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梦魇

2018-07-22 06:53郑晓慧
青年时代 2018年14期
关键词:野草梦境鲁迅

郑晓慧

摘 要:鲁迅的《野草》是他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中外鲁迅研究者致力研究的作品。鲁迅在《野草》中描绘了九个梦境,这些梦境是鲁迅追问生命与现实的过程,也是矛盾与挣扎的过程,在《野草》中他把所有的矛盾赤裸裸地摆在人们面前,并试图进行挣扎和反抗。

关键词:《野草》;鲁迅;梦境

一、前言

鲁迅于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完成《野草》的写作,这个时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他对这时代的黑暗现实有感而发,整日思考一些关于社会现状的问题。正是由于鲁迅整日都在思考现实生活,灵魂拷问得过于激烈,所以才有了梦境的产生。在《野草》的二十四篇文章中,直接大篇幅描述梦境的就有九篇。鲁迅把现实问题剖析得越露骨,越流露出他本人对现实的无奈。鲁迅的梦境不仅是他个人的梦魇,更是整个时代的梦魇。本篇文章用几个形容词将鲁迅所描写的九个梦境进行归类,分别是现实、怪诞、美好。

二、梦境归类

(一)现实

梦是现实的直接反映,鲁迅先生《野草》中的几篇文章,正是通过虚幻的梦境来讲述真实的社会。

1923年底,鲁迅写作《野草》的前夕,他曾在《坟》一篇文章中集中谈到他对于梦的种种看法。他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在鲁迅看来,做梦是一件于事无补的事情,但是比起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鲁迅的梦境反映了社会的黑暗现实,也反映了其“上下求索”的艰难进取进程,从《野草》中几篇通过梦境讲述现实生活的文章可以窥见作者的写作动机:借梦境的述说来减轻现实的痛苦,但其实质还是为了讲述现实。

《野草》中《狗的驳诘》一篇写的是人与狗的对话,“我”在路上遇见一条狗,骂它是一条势利的狗,它“嘻嘻”地笑了,并称自己“愧不如人”,因为真正的势力不仅仅会分辨铜和银,会分辨官和民,还会分辨主和奴,而这些恰恰是人所具备的特性。最后“我”在狗的诘问下逃出了梦境。而这个言简意赅且有些荒诞的故事则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及国民性问题:有些人对于黑与白、是与非的界限并不分明,却在金钱、贵贱、权势等问题上锱铢必较。

而《野草》中《颓败线的颤动》讲述的是一个老妇人悲惨的一生。年轻时由于极度贫困她只能靠出卖自己的身体来养活幼女,但是年老时却因为年轻时的不堪行径遭到女儿一家的嫌弃和鄙夷。作品中隐含作者对“知恩不图报”、“反咬一口”的恶行的愤怒。

鲁迅之所以梦境中会出现老妇人的这一段故事,或许也和他的亲身经历有所关联,他曾在《两地书·九五》中说道:“而现在呢,人们笑我瘦弱了,连饮过我血的人,也来嘲笑我的瘦弱了。我听得甚至有人说:‘他一世过着这样无聊的生活,本早可以死了的,但还要活着,可见他没出息。于是也乘我困苦的时候,竭力给我一下闷棍,然而,这是他们在替社会除去无用的废物呵!这实在使我愤怒,怨恨了,有时简直想报复。”他对对他恶言相向的人感到愤怒。另一令鲁迅感到困扰和失望的还有兄弟二人的失和事件。1923年7月14日,鲁迅和羽太信子发生一次严重的冲突,随之和周作人闹翻了。究竟为什么事和羽太发生冲突,到现在还是个谜。鲁迅在这一天的日记里,仅仅写了一句“是夜改在自室吃饭,自具一肴,此可记也。”鲁迅写“老妇人”不仅仅是为了述说旧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更是在述说自己的悲惨遭遇,表达对部分人的不满和愤怒,而他大概也只能把自己万千的情绪藏在隐晦文字背后,借梦境稍寻慰藉了。

而另外两篇《立论》及《死后》则均是对国民性的批判。

(二)怪诞

《野草》中部分梦境比较难懂,意蕴深远,文字佶屈聱牙,且文中出现诸多的类似鬼魂、天堂、地狱、墓碣等意象,是比较“形而上”的梦。初读这些文章时,读者往往会觉得很难懂,需要结合鲁迅的生平经历及他的其他作品来辅助理解。

