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代书诗的推陈出新

2018-07-18 05:27陈冠明
杜甫研究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手札全唐诗白居易

陈冠明

我们在《论代书诗的流变》一文,针对自东汉历六朝,至初盛唐的各种表现形式的“代书诗”作了全面考察,目的是为后来诗人的“代书诗”创作与创新,储备诸多的样范与鹄的,从而对全面考察杜甫的代书诗,疏通了前源后流。

元稹《元氏长庆集》卷五六《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杜甫之“尽得古今之体势”如此,当然包括“尽得”赠答诗及其流亚代书诗“古今之体势”。

杜甫是唐代最擅长习得的诗人。能够针对前人各种主题、各种形式的诗歌,习而得之,化为己有。然后突破模式、藩篱,不拘一格,推陈出新。对于源远流长的“代书诗”也是如此。信手拈来,长篇短札,小大由之,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代书诗的出新之作。

对于杜甫诗歌的研究,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即就诗歌内容的研究而言,也是如此。大凡如山水、纪行、记游、咏物、题画、边塞、战争、家人、亲眷、交游、干谒、妇女、怀古、自传,等等,无不考论殆遍,唯独其代书诗研究,则似乎尚有较大空间。此外,对于“尽得古今之体势”的理解,总体以为是继承、接受,而对其推陈出新,则似乎关注不够,研究或阙。

杜甫始终把投赠诗歌,当作“札翰”,即书信。《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云:“题诗得秀句,札翰时相投。”“相投”的“札翰”,就是“题诗”,就是“秀句”。“札”,就是书信。《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书札”连文,“札”就是“书”。《魏书·夏侯道迁传》:“札翰往还,甚有意理。”“札翰往还”谓书信往来。杜甫“札翰”出于此。《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诗:“会面思来札,销魂逐去樯。”“来札”就是来信。“翰”亦即“札”,故连文亦称“翰札”。《晋书·何遵传》:“性既轻物,翰札简傲。”杜甫《得广州张判官叔卿书使还以诗代意》:

乡关胡骑满,宇宙蜀城偏。忽得炎州信,遥从月峡传。云深骠骑幕,夜隔孝廉船。却寄双愁眼,相思泪点悬。

得书而“以诗代意”,就是代书诗。用宋之问制题而稍变其文字。诗体为五言律诗。

杜甫诗中,更多的是在制题角度没有任何形式标志的代书诗,没有“代书”或“以诗代书”的文字标志。如《路逢襄阳杨少府入城戏呈杨员外绾》原注:“甫赴华州日,许寄员外茯苓一本,戏题四韵附呈,许员外为求茯苓。”诗云:

寄语杨员外,山寒少茯苓。归来稍暄暖,当为斸青冥。翻动龙蛇窟,封题鸟兽形。兼将老藤杖,扶汝醉初醒。

此诗作于乾元元年(758)。《杜诗详注》卷六仇兆鳌注:“全首皆属寄语,以律诗代短札,质而有文。暄暖,取苓之候;青冥,松林之色;龙窟,结根之深;鸟兽,成形之异;藤杖,亦华州所产者。杨必嗜酒,故结用戏辞。”又引黄生曰:“八句一气叙来,酷似途次乍逢,立寄口信之语。”一视为短札,一视为口信。诗体亦为五言律诗。又如《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明王嗣奭《杜臆》卷一曰:“此篇非排律,亦非古风,直抒胸臆,如写尺牍;而纵横转折,感愤悲壮,缱绻踌躇,曲尽其妙。”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一之一引朱鹤龄说:“意最曲折,而语非乞怜。应与昌黎《上宰相书》同读。”

杜甫大量创作代书诗是在成都草堂期间,多是向友人求助的诗作。时间在上元至广德年间(760-764)。杜甫的许多“以诗代书”的诗歌,用来与友人交流,或请求友人的援助。尽管这些与友人之间往来的诗作没有明确表明“代书”之意,没有“代书”的字样,甚至没有“寄”的字样,但内容上,这些诗歌是诗人以诗的形式代替书信,向亲友们寻求帮助的,是用来“代书”的。符合代书诗的基本要件,所以,诸多注家如仇兆鳌、王嗣奭、浦起龙等,几乎都将这些诗视为书札、尺牍。所有这些,都是杜甫“代书诗”的出新之处。高适有《赠杜二拾遗》:

