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MRI检查与CT检查诊断脊柱转移瘤临床效果的对比

2018-07-23 11:02谢冬梅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10期
关键词:椎管脊柱检出率

谢冬梅

(安岳县人民医院,四川 资阳 642350)

在临床上,约有5%的恶性肿瘤患者在未发现其原发病灶前或在其肿瘤未出现其他脏器转移前,其肿瘤便已发生脊柱转移。目前,临床上诊断脊柱转移瘤的方法有X线平片检查、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CT检查、MRI检查等[1]。其中,CT检查是近年来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诊断脊柱转移瘤的方法。CT检查的分辨率较高且操作简单,但使用此法对患者病灶的横断面进行诊断,有漏诊或误诊的可能性[2]。MRI检查对脊髓等软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通过三维立体成像技术将患者的病灶与病灶周围组织之间的结构关系清晰的显示出来,从而确定其转移瘤的位置、类型以及病变状态。为了对比用MRI检查与CT检查诊断脊柱转移瘤的效果,笔者对安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疑似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至2016年期间安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疑似脊柱转移瘤患者。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患者均出现脊柱局部明显疼痛的临床症状。2)患者均存在病理反射及触觉功能丧失等症状。在这50例患者中,有男性28例,女性22例;其年龄为31~68岁,平均年龄为(50.73±4.19)岁;其原发病症为前列腺癌的患者有1例、为乳腺癌的患者有11例、为胃癌的患者有9例、为肺癌的患者有11例、为肝癌的患者有18例。

1.2 一般方法

对这50例患者均使用64层CT机(生产厂家为美国GE公司)进行检查,具体的检查方法是:1)设定CT检查的扫描参数。将电压设为120 kV,将电流设为200 mA,将层厚及层间距设为3~5 mm。2)对患者进行横断位扫描,并观察其软组织窗及骨窗。对这50例患者均使用1.5 T磁共振仪(生产厂家为飞利浦公司)进行检查,具体的检查方法是:1)设定MRI检查的扫描参数。将扫描层厚设为3 mm、4 mm,将层间距设为3.3 mm、4.4 mm。2)对患者的矢状面T1WI、T2WI、STIR序列进行扫描成像,对其横断面T2WI、STIR序列进行扫描成像。

1.3 观察指标[3]

根据CT检查及MRI检查诊断出的脊柱转移瘤病变影像的特点,将患者的病情分为病理性骨折、椎旁软组织肿块、椎管受累、椎骨病变4类,将患者进行全身骨扫描检查的结果作为最终的诊断结果,对比使用MRI检查及CT检查诊断脊柱转移瘤的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研究的数据录入到SPSS 21.0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这50例患者进行全身骨扫描检查的结果是:其病情为病理性骨折的患者有3例,为椎旁软组织肿块的患者有14例,为椎管受累的患者有16例,为椎骨病变的患者有17例,其脊柱转移瘤的检出率为100%;对这50例患者进行CT检查的结果是:其病情为病理性骨折的患者有3例,为椎旁软组织肿块的患者有5例,为椎管受累的患者有8例,为椎骨病变的患者有11例,其脊柱转移瘤的检出率为54%;对这50例患者进行MRI检查的结果是:其病情为病理性骨折的患者有3例,为椎旁软组织肿块的患者有13例,为椎管受累的患者有15例,为椎骨病变的患者有17例,其脊柱转移瘤的检出率为96%。详见表1。

表1 对50例患者进行CT检查和MRI检查的结果[n(%)]