《影的告别》是《野草》中十分典型的怪诞之梦。文章一开头就奠定了怪诞的基调,在常人的认知中,影子应当是跟随着自己的,有“如影随形”这一说,但文章一开头就写在睡梦中“影”向“人”告别,而下文也描述了“影”在离去前内心的挣扎和犹豫,经过一番思量,它最终还是做出了离开的决定。文章运用象征的手法,描述了一种突破常人认知的幻境,文中的“影”象征“战斗的我”,“人”象征“消沉的我”,“影”是不可能离去的,然而人的思想和灵魂却可以改变和更新。作者通过“影”这一凝练的艺术形象,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在探索中前进的心理。《影的告别》表明了作者與旧思想彻底决裂的鲜明态度和坚定立场。

《死火》写的是死火的心理矛盾。梦中“我”准备设法带“死火”走出冰谷,但是“死火”表现出了犹豫和矛盾,最终“我”和“死火”怀着胜利的希望冲出冰谷口”,“我”与“大石车”同归于尽,但却救出了“死火”。最后的场面似是悲壮,但其实悲壮中却隐含着乐观主义的战斗精神,“我”救出了“死火”,表明“我们”的斗争还是有希望的。全文把奇幻的想象发挥到了极致,文章运用象征手法,假托梦境,表达了在作者心中压抑已久的满满激情和对革命的追求。《死火》写后半个月,鲁迅曾说,“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即使前面是“条条道路通罗马”的十字路口,鲁迅还是没有停滞不前,甘愿当厄难之中顽强生存的一团“死火”,怀着必胜的乐观主义战斗精神抗争到底。

而另外一篇“怪诞之文”就是《失掉的好地狱》,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6月,文章一开头便把“我”的梦安排在地狱旁边,“我”遇见了一个乔装成好人形象的魔鬼,他向我讲述了他如何战胜天神夺得地狱统治权,又是如何失掉统治权的。整个谈话过程中,魔鬼都以花言巧语来蒙骗“我”,作者笔下的“魔鬼”装腔作势,怀着一副伪善的面孔,人人得而诛之,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各位学者的论文成果,“魔鬼”形象应当是映射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当时作者处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许多话都不能用明面的语言来表达,于是作者借助魔鬼来表达自己对北洋军阀的鞭挞和控诉,也以此文来唤醒还被蒙在鼓中的人们。鲁迅曾说过,“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而且甚至“下于奴隶”。鲁迅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反动者的本性,意识到要想带领劳苦大众脱离苦海,只有打破“地狱”,体现了鲁迅的政治远见。

(三)美好

鲁迅《野草》中鲜少出现美好的场景,较多出现上文所提到的墓碣、地狱、魔鬼等意象,所以《好的故事》这一篇文章的出现让人惊喜,让人發掘到了鲁迅内心的另一面。

《好的故事》一文写的是作者在梦中目睹到的美好的乡村风物,文章风格清新,语言轻松,文中多出现新禾、野花、丛树、茅屋等意象,让人想起鲁迅之前写过的小说《故乡》、《社戏》,不难发现这些美好的事物和情感是一直存在于鲁迅的脑海中的。这一篇是鲁迅所有梦境中唯一描写美好事物的,但结合写作背景我们就知道,鲁迅正是用这样一些美好的事物来反映社会现实的黑暗。《好的故事》写于1925年1月,当时,北京笼罩在极其混沌、黑暗、恐怖的气氛中。封建军阀卖身投靠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在苦难的深渊里挣扎,鲁迅深深感到封建主义黑暗统治的重压。但他决不向黑暗势力“求乞”、妥协,与之作决绝的斗争。《好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鲁迅对光明灿烂的美好生活理想的追求,以及坚持在昏沉的黑夜里同黑暗势力抗争的勇猛顽强精神。

三、结语

《野草》中大量描写梦境,并不是随意而为之,其中的场景都有其深层蕴意,鲁迅描写梦境多体现北洋军阀统治下反动势力勾结、社会民众冷漠麻木的现状,从而进一步唤起民众的觉醒,同时也表达自己反抗北洋军阀统治、反抗黑暗社会的决心,表明希望广大青年能够积极投身革命,为实现社会理想做出努力的殷切期望。

困扰作者的梦魇,其实是整个时代的梦魇。讽刺的是,这些似梦非梦的怪诞情节,居然是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现实映射到梦中,变得更加残酷。而鲁迅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用自己的力量呼吁和号召民众的觉醒和思想解放,这也体现出这位伟大人物的政治远见,他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一点点推动整个时代的思想进程。

参考文献:

[1]鲁迅.坟·娜拉走后怎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07)

[2]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鲁迅.鲁迅日记(上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4]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06).

[5]石尚文 邓忠强.《野草》浅析[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

[6]鲁迅.华盖集·北京通信[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03).

[7]鲁迅.坟·灯下漫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07).

[8]石尚文 邓忠强.《野草》浅析[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野草梦境鲁迅
小心野草
梦境改造师
梦境改造师
李建国:誓把“野草”变身致富草
我种了一棵野草
一束野草
梦境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苦难中的梦境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