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瓶颈及影响因素

2018-07-21 03:18
运动 2018年11期
关键词:后备教练员竞技

李 静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已落下帷幕,中国再次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高潮,给竞技体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而后备人才的培养关系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后备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再次受到体育界的重大关注。2017年8月27日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当前单纯依靠国家体育主管部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模式已不能满足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需求,为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全面协调的发展,努力实现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应充分发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并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的瓶颈进行新的探讨,这是需要我们研究的课题。

1 我国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1.1 市场与计划双轨培养模式

在历史条件下,政府采用“举国体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适应了当时竞技体育发展的要求,完全依靠国家投入进行后备人才培养,在这种模式下我国的竞技体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达到竞技体育“第一集团”。但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升级转型,仅依靠国家投入培养后备人才的模式受到社会的质疑、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改革的不断深入,依靠多方的力量办体育,努力构建多元化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体制下,向竞技体育投资主体也可实现多元化,仅靠政府部门搞体育的局面将逐渐被打破,逐步采用市场与计划互相结合的模式。

1.2 中小学—高中—大学相互衔接培养模式

中、小学训练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关键阶段,此阶段处理得当可挖掘更多有天赋的孩子。在中、小学业余训练期间,应将市业余体校的教练员、运动员安排到体育条件环境氛围较好的学校进行学习和训练,高考期间“体育特长班”的学生通过单招或者高水平考试进入重点大学或普通体育院校,也可以通过各省体育加试进入到普通大学,只有很小一部分学生进入专业队或职业俱乐部。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体育院校或者是普通大学体育院系的学生也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在中小学进行基础训练拓宽了后备人才来源,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时期的学校体育训练不完备问题,符合真正意义上的“体教”结合,最终使普通高校、体育院校成为培养体育人才的摇篮和基地。

1.3 举国体制的“精英培养”模式

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的培养后备人才的主要模式,这样的培养模式有利于人才的集中,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可大幅度的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但举国体制的培养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极大地强调集体利益,却忽视了“人”的个体利益。在立足于我国竞技体育基本国情的情况下,坚持举国体制的“精英培养”模式,为运动员后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也必然会对完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带来重要启示。

1.4 “平行生涯”模式

“平行生涯”即“平行教育”,也就是在选拔、培养运动员的过程中,文化学习和运动成绩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从根本上改变“学训”矛盾,积极落实“学训并重”。在进入体校之后,体校也要有一套完整的培养体制,所有学生必须贯彻执行,需要完成文化教育和专项训练双肩挑的任务,学生在体育上取得成绩,自然而然的就走上体育职业之路,若在体育中没有建树,则可以进入不同类型的大学,也可以成为国家、社会的栋梁之才。

1.5 俱乐部培养模式

俱乐部是发现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采用俱乐部的模式,进一步扩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数,建立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在德国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中发现,在体育发展中并没有明显的划分层次,只是在层次上分工负责,初级人才培养主要是由学校、社会各种形式的俱乐部进行培养,做到在普及中提高。但是在我国的学校由于缺乏了解专业术语、裁判知识及项目文化内涵的师资力量,致使我国在初级阶段培养运动员较为落后,因此采用学校与俱乐部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或多个项目进行训练。创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学校体育紧密结合的新机制,同时大力促进协会、俱乐部等多种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通过将校内和校外有机结合,可以把后备人才培养植根于深厚的社会基础之上,保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方向迈进。

2 我国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瓶颈及影响因素

2.1 资金投入

我国是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人均收入相对比较低,且国家每年投入到体育方面的经费是非常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若不能有效动员各种社会力量进行后备人才培养,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资金短缺、人才枯竭的严峻挑战。在资金的分配上,绝大多数资金投入到一线队伍和“获利”较多或“暴利”体育项目,使得基层队伍、“获利”不高的体育项目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导致后备人才队伍萎缩及潜优势项目发展不平衡,因此造成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的2大趋势:一是塔基逐渐减小,二是运动项目的“马太效应”影响了整个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这种资金投入方式抑制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阻碍了市场化人才培养与输送机制的形成。

2.2 学训矛盾及运动员退役不能妥善安置

我国竞技体育中淘汰率高、出成绩难、退役后无法得到有效的安置,致使许多家长不赞成孩子从事竞技体育,使后备人才的数量大打折扣。由于竞技体育竞争的残酷性,各体校和运动队为落实奥运争光计划和在全运会上取得好的名次,在训练和文化课学习安排上比较偏重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对运动员的文化知识并不重视,导致运动员的文化知识较为落后,从而使学训分离。因此也就造成了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仍比较落后,在我国并无明确的运动员伤残制度、退役制度等。加上大多数运动员运动训练过程中对文化的不重视,在退役之后得不到妥善安置,具有“明星效应”的运动员即使在获得各种冠军之后生活质量仍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因此也就造就了有的运动员在退役后从事搓澡、在街头“卖艺”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使人们对竞技体育产生更多的误解,所以有些家长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竞技体育。

2.3 家长的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转型、孩子的学业负担加重,家长认为只有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才参加体育项目的训练,意图通过体育进入到高校,由于一部分家长对体育的认知度不够,致使部分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不能进入专业队进行正规训练;竞技体育可能给运动员带来一些伤病,许多家长怕孩子受伤,不希望孩子进入专业队进行专业训练,使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流失;在被竞技体育淘汰走不到更高层次的运动员选择退役后却被社会拒绝接纳,使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走不出去。因此家长在给子女选择从事的行业时一般不会考虑竞技体育,也造成了部分有天赋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的隐性流失。

2.4 教练员的执教水平

基层教练员的执教水平直接制约着竞技后备人才对运动的兴趣及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因此其执教水平也是影响后备人才培养的瓶颈之一。教练员当时在运动员阶段都是在挂靠某所大学,并没有真实的学历。这些教练员真正的体现了目前基层教练员团队的运动等级虽高,但执教年限时间短、真实学历较低的现象。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只能通过自己的经验,而不是更好地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对运动员进行训练,逐渐形成了“以老教新”的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着基层后备人才的培养。

3 结论与建议

3.1 培养模式多元化

个性是人们产生创造力的前提,没有个性,就不存在创造力。培养人的个性是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趋势的,后备人才的培养就是培养个性的“人”的过程。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最重要的就是强调根据运动员个体特征来制定科学而合理的培养形式。举国体制的后备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可以吸收更多的运动员参加运动训练,并且还能较好的根据运动员的个性特征选择合理培养形式。

3.2 投资主体多元化

多元化培养模式,由政府独家办体育向体制外多家共同办体育转变,即从政府部门向社会的方向转变,允许、鼓励和支持各种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后备人才培养系统。政府应适当减少投入或退出“独家舞台”,逐步实现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和主体单位资本构成的多元化,积极调动社会力量通过市场竞争建立后备人才培养系统。

3.3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在转型过程中,教练员也必须同时进入市场,通过市场资源合理配置教练员的人力资源市场。在执教过程中,政府部门应与科研部门建立一系列的联系,在队伍的集训过程中由科研所或者是专业体育院校教师及社会上的专家学者对所有的教练员进行训练的科学化培训,定期进行考核,并对考核合格的教练员颁发适合其级别的教练员证书。这样充分利用教练员的运动经历及参赛经验更好地为运动员服务,使训练更科学化,运动寿命更长,运动成绩更为突出。

猜你喜欢
后备教练员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教练员领导行为对运动员运动投入的影响研究——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的中介效应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论高水平教练员教育培训的“学习投入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应然与实然:教练员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的作用思考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