传道招堤客,诗书自讨论。佛香时入院,僧饭屡过门。听法还应难,寻经剩欲翻。草玄今已毕,此外复何言。

杜甫有《酬高使君相赠》,对此作了回复:

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

杜甫的一生颠沛流离,安定的日子不多。而在成都的几年,远离了战乱,初建草堂,身居郊野,生活相对平静,心绪相对恬静。又有《卜居》,反映了“自得之趣”,“物情之适”: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客里何迁次,江边正寂寥。肯来寻一老,愁破是今朝。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唯表弟,还往莫辞劳。

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

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草堂堑西无树木,非子谁复见幽心。

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

又《诣徐卿觅果栽》: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

又《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

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

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

此外,还有家中日常器用如碗盏之类,亦为急需之物。如《又于韦处乞瓷碗》: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这些以诗代书的绝句,辞意浅明,如同口语,既赞颂了主人家的物品,又语气委婉地道出了自己的请求,巧妙地维护了自尊体面,效果臻脱俗至高雅。又如《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

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此诗当作于上元元年(760),此时穷困潦倒的杜甫,全靠亲友接济。在众多的施与者中,高适是重要的一位。诗人与高适的感情很深厚,所以这首诗的语气比较直白。最后一句直接问“什么时候能够拯救我的急难啊”,非为知遇,不能如此。又如《敬简王明府》:

叶县郎官宰,周南太史公。神仙才有数,流落意无穷。骥病思偏秣,鹰愁怕苦笼。看君用高义,耻与万人同。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诗人眼前生活陷于困顿,而世态炎凉,旧交又纷纷冷落,不得已而以诗代书,求助于王县令。此后又有《重简王明府》:

甲子西南异,冬来只薄寒。江云何夜尽?蜀雨几时干?行李须相问,穷愁岂有宽?君听鸿雁响,恐致稻粱难。

此诗当作于上元二年冬,杜甫曾寄诗王明府,一直没有回音,而眼下时已至冬,诗人一家饥寒交迫。得不到救助,显然无法过冬,故只得再次寄诗相求。从中不难看出杜甫生活的困窘已经到了何等地步。类似的还有《王录事许修草堂赀不到聊小诘》:

为瞋王录事,不寄草堂赀。

昨属愁春雨,能忘欲漏时?

邛州崔录事,闻在果园坊。久待无消息,终朝有底忙?应愁江树远,怯见野亭荒。浩荡风尘外,谁知酒熟香?

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老韦偃少。绝笔长风起纤末,满堂动色嗟神妙。两株惨裂苔藓皮,屈铁交错回高枝。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松根胡僧憩寂寞,庞眉皓首无住著。偏袒右肩露双脚,叶里松子僧前落。韦侯韦侯数相见,我有一匹好东绢,重之不减锦绣段。已令拂拭光凌乱,请公放笔为直干。

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

孤城返照红将敛,近市浮烟翠且重。

多病独愁常阒寂,故人相见未从容。

知君苦思缘诗瘦,大向交游万事慵。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时诗人在新津。诗人独自登上四安寺钟楼,寂寞之感顿生,不禁怀念朋友裴迪,于是写了此诗寄给裴迪,在诗中还含蓄地责怪起对古旧交情的疏忽。又如《寄杜位》:

近闻宽法离新州,想见怀归尚百忧。

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

干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

玉垒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游?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杜位是杜甫的族弟,宰相李林甫的女婿。这首诗表达了怀念和期盼再见的心情。诗是家书,写得率直而不加修饰,骨肉真情,溢于言表。又如《范二员外邈吴十侍御郁特枉驾阙展待聊寄此》:

暂往比邻去,空闻二妙归。幽栖诚简略,衰白已光辉。野外贫家远,村中好客稀。论文或不愧,肯重款柴扉?

此诗当作于上元二年,吴郁与范邈一同来草堂拜访杜甫,不巧杜甫到村邻访客,而未能款待。杜甫回来听说后,十分遗憾,遂作此诗寄给范、吴二人,希望他们再访草堂,一同谈诗论文。最后问:“能否再次光临柴扉?”

