一些具体的规则束缚了手脚,我指导他们用画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把自己的心声表达出来。任何一幅画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意境,也都富有诗情画意,它是诗作的具体形象化的体现。我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美术理论知识的理解,我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诗情画意的教学理念,把古诗词与传授美术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我引导对《天净沙·秋思》中的九个景物所表现的意境和气氛进行分析,这些画面看起来好像是孤立的静止的,但是物物含情,一幅游子断肠的画卷跃然纸上。这样利用古诗词来创设具体的教学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画作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想要表达的意境,既能够加深学生对美术理论知识的印象,又使学生在愉悦的美术课堂氛围里体会中国画的魅力,并且也把古诗词的教学融入进来,从而激起了学生学习国画的自主探究的热情,激发他们对中国画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中国画的理论知识。

二、 精心创设美术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欣赏国画名作。中国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小学生对于国画的认识是肤浅的,是一知半解,我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对国画的兴趣,时常引导学生欣赏从古至今的国画名作,来加深学生对国画的了解和认识,我除了利用教材里提供的画作来引导学生欣赏之外,还搜集从古至今的国画名作,指导学生欣赏,例如唐代王维的《江干雪霁图卷》、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富春山居图》、清代郑燮的《竹石图》、现代齐白石的《虾》等,让学生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了解中国画在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的发展过程,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自己独有的艺术形式,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画独有的魅力形式,学生通过欣赏喜欢上了国画,对国画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欣赏的过程中,他们的艺术审美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获得了审美享受。

2. 教师亲身示范。在上课时,我首先给学生展示一幅我自己画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画作,先给学生就如何构图、如何下笔以及墨色进行了简要的讲解,让学生先有一个初步的理论认识,然后再亲自示范如何画,我在事先挂在黑板上的画纸上进行示范作画,一边画一边就蘸墨、下笔、调色等进行讲解,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我的示范上,我还鼓励学生看的同时也可以拿起毛笔来模仿我的运笔,因为课上时间有限,所以我示范的时候抓住画作的重点来示范,最后提醒学生要注意落款,它是中国画重要组成部分,千万不可以忽视。

3.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以往的国画教学课堂上,教师只是让学生看看国画,然后老师再讲解几句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际上,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他们的认识实物的能力和学习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地提高,美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的心理为出发点,摒除传统美术教学的弊病,依据美术教学的目标,结合时代的发展,完善美术教学的内容,从而实现美术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美术教学,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化难为易。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国画的魅力所在,激发他们对中国画的喜爱之情。我的多媒体课件大多是从网上下载的,以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视频的内容还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并且也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绘画技能,我选择故事性较强的国画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视频后,我利用白板软件的截屏功能,截取了几幅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的细节,适时对他们进行了提问,让他们通过思考了解了国画的知识。针对初中生对于国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更多的是对他们进行国画技能学习的教育,给他们播放国画大师的现场作画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大师绘画的技巧,然后让学生模仿,当然,由于初中生对于事物的认识能力还在不断地发展中,所以不必要去学习高深的有难度的绘画技能,只是要学生在掌握了国画的基本技能后再有所提高就好。

三、 創设愉悦的课堂氛围,指导学生当堂作画

1. 适时指导绘画。在学生对于国画有了兴趣,特别是在我的生动精彩的示范和讲解下,学生已经按捺不住想要试一试画一画的热情,已经开始跃跃欲试了,我又适时的用语言来启发学生“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比一比,看谁画的画好?”“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画得更好!”我的话让学生感受到了尊重和信任,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动手绘画的欲望,这时我及时地向学生宣布本节课要练习的绘画内容,指导学生按照我示范的方法和步骤,放手大胆去落笔,完成一幅画。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我播放舒缓的古典民乐,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作画,身心得到了放松,精神获得了愉悦。学生在作画时,我不断地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在作画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并及时指导纠正,指导时我还注意不对学生做太细的要求,因为那样会影响学生的绘画思路,小学生只要能够把老师教给的基本的绘画技能正确运用,画一幅简单的画就好。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画也并没有很高的素养,但是他们的绘画天赋不比成人差,甚至有的要胜过成人,而且学生平时并没有专门的绘画练习,就不会有成年人的那种拘泥于绘画规则的束缚,画起来就是那种自然天性的流露,而这种自然性就是国画的真谛所在,所以,看到学生充满自然性的画作,我总是及时地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并将他们的作业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学生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肯定,会更加有热情,其他同学也都会按照老师的指导的方向去努力。

