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缺失心理原因及干预策略

2018-07-21 03:18王学峰
运动 2018年11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运动体育

王学峰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体育锻炼行为即是指长期有规律的参与体育锻炼。研究表明,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健康,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心肺功能、预防心血管病、高血压病等慢性病,还有利于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及提升生活品质。另外,还能降低社会患病率,缩短病程,进而减少医疗费用支出,降低社会成本。与此同时,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要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倡导全民做到每天参加一次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学会2种以上健身方法,每年进行1次体质测定。《健康中国2030》也指出,要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国民体质 。因此作为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话题。而根据实践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并未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甚至有些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运动的习惯,运动的缺乏已经成为大学生体质下滑的主要项目。

1 锻炼行为研究现状

1.1 锻炼行为认知研究

从事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良好的认知。前人对体育锻炼认知做了大量研究,赵梅(2000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有56. 7%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应付体育考试。在体育考试期间,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多。刘一民(2001)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认知情况良好,具有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倾向。周林(2005)研究发现,男女生间没有明显的差异,都有很高的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65.7%的大学生有较强的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思想倾向,27.6%的大学生有参与的主观意愿,只有不到1.3%大学生不愿意参与。林建聪(2008)研究发现,在对体育锻炼的主观认识上,男女并没有差异,都认为体育锻炼有积极的作用。从长期的体育锻炼认知研究上看,我们发现大学生都能对体育锻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2 锻炼行为现状研究

但根据国家体质健康管理中心的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并不理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体质健康呈现下滑趋势。一些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也得出与此一致的结果。赵洪斌(1997)经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都喜爱体育运动,有1/3的人能够平均每天参加1h的体育锻炼。孟峰年(2001)研究也发现,高校大多数学生的运动锻炼情况并不好。林建聪(2008)发现,每周体育锻炼在4次以上的不到调查总体的5%,而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每周体育锻炼次数在1次以下。焦陈旺(2014)研究发现,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每周锻炼次数在2次以下,且女生参与锻炼的情况较差,大四学生由于体育课程较少,参与情况并不理想。肖爽(2018)研究也发现,53.3%的学生每周运动频率在2次以下,男生运动情况好于女生, 高年级运动情况好于低年级,理工科学生运动情况好于文科学生。

2 锻炼行为缺失心理原因

2.1 生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根据体育锻炼生理需要的观点,在满足体育锻炼生理需求的情况下,人体能够生理刺激和愉悦感,而在体育锻炼生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机体会显得萎靡不振。也就是说,当人们能够在体育锻炼中获得满足感,他们便会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如果不能获得这种满足他们就会放弃体育锻炼或转向别的体育项目。同样理论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当运动员体育失利后会更加积极参与训练,这是因为他们的生理需求未能得到满足。而在学生体育锻炼中也需要获得这种满足感,要让他们感受到体育锻炼中的乐趣,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参与体育锻炼。

2.2 缺乏对体育锻炼的热爱

根据SDT对需求的定义,体育锻炼要同时能够满足自主、能力和关系需要,如果缺失某一要素,体育锻炼的效果将大打折扣。而在这些需求中自主是一切因素的重要前提 。如有些男同学为了追求完美体形,他们会选择健身,但健身是需要一段长期的坚持,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同学发现训练太苦,并且还看不到自己锻炼的效果,因此他们便中途放弃了;而有些同学选择了坚持,并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体形,他们最终赢得了别人的赞誉和羡慕。在整个过程中,这些坚持下来的学生都是自发参与锻炼,经过一段吃苦受累,最终坚持到了最后。因此,在体育锻炼中,自主参与体育锻炼是重要条件。在驱力理论中,也同样支持自主需求的重要性。这种驱力可能是内部驱力,如寻求满足感,也可以是外部驱力,如获得奖励等。他们认为参与体育锻炼需是机体自发参与,而不是依靠外界强制作用。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在体育课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而在体育游戏中他们往往是自发组织并参与其中。因此,激发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2.3 不能坚持运动

有研究表明,内部动力只能对短期坚持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如果想要获得长时间的动力驱动,就需要外部动机的参与。比如,在刚开始学习某项体育技能之前,他们由于能力的限制,并不能把每个动作都表现得非常完美,可能偶尔的一次成功便能激发他的兴趣,这样当再一次取得成功时,他们就会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在此期间,他们还能从中获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夸奖、朋友的友谊等,这些都能进一步对其产生刺激,长此以往,他们慢慢地就会热爱上这项运动。在体育锻炼中亦是如此,同样也需要将初始的兴趣进一步内化。这样他们才会坚持参与体育锻炼。

