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检查在诊断原发性胆囊癌中的应用价值

2018-07-23 11:02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10期
关键词:胆囊癌误诊率病患者

黄 平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超声科,海南 琼中 572900)

原发性胆囊癌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此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此病患者的预后较差[1]。原发性胆囊癌患者在发病的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其病情发展的速度较快,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其病情已经到了晚期。因此,对此病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上常用B超检查诊断原发性胆囊癌。为了进一步探讨B超检查在诊断原发性胆囊癌中的应用价值,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在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36例;其年龄为50~88岁,平均年龄为(57.34±2.38)岁。

1.2 检查方法

这些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B超检查。在进行检查前,告知患者禁食8 h。在进行检查时,指导患者取左侧卧位或仰卧位。分别在患者的右上腹部、右侧的肋间隙进行扫描[2]。观察患者胆囊所在的位置、形态、大小及胆囊壁的厚度、回声情况[3]。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的情况指导其转变体位,以便全面地观察其病变部位及周围组织的情况,进而明确其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

1.3 观察指标

将手术后进行病理检查的结果作为最终的诊断结果,观察用B超检查诊断原发性胆囊癌的确诊率、误诊率及漏诊率[4]。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进行B超检查的结果显示,在这60例患者中,有55例患者患有原发性胆囊癌。与进行病理检查的结果相比,用B超检查对这60例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为91.67%。在这60例患者中,病情被误诊的患者有2例,其病情的误诊率为3.33%;病情被漏诊的患者有3例,其病情的漏诊率为5.00%。详情见表1。

表1 用B超检查对这60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确诊率、误诊率、漏诊率

3 讨论

原发性胆囊癌是消化内科的一种常见病。此病患者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5]。在发生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在其出现腹痛、腹胀及全身皮肤黄染等症状时才入院就诊,此时其病情已经到了中晚期。中晚期原发性胆囊癌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其预后较差[6]。研究发现,接受手术的中晚期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生存率并没有明显的延长。因此,对此病患者的病情进行早期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B超检查是临床上诊断胆囊疾病的常用方法。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B超图像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种类型:1)小结节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肿瘤向着胆囊腔的方向生长,其肿瘤的体积较小,其肿瘤的表面粗糙。2)局限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胆囊壁存在不同程度增厚的表现[7]。3)混合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胆囊的B超图像同时存在以上两型的表现。4)实块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胆囊中正常的液性囊腔消失,可在其囊腔内发现团块状的回声。

用B超检查诊断以上四种类型原发性胆囊癌的确诊率均较高。但是,部分患者的超声图像不典型,其病情易漏诊、误诊[8]。在对原发性胆囊癌患者进行B超检查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对于主诉右上腹疼痛的患者,进行B超检查的结果若显示其胆囊壁增厚,且向囊腔突出,应立即对其进行手术。2)对于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进行B超检查的结果若显示其胆囊窝存在实质性光团,且胆囊的显影不清,应考虑其患有实块型胆囊癌。3)进行B超检查的结果若显示患者的胆囊内存在强回声团,应将其病情与泥沙样胆囊结石进行鉴别。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用B超检查诊断原发性胆囊癌的准确率较高。

猜你喜欢
胆囊癌误诊率病患者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miR-142-5p通过CCND1调控胆囊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节能技术在呼吸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乌鲁木齐市医疗机构丙型肝炎病例诊断及报告质量分析
以胸痛为首发的带状疱疹误诊为心绞痛35例分析
X线平片和CT检查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对比分析
让慢病患者及时获得创新药物
循序渐进式健康教育在基层医院卒中病患者中的应用
自噬蛋白Beclin-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胆囊癌的治疗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