大历初,杜甫仍有不少代书诗。如《奉汉中王手札报韦侍御萧尊师亡》:

秋日萧韦逝,淮王报峡中。少年疑柱史,多术怪仙公。不但时人惜,只应吾道穷。一哀侵疾病,相识自儿童。处处邻家笛,飘飘客子蓬。强吟怀旧赋,已作白头翁。

国有乾坤大,王今叔父尊。剖符来蜀道,归盖取荆门。峡险通舟过,江长注海奔。主人留上客,避暑得名园。前后缄书报,分明馔玉恩。天云浮绝壁,风竹在华轩。已觉良宵永,何看骇浪翻。入期朱邸雪,朝傍紫微垣。枚乘文章老,河间礼乐存。悲秋宋玉宅,失路武陵源。淹薄俱崖口,东西异石根。夷音迷咫尺,鬼物傍朝昏。犬马诚为恋,狐狸不足论。从容草奏罢,宿昔奉清尊。

久客多枉友朋书,素书一月凡一束。

虚名但蒙寒温问,泛爱不救沟壑辱。

齿落未是无心人,舌存耻伤穷途哭。

道州手札适复至,纸长要自三过读。

盈把那须沧海珠,入怀本倚昆山玉。

拨弃潭州百斛酒,芜没潇岸千株菊。

使我昼立烦儿孙,令我夜坐费灯烛。

忆子初尉永嘉去,红颜白面花映肉。

军符侯印取岂迟,紫燕騄耳行甚速。

圣朝尚飞战斗尘,济世宜引英俊人。

黎元愁痛会苏息,夷狄跋扈徒逡巡。

授钺筑坛闻意旨,颓纲漏网期弥纶。

郭钦上书见大计,刘毅答诏惊群臣。

他日更仆语不浅,明公论兵气益振。

倾壶箫管动白发,途中儛雪吹青春。

宴筵曾语苏季子,后来杰出云孙比。

茅斋定王城郭门,药物楚老渔商市。

市北肩舆每连袂,郭南抱瓮亦隐几。

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鸟雀苦肥秋粟菽,蛟龙欲蛰寒沙水。

天下鼓角何时休,阵前部曲终日死。

附书与裴因示苏,此生已愧须人扶。

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

杜甫还有不少寄赠诗、赠答诗,亦属于代书诗。如《答杨梓州》:

闷到房公池水头,坐逢杨子镇东州。

却向青溪不相见,回船应载阿戎游。

类似的还有杜甫《寄李十四员外布十二韵》:

名参汉望苑,职述景题舆。巫峡将之郡,荆门好附书。远行无自苦,内热比何如?正是炎天阔,那堪野馆疏。黄牛平驾浪,画鹢上凌虚。试待盘涡歇,方期解缆初。闷能过小径,自为摘嘉蔬。渚柳元幽僻,村花不扫除。宿阴繁素柰,过雨乱红蕖。寂寂夏先晚,泠泠风有余。江清心可莹,竹冷发堪梳。直作移巾几,秋帆发弊庐。

杜甫应该知道本朝前修如沈佺期、宋之问、张说、张九龄的“代书诗”,而有意回避“代书诗”字样者,是事出有因的。上引的杜甫这些诗作,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时间,都密集创作于同一时间段,都在上元年间;二是内容,几乎都是向友朋“觅”“乞”生活、生产必需品的。乞要物品,偶一为之,亦有情可原;而每事每物都需乞要,作为诗人,也难以为情。

当杜甫一家穷困潦倒到食不果腹,不得不开口求助时,这对一位自尊自重骨气奇高的文人来说是多么艰难的考验!友朋间的交际、交流,如果用书信文体来写,一般比较直白。对于向友朋“觅”“乞”这样的不体面的事,会羞于启齿;而诗歌则相对委婉,隐晦。杜甫借助诗的形式,巧妙地维护了作为贫者、穷者、弱者的颜面,维护了文人的清高和尊严。诗面上的文采和高雅风味,遮挡了“乞求”的尴尬,不仅让友人见识了自己的学识,而且无意中奉承了友人的审美趣味,所求之物就这样以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到了急需之人手中。经历过诗信往来,友情也会更加巩固。对于代书诗来说,这是审美趣味的一种升华,是创作智慧的一种体面的表现样式。