2. 灵活改变教学方法。在指导学生初次作画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不敢落笔,提着毛笔不知如何下笔,不知在画纸的什么地方画,我及时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换种方式来画,比如画《小蝌蚪找妈妈》,我就让学生先画简笔画,以线条的形式先把事物的形状勾画出来,有了大致的轮廓后,再让学生在小蝌蚪的头部点上眼睛,画面就灵动起来,然后告诉学生国画就是写意的,学生明白国画的内涵所在。为了激发学生的绘画积极性,我还在课堂上进行了小组竞赛活动,让学生按照小组之间进行绘画比赛,每个小组先组内互评,再评选出两幅佳作参加小组的评比,每个小组的画作都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让他们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然后评选出最佳的作品,贴在班级的板报上让学生欣賞,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绘画的积极性。

3. 结合画作引导学生欣赏国画的意境美。我在教学中,结合画作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来指导学生学会欣赏国画,感受意境美,在此基础上再提笔作画,学生就会更加有兴致。例如初中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的第2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中,有一幅中国画,是南宋陈居中的《四羊图》,画作的内容是在郊外的山坡上,两只大山羊和两只小山羊组成的一个幸福的家庭,两只大山羊在亲切地看着两只活泼可爱的小山羊互相打斗玩耍,它充满着耐人寻味的情趣,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还有一幅著名画家齐白石的《青蛙》,画作的下面是三只正在鸣叫的大青蛙,正在往上面看,上部是一只被芦草缠住的小青蛙正在挣扎求救,画家借助这样一个充满戏剧性的画面,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一种浓郁的自然情趣。引导学生欣赏画作的时候,我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循循善诱,学生在对画面的内容有了了解,也能对画面的意境有了深入的认识,从中感受到了国画的意境美,学生的绘画的热情被点燃,都积极主动地拿笔作画。

四、 多种方式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1. 美术课堂上培养探究意识。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没有发言权,也不敢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中小学美术教师要清楚地明白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一个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在美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大胆发言,指导学生从自身的角度、自己的见解以及已经掌握的美术知识来赏析美术作品,通过自主探究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自身的学习能力水平的限制,在对国画的理解和分析上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难免会有失误,我根据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精心制定教学设计,因材施教,不因为学生的失误而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我利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观点和见解,让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的学习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的意识和探究的能力。

2. 利用课堂小节实现师生互动。在评选小组推荐的佳作时,我引导学生对展示的画作进行讲评,并及时鼓励和肯定,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了培养,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最后我通过课堂小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并且适时的进行德育的教育。比如对《小蝌蚪找妈妈》的总结,我是这样说的“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了用小写意的方法来画可爱的小蝌蚪,小蝌蚪长大后就是青蛙,青蛙是人类的朋友,大家要保护他们,并用自己的笔来描绘他们。”学生不但学会了绘画技法,而且环保意识也得到了加强。

3. 业余时间举办国画作品展览,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在经过几个阶段的国画学习之后,我就组织全校的国画展,让各班的每一个同学都准备一张自己最满意的国画作品,先参加班级的画展,然后班级再评选出5幅最佳的画作,来参加全校的画展,我组织把这些画作在学校的文化走廊展示出来,全校师生进行评选,通过这样的画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国画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 结语

启智是以促进学生智慧发展为本,为了培养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就要求教师不断探索。在中国文化宝库里,国画作品灿若星辰,对于国画的学习和研究不是通过几节美术课就能够实现的,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要做的就是要在启智课程的理念下来激发学生喜欢国画、热爱国画创作的热情,在实际的美术课堂教学中,中小学美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精心创设美术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国画的兴趣;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指导学生当堂完成画作;并采用多种方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使其成为个性多元化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祥群.初中生中国画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D].鲁东大学,2016.

作者简介:

谢赠生,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中国画
中国画
中国画的终结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中小学生视力状况分析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刺破青天锷未残(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