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

2018-07-23 12:02刘旭光
健康大视野 2018年7期
关键词:中医内科临床应用

刘旭光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86例中医内科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给予观察组患者应用活血化瘀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74%,两组差异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1例恶心,1例呕吐,1例乏力,发生率为697%,对照组出现3例恶心,4例呕吐,2例乏力,发生率为2093%,两组差异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医内科治疗中应用活血化瘀法效果显著,可以达到祛瘀、消肿、止痛以及活血通络等功效,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但在临床中需要做到攻补兼施,不能因求快速治疗而滥用活血化瘀药物,科学合理应用才能更好地促使药物发挥作用,有利于患者康复。

【关键词】中医内科;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85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230-01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学属于不可缺少的治疗法则,广泛应用于血瘀证治疗当中。所谓血瘀证即血流不畅引发一系列症候群,患者主要出现血液离经、瘀滞内结或血液污秽等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脏腑器官功能和身心健康。对此,本文则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部分中医内科患者应用活血化瘀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86例中医内科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23~59岁,平均年龄(337±96)岁。病情类型:腹痛14例,心悸12例,头痛10例,三叉神经痛7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24~57岁,平均年龄(342±103)岁。病情类型:腹痛13例,心悸14例,头痛9例,三叉神经痛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应用包括祛痰、吸氧以及抗生素等常规治疗方式。给予观察组患者应用活血化瘀法:①头痛:针对头痛患者可给予通窍活血汤治疗,药方组成:川红花、白芍、川芎、白芷、桃仁、地龙各9g,将药物清洗干净后运用清水煎煮,去渣留汁,每日服用1剂,早晚各一次。如果患者头痛剧烈则可在上述药物基础上添加全蝎和蜈蚣等药物达到通脉止痛目的。如果患者舌质呈暗红色可仔细观察其舌苔,若舌苔薄白则为气滞血瘀,可给予当归、生龙骨15g,郁金、柴胡12g,川红花、川芎、生地龙、桃仁各9g,同样将药物洗净后运用清水煎煮,去渣留汁,早晚服用1剂。②腹痛;给予患者通阳行气治疗,药方组成:当归12g,全瓜萎15g,桔梗6g,川红花、桃仁、赤芍、川芎、枳壳、生地黄各9g,三七粉12g,没药、醋炒乳香各15g,药物清洗干净后运用清水煎煮,去渣留汁,每日服用1剂,早晚各1次。③心悸;针对心悸患者可给予通痹止痛治疗,药方组成:牛膝、当归、赤芍、红花、生地黄各9g,桃仁12g,枳壳6g,柴胡、甘草6g,药物清洗干净后运用清水煎煮,去渣留汁,每日服用1剂,早晚各1次。④三叉神經痛;三叉神经痛也称为偏头痛,患者面部极其疼痛,好似刀割,舌苔暗红且有瘀血斑。可运用通窍活血汤,药方组成:葱白3根,生姜,川芎,桃仁各9g,当归15g,麝香02g,钩藤12g,药物清洗干净后运用清水煎煮,去渣留汁,每日服用1剂,早晚各1次。

13疗效判定标准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四个标准,其中显效,即患者经治疗,疼痛症状完全消失且没有反复,更没有出现其他不适症状。有效,即患者经治疗,疼痛症状有所缓解,偶有复发。无效,即患者经治疗,疼痛症状无改善,甚至疼痛感加剧且病情不断反复。

14统计学分析借助SPSS110软件统计分析了所需要的各种数据,计量资料通过平均数标准差(x±s)进行表示,借助t检验进行了对比,用%表示计量,用x2检验,P<005即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74%,两组差异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2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出现1例恶心,1例呕吐,1例乏力,发生率为697%,对照组出现3例恶心,4例呕吐,2例乏力,发生率为2093%,两组差异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3讨论

瘀血在临床上即因血液运行不畅而滞留在血脉当中,之后聚集在体内某一部位而出现病理性产物。一般瘀血分为停滞在脏腑内血液和血脉当中血液当中类型,一旦没有及时清理体内瘀血则会对脏腑器官造成影响,从而形成致病因素。因而需要采取活血化瘀法治疗,医务人员根据患者具体临床症状和具体瘀血位置给予针对性治疗,从而达到通脉活血、消肿以及止痛等功效。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采取活血化瘀法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法,不良反应也低于常规治疗患者,两组差异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中医内科治疗中应用活血化瘀法效果显著,可以达到祛瘀、消肿、止痛以及活血通络等功效,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但在临床中需要做到攻补兼施,不能因求快速治疗而滥用活血化瘀药物,科学合理应用才能更好地促使药物发挥作用,有利于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董娟,张又蓉.浅析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 5(3):67-68

[2]周松.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 2016, 8(21):7-8

[3]方春凤.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 2016,32(16):89-89

[4]高月敏,赵光奎,高延涛.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医药卫生:文摘版, 2016(9):00210-00210

猜你喜欢
中医内科临床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及CRP、RF的影响研究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分析
渭南地区道地药材沙苑子应用研究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