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用纳洛酮与无创正压通气法治疗慢阻肺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评价

2018-07-23 11:02汪宗敏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10期
关键词:纳洛酮动脉血呼吸衰竭

汪宗敏

(湖北省丹江口市丹赵路办事处卫生院,湖北 丹江口 4427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此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气促、胸闷等。急性加重期慢阻肺患者可出现较重的咳嗽、咳痰及喘息等症状。慢阻肺患者在并发呼吸衰竭后其病情会进一步加重[1],并可因体内发生二氧化碳潴留、缺氧及血浆β-内啡肽大量释放而出现呼吸抑制及呼吸系统功能紊乱,甚至可发生生命危险[2]。本研究主要观察联用纳洛酮与无创正压通气法治疗慢阻肺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对象为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湖北省丹江口市丹赵路办事处卫生院收治的106例慢阻肺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将这些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联用纳洛酮组(n=53)与无创正压通气组(n=53)。在无创正压通气组患者中,有男29例,女24例;其年龄为54~87岁,平均年龄(73.89±3.11)岁。在联用纳洛酮组患者中,有男28例,女25例;其年龄为55~88岁,平均年龄(74.02±3.2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解痉平喘、祛痰、抗炎、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及维持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无创正压通气组患者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治疗方案是:采用S/T通气模式,初始IPAP为4~8 cmH2O,EPAP为2~4 cmH2O,根据患者的病情逐渐增加IPAP至15~20 cmH2O,增加EPAP至4~8 cmH2O。逐渐调整吸氧的浓度,使患者的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进行通气治疗的时间为2~4 h/次,2~4次/d,治疗3 d后逐渐减少通气时间。为联用纳洛酮组患者在采取无创正压通气组患者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佛山市南海北沙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4487)进行治疗,其用法是:将0.8 mg的纳洛酮溶于20 ml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推注。然后将2 mg的此药溶于50 ml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中用微量泵对患者进行24 h的静脉泵注,1次/d。在为两组患者治疗7 d后采集其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PaCO2、PaO2等动脉血气分析的指标及PEFR、FEV1以及FEV1/FVC等肺功能的指标。

1.3 观察指标

1)显效。经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其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分析的指标得到明显的改善。2)有效。经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其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分析的指标得到明显的改善。3)无效。经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分析的指标均未得到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联用纳洛酮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57%,无创正压通气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9.81%,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n(%)]

2.2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其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aCO2、PaO2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进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CO2较低,其PaO2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创正压通气组患者相比,治疗后联用纳洛酮组患者的PaCO2较低,其PaO2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其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的对比(mmHg,± s )

表2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其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的对比(mmHg,± s )

组别 PaCO2 PaO2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联用纳洛酮组(n=53) 57.28±3.26 42.18±2.26 54.12±3.28 87.14±2.51无创正压通气组(n=53)57.34±3.23 48.85±2.47 54.88±3.27 80.88±2.62

2.3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其肺功能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EFR、FEV1以及FEV1/FVC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进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EFR、FEV1以及FEV1/FVC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创正压通气组患者相比,治疗后联用纳洛酮组患者的PEFR、FEV1以及FEV1/FVC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其肺功能指标的比较(± s )

表3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其肺功能指标的比较(± s )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 P<0.05。

组别 PEFR(L/sec) FEV1(L) FEV1/FVC(%)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联用纳洛酮组(n=53) 1.29±0.62 2.95±0.51# 1.11±0.23 1.74±0.31# 57.04±6.51 88.64±6.71#无创正压通气组(n=53) 1.23±0.63 2.05±0.47# 1.08±0.26 1.38±0.38# 56.05±6.41 75.64±6.41#

3 讨论

COPD是一种慢性疾病。此病患者的病情可反复发作且呈进行性加重,其体内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可明显降低,炎性因子的水平可明显升高,其呼吸道中的黏液可明显增多且难以排出。若未进行有效的治疗,此病患者可因PaCO2升高、PaO2降低而发生呼吸衰竭[3]。改善通气状况是治疗慢阻肺并发呼吸衰竭的关键。在临床上,治疗慢阻肺并发呼吸衰竭的主要方法为进行抗感染、扩张支气管等对症治疗,但效果并不显著。

无创正压通气法是指不经人工气道实施的通气疗法,具有可改善通气状况及心肺功能、减轻呼吸功耗、缓解呼吸系统的肌肉疲劳等作用。纳洛酮是一种与吗啡结构相似的特异性阿片受体拮抗剂,具有阻断β-内啡肽类物质与其受体的结合、解除呼吸受限、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肺功能及通气状况、控制高碳酸血症及低氧血症等作用[4]。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联用纳洛酮与无创正压通气法治疗慢阻肺并发呼吸衰竭可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肺功能。

猜你喜欢
纳洛酮动脉血呼吸衰竭
勘误声明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33例的疗效观察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纳洛酮联合NIPPV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观察
异型动脉血管为蒂的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