杜甫这些代书诗都颠覆了此前及同时的代书诗,既颠覆了“代书”“以诗代书”的制题模式,又颠覆了诗体、韵律;转益多师,却一无依傍。这正是杜甫代书诗创作的推陈出新之处,总体体现了杜诗的不朽之处。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的诗歌,在其身后,无疑有着巨大的影响。然而,杜甫在其特定时期创作的代书诗,却是人们无法仿效,无法企及的。

独孤及(725-777)是杜甫(712-770)同时稍后创作代书诗最多的诗人。

独孤及,字至之。河南洛阳人。天宝七载(748),游汴州、宋州间,与陈兼、贾至、高适等交游。十三年,举洞晓玄经科,解褐为华阴县尉,房琯许之为“非常之才”,李华、苏源明称为“词宗”。“安史之乱”,避地越州。肃宗乾元元年(758),为浙东节度使独孤峻从事。上元元年(760),为江淮都统掌书记,检校左金吾卫兵曹参军。代宗即位,宝应元年(762),为湖州武康县令。广德元年(763),召为左拾遗。二年,为太常博士。迁礼部、吏部员外郎。大历三年(768)出为濠州刺史。五年,移舒州刺史,以治课加检校司封郎中。八年十二月,迁常州刺史。十二年四月,暴卒于治所。

与杜甫诗不同,独孤及的成就在古文,是唐代古文作家先驱。门人梁肃编纂其诗文为《毘陵集》二十卷,文十七卷,诗三卷。由于与杜甫天各一方,几无交集,所以,杜甫的代书诗对独孤及没有产生任何影响。独孤及作诗宪章沈、宋,共作有七首代书诗。制题依沈佺期,篇幅则或长或短,循规蹈矩。《毘陵集》卷一、《全唐诗》卷二四六载其《代书寄上裴六冀刘二颍》:

昔余马首东,君在海北汭。尽屏簿领书,相与议岩穴。载来诣佳境。每山有车辙。长啸林木动,高歌唾壶缺。此辞月未周,虏马嘶绛阙。猛虎踞大道,九州当中裂。闻君弃孤城,犹自握汉节。耻栖恶木影,忍与故山别?脱舄挂岭云,冏然若鸟逝。唯留潺湲水,分付练溪月。尔来大谷梨,白花再成雪。关梁限天险,欢乐竟两绝。大盗近削平,三川今底宁。勾芒布春令,屏翳收雷霆。伊洛日夜涨,鸣皋兰杜青。鶱鶱两黄鹄,何处游青冥?畴昔切玉刃,应如新发硎。及时当树勋,高悬景钟铭。莫抱白云意,径往丹丘庭。功成傥长揖,然后谋沧溟。

诗歌篇幅稍长,从早年一同隐居写起,写到“安史之乱”。最后鼓励裴冀、刘颍为国立功,功成身退。诗当作于肃、代之交上元、宝应年间。又《下弋阳江舟中代书寄裴侍御》:

故乡隔西日,水去连长天。前路知几许?但指天南边。怆恨极浦外,隐映青山连。东风满帆来,五两如弓弦。遥羡绣衣客,冏然马首先。得餐武昌鱼,不顾浔阳田。屈指数别日,忽乎成两年。百花已满眼,春草渐碧鲜。岂是离居时,奈何于役牵。洞庭有深涉,曷日期归旋?且作异乡料,讵知携手缘?离忧未易销,莫道罇酒贤。

弋阳江在江西上饶,时独孤及在江西。“下”者南下,南下南丰,独孤及又有《癸卯岁赴南丰道中闻京师失守寄权士繇韩幼深》,“癸卯岁”即宝应二年、广德元年(763)。“京师失守”在是年十月,吐蕃攻陷京师,代宗幸陕州。同月,郭子仪收复京师。十二月,代宗至自陕州。南丰在今江西抚州。独孤及又有《贾员外处见中书贾舍人巴陵诗集览之怀旧代书寄赠》:

海岸望青琐,云长天漫漫。十年不一展,知有关山难。适逢阮始平,立马问长安。取公咏怀诗,示我江海澜。暂若窥武库,森然矛戟寒。眼明遗头风,心悦忘朝餐。大驾今返正,熊罴扈鸣銮。公游凤凰沼,献可在笔端。系越有长缨,封关祗一丸。冏然翔寥廓,仰望惭羽翰。嘉会不我与,相思岁云殚。唯当袖佳句,持比青琅玕。

“中书贾舍人”为贾至,贾至天宝末为中书舍人。乾元二年(759)贬岳州司马,“巴陵”即岳州。独孤及与贾至为挚友,故以“怀旧”为书信主要内容。诗谓“适逢阮始平,立马问长安”,知“阮始平”从长安来。阮始平即阮咸,诗文用为侄子之典,知贾员外为贾至侄子。诗有“海岸”字样,或此时独孤已至浙西。“大驾今返正”,指广德元年十二月代宗至自陕州;“岁云殚”,时在十二月底。

以上三首作于杜甫在世时,可以看出二人之间的巨大差异;以下四首作于杜甫去世以后,诗歌风格没有发生变化。《毗陵集》卷三、《全唐诗》卷二四六载其《代书寄上李广州》:

皖水望番禺,迢迢青天末。鸿雁飞不到,音尘何由达。独有舆人歌,隔云声喧聒。皆称府君仁,百越赖全活。推诚鱼鳖信,持正魑魅怛。疲民保中和,性足无夭阏。天子咨四岳,伫公济方割。几时复旋归,入践青琐闼。贱子托明德,缭若松上葛。别离鄙恡生,结念思所豁。门栏关山阻,歧路天地阔。唯凭万里书,持用慰饥渴。

何地离念剧,江皋风雪时。艰难伤远道,老大怯前期。畴昔行藏计,祗将力命推。能令书信数,犹足缓相思。

五言律诗,篇幅较短。友朋之间“书信数”,就能“缓相思”。“江上”指舒州,舒州东南方向面临长江。《毗陵集》卷三、《全唐诗》卷二四七载其《喜辱韩十四郎中书兼封近诗示代书题赠》:

各牵于役间游遨,独坐相思正郁陶。

长跪读书心暂缓,短章投我曲何高。

宦情缘木知非愿,王事敦人敢告劳?

所叹在官成远别,徒言岏水纔容舠。

郎官作掾心非好,儒服临戎政已闻。

说剑尝宗漆园吏,戒严应笑棘门军。

遥知抵掌论皇道,时复吟诗向白云。

百越待君言即叙,相思不敢怆离群。

柳员外为柳浑,大历八年为岭南节度使路嗣恭行营兵马使。柳浑所寄既有书,又“封寄近诗”,而独孤及则“戏答”以代书诗。“棘门军”指主帅路嗣恭。“政已闻”,故能“笑”主帅;而犹“郎官作掾”,故文以“戏答”。呼喊出诗人对柳浑怀才不遇的不平之鸣。

独孤及卒,门人梁肃为编集《毘陵集》,门人权德舆为《故朝散大夫使持节常州诸军事守常州刺史充本州岛团练守捉使赐紫金鱼袋独孤公谥议》。独孤及与权德舆之父权皋为故交,《毘陵集》卷一、《全唐诗》卷二四六有《癸卯岁赴南丰道中闻京师失守寄权士繇韩幼深》,权士繇即权皋,皋字士繇。以此双重关系,独孤及代书诗对权德舆影响甚大,从代书诗的创作,亦能窥见一斑。《权载之文集》卷二、《全唐诗》卷三二一有《太原郑尚书远寄新诗走笔酬赠因代书贺》、《酬灵彻上人以诗代书见寄》;《权载之文集》卷三、《全唐诗》卷三二二有《唐开州文编远寄新赋累惠良药咏叹仰佩不觉斐然走笔代书聊书还答》;《权载之文集》卷十、《全唐诗》卷三二九有《祇役江西路上以诗代书寄内》《病中寓直代书题寄》《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权载之文集》卷十有《贞元七年蒙恩除太常博士自江东来朝时与郡君同行西兵庙停车祝谒元和八年拜东都留守途次祠下追计前事已二十三年于兹矣时郡君以疾恙续发因代书却寄》(《全唐诗》失收)。有长信,有短札,全盘继承独孤及代书诗的成就与特征。

