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棵小桃树》的文本解读

2018-07-22 16:12章晓伊
青年时代 2018年10期
关键词:成长

章晓伊

摘 要:《一颗小桃树》是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用桃树的命运预示人物命运,这棵倔强坚强的小桃树不仅蕴含着作者贾平凹的梦,更是教会了贾平凹的成长,向读者传递了感人肺腑的深情,使读者读之有潸然泪下的冲动。从某种程度上说,小桃树来说就代表着贾平凹。即便这棵小桃树“没出息”,但有了爱和自强的保驾护航,小桃树最终获得了成长。

关键词:丑陋;自强;爱;成长

一、丑陋的外在:一棵脆弱的小桃树

初生的小桃树在视觉上是丑陋的,“它长得很委屈,是弯弯头,紧抱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展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大家都笑话它。”就连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文章中这一段对小桃树的详细描写,小桃树是瘦弱的,畏畏缩缩的,在常人的美学视角下看,这棵瘦弱的小桃树算不得美丽。

小桃树不仅在视觉上是丑陋的,在成长过程中依旧是丑陋的。文章写道,这棵丑桃如此生长:“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桃树曾被猪拱过一次,延迟了开花,家人嫌小桃树长得不是地方,又不好看,甚至想砍掉小桃树。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小桃树的丑陋和不讨喜。这与爷爷养的盆景形成对比,爷爷养的盆景是惹人费神的,同时也是美丽的,常常会有附近的人前来观赏。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小桃树不仅生存处境艰难,同时也不惹人疼爱。

花在常规意义上是美的象征,但哪怕是小桃树开的花,也算不上漂亮。文章写道,“如今它开了花,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却开的太白太淡了,寻瓣儿单薄得似纸,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红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姑娘,苍白的脸,偏又苦涩的笑着。”这是对小桃树花朵的描写,将桃树的花比作患了重病的姑娘的脸,形容憔悴,写出了桃树的羸弱,无法提供足够的营养给桃花。众所周知,“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集聚着多重审美意义,反映了民族心理图式中对真、善、美的亘久追求和建构。桃花是美的,桃树是灵的。但是,《一棵小桃树》给我们展示的却是一棵丑的桃树,一个审丑视角下的生灵,这是为了什么?

作者写丑陋的桃树,其实是暗指一个和桃树一样丑陋的“我”——一个极丑的人。在《贾平凹性格心理调查表》《我是农民》等多篇文章中直言不讳自己的“丑”一一屏弱、自卑、孤独和木呐。作者的个性品格决定了文字的气质风格。“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小桃樹是“我”,“我”是小桃树。小桃树吸收了作者的阴郁气质,是其思想情志的含蓄自比。但现代丑学开创人罗森克兰兹说:“吸收丑是为了美而不是为了丑。”丑桃肯定有属于作者自己的、独特的美的意义一一体现在另一个追求优越目标的“我”的人格中。

难道,丑陋的人和物就没有权利拥有梦吗?丑陋的人和物该如何获得成长和幸福呢?

二、自强在左,改变命运

小桃树是“我”,“我”是小桃树。小桃树是自强不息的,在作者埋下种子的第二年,小桃树竟然从土里长出来了。小桃树能从土里长出来这一点是出乎作者意料之外的,作者恍然想起小桃树的存在。奶奶认为小桃树是没出息的,必须要嫁接才行。可是小桃树却执着地生长着,哪怕一个春天才长出两尺来高,但他依旧努力撑着枝条,最终开出了弱小的花。虽然花朵十分稀落,被风雨摧残得仿佛变成赤裸的了,但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这些文字都体现出小桃树的自强不息。这点与爷爷侍弄盆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它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小桃树多年来无人看管,无人照料,甚至被猪拱了一次。但小桃树依旧非常坚强。而爷爷侍弄的,曾经享尽人们欣赏目光的盆景,在没有人照料以后,花市早就不成列了,花盆一垒一垒地堆在墙根,这说明许多盆景,在失去精心照顾以后,竟然连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证。但小桃树即便没有人关注它,它始终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亢不卑地活着。小桃树与盆景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彰显出小桃树的自强不息。

小桃树是自强不息的,那么贾平凹呢? 在《这是一个极丑的人》中,作者回忆了自已的幼年生活:“我们的家庭很穷,人却旺……人口是二十二个。在那么个贫困年代,大家庭里,斗嘴吵架是少不了的,又都为吃……大凡好吃好喝的,各自霸占,抢勺夺铲,吃在碗里盯着锅里,添两桶水熬成旷稀饭里煮一碗黄豆,那黄豆在第一遍盛饭中就被捞指一颗不剩……。作者生长在贫穷、困顿、充满矛盾的大家族里,贾平凹瘦弱不出众,被人忽视,如同小桃树一样。哪怕到了初中,贾平凹也受到干部子女蔑视,在学校里,经常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贾平凹在冷漠的年代里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不料,从小最疼爱他的奶奶也去世了,这无疑给贾平凹带来了无法愈合的伤痛。