3 讨论

脊柱转移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恶性转移肿瘤。恶性转移肿瘤患者的病灶主要是通过血液转移到脊柱当中,可在其胸椎、颈椎、腰椎等位置生长[4]。恶性肿瘤患者的病灶易发生脊柱转移,尤其是肝癌患者和肺癌患者。导致肿瘤脊柱转移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脊柱中的静脉血管相对密集,而静脉瓣的数量、静脉丛的数量较少。2)脊柱中毛细血管网具有较高的血运水平,其中红骨髓所占的比例较高,而癌栓的临床特征是以亲和红骨髓为主。3)脊柱静脉中的血流丰富但血流速度较慢,肿瘤会通过直接侵犯、血液转移、淋巴转移等多种方式侵犯脊柱。国外的相关研究发现,目前,脊柱转移瘤约占所有恶性肿瘤患者转移瘤的10~15%[5]。肿瘤向脊柱中发生转移的主要途径主要包括直接侵犯转移、淋巴转移、静脉转移、动脉转移4种类型。这4种转移的主要转移方式为:1)直接侵犯转移。肿瘤细胞通过椎管直接进入到脊柱中。2)淋巴转移。目前,临床上仍未研究出肿瘤发生淋巴转移的路径。此问题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应进行重点研究。3)动脉转移。动脉转移是肿瘤脊柱转移中常见的一种转移途径,癌栓利用椎体中的动脉从椎骨中逐渐转移到脊柱中。4)静脉转移。静脉转移是肿瘤脊柱转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转移途径。脊椎静脉丛与胸腔、四肢静脉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且脊椎静脉网血管中没有血管静脉瓣,其静脉血管中的血流速度缓慢,易发生血液倒流或滞留的情况,导致其癌细胞向脊柱中转移。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自主功能性障碍、明显疼痛、活动性障碍、感觉障碍等。临床上可通过了解患者的肿瘤病史或高危癌症病史结合影像学检查来判断患者是否发生肿瘤脊柱转移。有研究表明,及早对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病情进行明确的诊断,并尽早的对其进行治疗干预,能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其生存几率,可为其争取更多的生存时间[6]。CT(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检查是目前临床上诊断脊柱转移瘤的常用手段。CT检查的分辨率高,可将骨质破坏、骨折等部位清晰地显示出来。但对脊髓受累的患者在进行CT检查时,因受到其病灶周围软组织的影响,其诊断的分辨率会受到影响。脊柱转移瘤患者发病早期的临床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症状非常相似,故在对其进行CT扫描时常以其腰椎间盘的位置为扫描中心,极大地影响了其脊柱转移瘤的检出率。所以,在使用CT检查对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时,临床医生需正确判定其病变部位、辨别出其病变椎体。同时,CT检查无法明确诊断出患者脊髓与椎管受到侵犯的情况,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用MRI(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能在其发病的早期确定其病变的部位并可准确地显示出其脊髓受到侵犯的情况。MRI检查对脊髓软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患者的骨髓、椎间盘、脊膜、神经根、脊髓、椎旁软组织等结构。利用MRI的多序列成像、扩散加权成像及增强扫描等功能可清楚显示出患者的病变范围及病灶周围的受累情况,帮助诊断医师确定其脊柱转移瘤的位置、类型以及病变状态。使用MRI检查对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其脊柱转移瘤的影像学特征如下:(1)跳跃性。跳跃性分布是脊柱转移瘤影像中常见的一种特征,此影像学特征可作为判定脊柱转移瘤的一个标准。(2)椎体信号发生改变。患者的肿瘤为转移性病灶时,其T1WI信号将明显减低,其肿瘤转移类型的不同会使T2W1信号发生不同的改变。混合型转移以及溶骨型转移的肿瘤患者,其T2W1信号将呈现明显的增高变化;成骨型转移的肿瘤患者,其T2W1信号将呈现明显的降低变化。(3)附件受累。脊柱转移瘤的主要临床特征是附件受累。(4)椎体形态变化。大部分椎体被破坏的患者会出现病理性骨折的症状,最易出现契形或盘状的压缩性骨折。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使用全身骨扫描检查对这50例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结果是其脊柱转移瘤的检出率为100%;使用CT检查对其病情进行诊断的结果是其脊柱转移瘤的检出率为54%;使用MRI检查对其病情进行诊断的结果是其脊柱转移瘤的检出率为96%。与使用CT检查相比,使用MRI检查对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检出率更高。

综上所述,与使用CT检查诊断脊柱转移瘤的效果相比,使用MRI检查诊断脊柱转移瘤的准确率更高。

猜你喜欢
椎管脊柱检出率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与椎管内麻醉在足部手术中的应用
椎管内原发Rosai-Dorfman病的MRI表现(附4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