我们在《论代书诗的流变》一文,罗举杜甫之前有关“以诗代书”的诗作:《文苑英华》卷一○六、《全唐诗》卷五一有宋之问《游陆浑南山自歇马岭到枫香林以诗代书答李舍人适》,张九龄《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卷四、《全唐诗》卷四九有《南还以诗代书赠京师旧寮》,高适《高常侍集》卷四、《全唐诗》卷二一一有《酬裴员外以诗代书》,李白《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十九、《全唐诗》卷一七八有《以诗代书答元丹丘》等。而经历杜甫的代书诗创作高峰之后,一落千丈,难以为继。类似尺牍的表现手法,有韩愈一例。《全唐诗》卷三四○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

……

别来就十年,君马记騧骊。长女当及事,谁助出帨缡?诸男皆秀朗,几能守家规。文字锐气在,辉辉见旌麾。推肠与戚容,能复持酒卮。我虽未耋老,发秃骨力羸。所余十九齿,飘飖尽浮危。玄花着两眼,视物隔褷褵。燕席谢不诣,游鞍悬莫骑。敦敦凭书案,譬彼鸟黏黐。且吾闻之师,不以物自隳。孤豚眠粪壤,不慕太庙牺。君看一时人,几辈先腾驰?过半黑头死,阴虫食枯骴。欢华不满眼,咎责塞两仪。观名计之利,讵足相陪裨?仁者耻贪冒,受禄量所宜。无能食国惠,岂异哀癃罢?久欲辞谢去,休令众睢睢。况又婴疹疾,宁保躯不赀?不能前死罢,内实惭神祇。旧籍在东郡,茅屋枳棘篱。还归非无指,灞渭扬春澌。生兮耕吾疆,死也埋吾陂。文书自传道,不仗史笔垂。……

元、白间出,特別是白居易的出现,使代书诗创作,在杜甫之后的,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列举如下:

《白居易集》卷十三、《全唐诗》卷四三六有《自城东至以诗代书戏招李六拾遗崔二十六先辈》,李六拾遗,即李谅,排行第六;崔二十六,即上举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其人,名斯立,字立之,排行第二十六。白居易仿效杜甫《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御》,亦是一信而寄二人。诗云:

青门走马趁心期,惆怅归来已校迟。

应过唐昌玉蕊后,犹当崇敬牡丹时。

暂游还忆崔先辈,欲醉先邀李拾遗。

尚残半月芸香俸,不作归粮作酒赀。

白居易写信给李谅、崔斯立,牡丹花季,手头还有半个月工资,不想给家里购粮,就想要大家一起打酒喝。《白居易集》卷二三、《全唐诗》卷四四六有《河南王尹初到以诗代书先问之》:

别来王阁老,三岁似须臾。

鬓上斑多少?杯前兴有无?

官从分紧慢,情莫问荣枯。

许入朱门否,篮舆一病夫?

河南王尹是河南尹王起,德宗贞元末,与白居易为同年,同授校书郎。穆宗长庆末,王起为河南尹,白居易“以诗代书”,问两件事:一,有没有兴趣喝两杯?二,是否允许登门拜访?

《白居易集》卷三三、《全唐诗》卷四五六有《以诗代书寄户部杨侍郎劝买东邻王家宅》:

劝君买取东邻宅,与我衡门相并开。

云映嵩峰当户牖,月和伊水入池台。

林园亦要闻闲置,筋力应须及健回。

莫学因循白宾客,欲年六十始归来。

户部杨侍郎即杨汝士。文宗大和中,白居易洛阳履道坊东邻大理寺王十三卒,大和末,白居易“以诗代书”,劝杨侍郎买下王十三旧宅,早点离休,好门靠门作邻居。

《白居易集》卷三六、《全唐诗》卷四五六有《以诗代书酬慕巢尚书见寄》,自注:“慕巢书中,颇切归休结侣之意,故以此答。”诗云:

书意诗情不偶然,苦云梦想在林泉。

愿为愚谷烟霞侣,思结空门香火缘。

每愧尚书情眷眷,自怜居士病绵绵。

不知待得心期否?老校于君六七年。

慕巢即杨汝士之字。时在武宗会昌初,离上次劝置洛阳履道坊房产,已经过去六七年。此次“以诗代书”,是对杨汝士“颇切归休结侣”的回信。

杜甫诗中,没有“代书诗”“以诗代书”“以诗代札”之类的文字表述,杜甫用“手札”一词,用以表述“代书诗”的概念。上文已经引述《全唐诗》卷二二九《奉汉中王手札报韦侍御萧尊师亡》《奉汉中王手札》和卷二二三《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御》三诗。

汉中王李瑀、道州刺史裴虬致杜甫手札,没有证据表明是代书诗。如果这样,“手札”就是指亲手所写的书信,亲笔信。由于杜甫多代书诗,且三首诗的篇目中有“手札”字样,因此,此后的唐诗中,“手札”一词不少,特别是白居易诗。如:

《全唐诗》卷三八一孟郊《逢江南故昼上人会中郑方回》,自注:“上人往年手札五十篇相赠,云以为他日之念。”

又卷四三二白居易《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适至兼寄桐花诗怅然感怀因以此寄》:“开缄见手札,一纸十三行。”

又卷四四八白居易《将发洛中枉令狐相公手札兼辱二篇宠行以长句答之》:“八行落泊飞云雨,五字鎗鏦动佩环。玉韵乍听堪醒酒,银钩细读当披颜。”

又卷四五七白居易《令狐相公与梦得交情素深眷予分亦不浅一闻薨逝相顾泫然旋有使来得前月未殁之前数日书及诗寄赠梦得哀吟悲叹寄情于诗诗成示予感而继和》:“最感一行绝笔字,尚言千万乐天君。”自注:“令狐与梦得手札后云:‘见乐天君,为伸千万之诚也。’”

又卷四五六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自注:“来诗云:‘唯羡东都白居士,月明香积问禅师。’时牛相三表乞退,有诏不许。”诗云:“手札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

又卷八八三李涉《却归巴陵途中走笔寄唐知言》:“军中贤倅李监察,人马晓来兼手札。”

对以上的例证认真细致地考察一下,我们会发现,杜甫、孟郊、李涉诗中的“手札”,没有坚强的理由说是“代书诗”,所以,只能解释为“手书”“亲笔信”;白居易《将发洛中枉令狐相公手札兼辱二篇宠行以长句答之》,“手札兼辱二篇”,“手书”与诗篇截然翻开,其《令狐相公与梦得交情素深眷予分亦不浅一闻薨逝相顾泫然旋有使来得前月未殁之前数日书及诗寄赠梦得哀吟悲叹寄情于诗诗成示予感而继和》“书及诗”亦十分明晰,故其二诗“手札”为“手书”、“亲笔信”可以十分明确;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的“手札”词义则发生了变化,“手札八行诗一篇”,“手札”与“八行诗”同属“一篇”,“八行诗”指律诗,八句。然则,白居易此例的“手札”已经等同于“代书诗”。这是白居易对杜甫代书诗的继承与发展。我们编纂的《全唐诗词语通释·手部》:

可以看出,没有能够反映历时的发展变化。

《白居易集》卷十三、《全唐诗》卷四三六有《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元稹集》卷十、《全唐诗》卷四○五有《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投桃报李,白居易带动元稹,学习杜甫的代书诗,活学活用,将杜甫发扬光大的代书诗又光大了一回,发展到了极致。而极致也往往意味着唐代代书诗的终结。

终唐之世,杜甫版代书诗始终没有出现。这或许就是人们所说的高不可攀,渺不可及。

注释

①陈冠明:《论代书诗的流变》,《杜甫研究学刊》2017年第3期,第106-110页。

②(唐)元稹:《元氏长庆集》,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第210页。

③(清)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274页。

④《古诗十九首》,《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12页。

⑤(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83页。

⑥(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00页。

⑨(清)浦起龙:《读杜心解》,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5页。

猜你喜欢
手札全唐诗白居易
石榴花来信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夜雪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
动手做一本旅行手札
派对季潮妆速成手札
唐代筝曲的风格及其美学意蕴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