小桃树是不会像命运低头的,贾平凹同样也是自强不息的,求学的贾平凹异常勤奋。一毕业就走上社会,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了。即便贾平凹控诉世道的不公,却如同小桃树般决绝坚强,从尘埃中开出悲壮的花儿。作者做到了人花融合,物与神合。失意的作者从小桃树身上汲取奋斗的信心和鼓舞,保持心田的安宁和温暖,怀着感恩之情憧憬雨过天晴。

三、爱在右,慰藉心灵

冰心说:“爱在左,而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诚然,爱是世上最伟大的力量,爱可以催促成长。小桃树是奶奶给的“仙桃”核种的,并告诉孩子们。谁梦见桃花开了,谁就能幸福一生。奶奶给的桃子的桃核最终长成了小桃树,可以说小桃树盛着奶奶的爱和美好的寄托。文章中提到大家都笑话小桃树,按理来说,奶奶也应该是嘲笑小桃树,但奶奶没有嘲笑小桃树,只说:“这种桃树是没有出息的。”这点恰恰是因为奶奶对作者的爱。奶奶知道小桃树承载着“我”的梦,奶奶所说的”没出息“表达的是心疼小桃树的瘦弱,却始终不愿意以嘲讽的眼光看待小桃树。而我,无论别人如何看待小桃树,我始终坚信小桃树将会开花结果。“他们曾嫌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奶奶护着小桃树,就像护着小孙子一样。树是奶奶关于“我”的念想,她知道小桃树对于“我”的重要意义,她也知道“我”在外求学、打拼的苦楚。她“护着”小桃树,照料着小桃树,就是护着小孙子的梦想,护着小孙子的自尊。可以说,小桃树最终能够成长离不开奶奶的爱护。

小桃树是“我的梦的精灵”,同时也是我和奶奶的情感纽带。奶奶是小桃树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人物,也是“我”成长中至亲至信至爱的人。奶奶是小桃树的信使,是“我”梦想的引路人。她疼爱孙儿们,从集市回来,带给孩子们一人一个桃子,并赋予桃核幸福的含义,启蒙孩子追求幸福。然而,在“我”人生最低潮的时期,奶奶去世了。作者看到小桃树,看见风雨中零落的桃花香消玉陨 ,睹物思人,触景伤情,心中呼喊着奶奶,深沉的懊丧,凝重的伤逝溢于文字之间。

这是作者这一生的遗憾。文章提到,“但是,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都不懂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何其悲哀!在奶奶在世的时候,没能常回家看看,忘却了小桃树给我的安慰和鼓励,作者陷入深深的懊悔之中。“啊,小桃树,我怎么将你撂在这里,而漂流异乡,又默默地忘却呢?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读之令人潸然泪下,不能自已。

贾平凹曾说:“小说或许是编个故事给别人听,散文却是给自己寫的,你怎样对待自己就怎样写散文吧。”《一棵小桃树》是贾平凹给曾经在困境中抗争、在仿徨中探索的自己的一份小礼赞。1981年发表此文时,作者三十而立。经历了时代的动荡、命运的波折、社会的非议,在与城市文明的隔膜和磨合中,不断纠缠的内心渐渐透彻明了。在奶奶去世之前,小桃树主要承载奶奶对我的爱。在奶奶去世以后,小桃树就寄托着作者对奶奶的思念和爱。奶奶带给作者的小桃树,教会了作者坚强。这棵即便出生、成长、开花阶段都是视觉上的丑陋小桃树,却始终自强不息,执着生存的小桃树给了作者启迪,教会作者成长。小桃树都能活下去,作者为什么不行呢?

自强在左,爱在右,使一棵脆弱丑陋的小桃树能突破重从障碍,扎根泥土,获得成长。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小桃树就是“我”。“我”就是小桃树。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我”也要像小桃树一般,努力坚强。这篇文章语言朴素却蕴含哲理,完美阐释了贾平凹写作重真情的风格,诚挚真诚,感人肺腑,体现了“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美学原则的坚持。其实,每个人的世界里都有一棵“小桃树”,它会默默守护我们,催促我们成长。

参考文献:

[1]丁世民.丑的生灵 梦的精灵 暖了心灵[J].语文教学通讯,2017.

[2]汪莉.论贾平凹散文的审美意象及特征[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

[3]贾平凹.散文要发乎真情,但不要矫情[N].解放日报朝花周刊,2016.

[4]白宗德.贾平凹语言风格演变及其特征[J].商洛学院学报,2010.

[5]贾平凹.你怎么对待自己就怎么对待散文[N].文艺报,2015.

猜你喜欢
成长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漂泊中的追梦人
提高安全意识促进健康成长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