2.4 性格上的缺陷

有些学生由于性格上的缺陷,不喜爱运动,他们更喜欢坐着看书、玩游戏等,这些学生在性格上内向,与激烈的运动相比,他们更喜爱较为安静的活动。这些缺陷是从小就养成的习惯,很难让他们发生改变,因此在大学期间,他们的运动相比其他同学来说就少了很多。我们很难让一个人的性格发生转变,因此对这些,我们要慢慢的引导,从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开始,先让他们在认识上发生转变。然后通过同学和整个校园体育运动氛围的影响,逐渐地让他们参与体育锻炼。

2.5 错误观念

有些大学生未能对体育锻炼形成良好的认识,他们错误的认为身体没病就是身体健康,因此就不需要参与体育锻炼,而有些女生为了追求线条美,她们害怕体育锻炼会增强肌肉。这些都是他们对体育锻炼的偏见。健康不仅是指生理上没有疾病,也要控制疾病的潜在威胁,在心理上也要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社会适应能力较好,有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而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还能愉悦身心、促进社会交往能力。虽然有些体育项目能够增强肌肉,但有些体育项目可以增强身体的柔性美,如瑜伽、普拉提等,这些项目特别适合女生对改变体形的要求。因此,大学生要改变自己错误的观念,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3 干预策略

3.1 加强宣传活动

要树立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使他们明白体育锻炼能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他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他们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应广范开展体育锻炼教育活动,强化校园体育文化,通过校园广播、网络、校内出版物、体育知识讲座等媒介,加大对体育健康的宣传活动。同时,可以通过这些媒体信息传播体育知识,培养学生们的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从中找出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以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心,激励自身进步,这样才能培养他们良好的运动习惯。

3.2 引起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要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1)要明白学生是体育活动的主导者,其他任何人的鼓励与监督都只是辅助作用,要让学生的被动加入转变为主动参与。(2)要发挥好教师、同学的辅助作用。对教师来讲,要引导好学生,要交会他们运动技能,在体育课程中运用游戏、辅助教具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同学而言,要发挥好陪伴作用,在他们坚持锻炼的过程中,及时的给与他们鼓励。(3)学校领导要组织开展好校园体育活动,开展形式要多样化,内容上也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运动需要。

3.3 发展学生主动性

体育锻炼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仅仅依靠外界的力量,不仅学生的锻炼效果大打折扣,也无法让学生长期坚持下去。因此,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可以开展体育选修课,使他们能够在喜爱的运动项目中得到专业化的指导,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在业余活动中,学校要做好学生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在开展的体育活动中,征询学生的意见,多开展一些他们喜爱的体育项目。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权力,能够带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4 建设适应性体育

对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应性体育。可以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制订相应的运动计划,为他们选择相应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对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选择运动难度较大、强度较高的项目,如攀岩;如对于体能较差的学生,要选择较为简单的运动项目,如游泳;对女生可以选择改善体型的项目,如瑜伽。在制订学生运动计划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不能强迫学生参加,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己选择喜爱的运动项目。通过这种交叉选择的模式,加强全体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3.5 多开设团体活动

研究表明,人际交往可以促进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因此,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要加强团体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力,使学生在团体活动中找到归属感,增强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团体活动不仅能促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还能增加体育锻炼的趣味性。在体育锻炼中获得愉悦感也能促进学生投入体育锻炼。应建设校园社团建设,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参与相应的社团活动。社团活动的管理机制相对较为宽松,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间的交流,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有关领导也要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支持,在各个院系或学校之间多组织一些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营造出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对推动学校体育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3.6 完善奖励机制

及时表扬可以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对提高他们的运动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要减少对学生的批评和责怪,增加对他们的表扬和赞美,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变化,尤其是对于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应该如此。积极的评价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保持他们对运动的热情,如某高校专门开设了减肥课程,一个学期中减重最多的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成绩。另外,也可以增加一些体能竞赛或挑战赛,这些对于喜欢展示自己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奖励方式。另外,还可以在校园文化传播中,增设体育表扬一栏。总之,要多样化展开对学生体育锻炼的表扬,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运动体育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不正经运动范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