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模式探究

2018-07-21 03:18
运动 2018年11期
关键词:分组分层差异

史 然

(丰台二中,北京 100071)

1 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

首先作者认为,体育与健康学科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一门学科。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运动技能的学习和体能练习,其余还有穿插其中的体育文化素养、健康意识行为和心理健康,但这些都是要通过主要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习和创建。其次,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不难看出,体育学科紧紧围绕着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方面进行教学,其中每一方面又涵盖许多小的方面,目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有所收获。这个收获并不仅是当下的满足,而是在未来中可以让学生在逆境中具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具有在压力与重担下不会被击垮的强健体魄等等,这些都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带给学生立足于未来的能量。有当下他们可以顶住高考的压力,可以扛住来自生活与学习的困难,可以强健自己的体魄和强大自己的心灵。作者认为这些都是核心素养所涵盖的内容。

2 关注学生差异,增强学生获得感

在洛克的白板说中提到:“人生下来就是相同的,只是后天的习得不同,才有现在这样形形色色的人。”在中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已经凸显出来,如何进行教育教学,在使学生的获得感最大化的同时,又可以不磨灭其个性呢?每个人的成长都存在着不平衡,如孩子的身体成长就是一种极度的不平衡,在胎儿时期第一个开始发育的系统就是神经系统,但是其他系统却都没有开始发育,这体现了人生长发育的不平衡。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这样的不平衡,那么面对这种不平衡我们应该如何教学?因材施教原则正是解决当下问题的最好方法——因材施教,按着不同类型分组教学。

3 学生差异的产生

学生中对待不同科目都有着自己独有的想法。有的学生努力学习一个科目是因为喜欢这个科目的老师,对该科目的老师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喜爱之情,因此对待该科目是用尽浑身解数力求完美,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认可。面对一个学科,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想法也是不一样的。例如,有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只是一门休息、玩耍的课程,它的作用地位对这样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高。也有的学生因为酷爱体育运动,因此上课时总是希望学到更多的东西。正是因为思想的不同对待的方式也就不一样。有积极面对的,有敷衍了事的。笔者认为,不仅仅体育课如此,其他科目也是如此的规律。学生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课堂的态度,因时间的日积月累会慢慢形成学生间的差异,最终变成了一种学生间能力的差异。差异的产生不可避免,只能利用教学方法来尽量减少或者弥补因学生差异而引起的教学问题,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技术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4 从备课入手,抓住核心部分

教学环节有开始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应从备课入手,层层剖析找到问题的根本来解决。从新课程标准开始,因为新课程标准是 “总指导”,要备课程计划、备教材、备场地、备学情、备教法和备学法。在这个过程中,把整个课程顺下来。在备学情时要着准备,因为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要安排本节课内容让学生收获更多。与此同时,要注意十分贴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5 面对差异,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与目标

教学目标维度是贯穿课堂、支撑起课堂框架重要的根据。教学计划则是对一个完整的教学期按部就班完成大纲要求的诠释。因此,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目标可以使不同能力的学生慢慢整体一致。教学计划过快会使进度过紧,长期如此会很大限度地削弱基础相对薄弱、不扎实的学生对该科目的积极性。过慢也会减少基础扎实、渴望可以深度学习的学生课堂兴趣,从而出现各种的问题。虽然都是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了,但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却是不一样的。

教学目标如同深海中的灯塔一样,具有指引作用,因此灯塔的设计位置变得尤为重要。每个灯塔间的距离太远就会模糊不清看不到方向,太近则又会过于频繁。学生就像是小船一样,有的小船速度很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到达灯塔,有的小船会很吃力才能经过大风浪的无数次洗礼才能靠近灯塔。教学计划和目标都是如此,或紧或松或难或易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6 分层教学法提高课堂实效性

同一难度教学,很难使所有学生都适应,利用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在思维水平、认知结构和技能水平方面存在的差异,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照顾了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又解决了一般学生“吃不了”的问题,使学生可以在合理的目标下都能取得进步。

分层教学法,不仅照顾了学生专业发展的差异而且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例如,班级进行有规律的分组A组(优秀型)、B组(发展型)、C(一般型),那么学生就会在这3个组别中不断流通。在流通过程中学生易形成努力活泼、 勇于挑战、力争上游的思想。在单个组别中学生在小组中活动,不仅满足了学生练习的需要而且易形成互帮、互助、互学的教学局面,形成多向互动的教学课堂,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

7 针对体育学科进行分层教学

要根据学生已有的技能水平分类,如学生所在的班级都是平行班,是按照S形来进行分班的,体育课堂的分层完全不能按着这个标准来,它有自己独特的方式,而且是在不断变化的。

学生的分层教学要流动。 笔者认为学生的分层教学不能长时间固定,如果长期按照学生的技能水平来分层,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有的学生基础不好但是领悟力很好,有的学生的基础很好但是灵活机动性相对较差,应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分组变化。高中课程是18节课为一模块,笔者认为在9节课时应适当进行简单的考核,并进行重新分组,重新分组要求要更加明确。高中注重的是技能的实际应用层面,为此有些教学内容可以编排成小的教学比赛,在促进学生相互交流的同时也检验学生对技术的运用程度。

要按照不同的目标要求来分层。在同一内容中将学生分成不同等级,为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目标,使学生在课上有收获感,而不是制订一个目标让所有学生都按照这个要求练习。例如,在笔者所教学的班级中,男生的引体向上,有的体重轻一点的学生在经过一个周期的练习后就可以拉起2~5个,但是胖一点的学生就相对费劲一点,面对这一现象采用阶梯式教学为2个类别学生安排不一样的目标,让他们逐层阶梯地向上攀爬。

分层教学是好的带动方式。分层教学时如果总是分成以上2组进行,学生就会产生疲劳感。因此,分组时要根据本节课前定好的教学目标来进行。例如,本节课教学所要学习的内容只是单一的一个技术动作,那么就可以按着普通的2人1组或者多人一组进行练习;若是教学内容是学习技术串联,是多种技术组合,那么就需要技术好的带着几个技术一般的进行分组,因为只要是有技术串联的内容一般都是为了贴合实战来模拟比赛中的情况,所以每组学生就像是一个个小珠子需要一条绳子将他们串联起来,此时技术扎实稳健的学生就成了这条绳子。而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玩起来才有可能产生兴趣,不仅如此每组的能力也得以权衡。

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增强体魄,也包括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综合能力。所以,在分层教学中要注重均衡,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有所追求。基于核心素养下的体育教学应是注重学生收获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关注学生身与心的共同发展,使学生思想有深度、技能有用处、情感有交流、体能有提升。

分组进行比赛。技能的学习最后都是要在复杂的情景之中处理问题,体育学科的复杂情景,笔者认为指的是实战比赛。因此,均衡分组在完成实战比赛不仅是学生在技能的实际运用上有所提高,在团队配合和凝聚力上也要有所感悟,从而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能力和优良的品格。比赛中不仅有对阵的双方,也有裁判的融入和赛前的比赛编排,乃至最后的颁奖仪式,无一不体现体育学生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内容。

猜你喜欢
分组分层差异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基于分层教学下的高中数学“让学”策略
高中语文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高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探究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分组搭配
分组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