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归国抗战始末

2018-07-24 05:42吴基民
记者观察 2018年19期
关键词:归国郁达夫郭沫若

吴基民

大革命中撰写反蒋檄文

1926年7月,在大革命的洪流中,郭沫若放弃了广东大学文学院长的高薪职位,由著名共产党员孙炳文介绍,投笔从戎,担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宣传科长兼行管秘书长职务。北伐军誓师北伐,郭沫若随大军猛进,到11月北伐军攻克武汉三镇,郭沫若已升任总政治部副主任。他接到邓演达的电令,便速去南昌,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会合,组织精干人员主持政治部工作。

蒋介石见郭沫若到来,十分高兴,当即任命他为总司令行营政治部主任。然而,蒋此后的行径却让郭沫若大失所望:先是在安庆,后在九江对支持北伐的劳工下手,一时血流成河。他还亲眼目睹蒋介石在南昌接见在上海的老朋友,让这位老朋友带口信给黄金荣、杜月笙等“维持秩序”,而上海的工友一面组织武装起义,与反动军阀拼死相搏,一面还在欢迎他的部队到来。

郭沫若愤而铺开纸墨,写下著名的讨蒋檄文:“蒋介石已经不是我们国民革命的总司令!”他号召全国军民起来反蒋:“现在凡是有革命性、有良心、忠于国家、忠于民众的人,只有一条路,便是起来反蒋!反蒋!”最后给文章加上了一个标题《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文章在刚创刊不久的武汉《中央日报》上发表,一面又在南昌印成小册子广为散发。一时间,郭沫若名声大振,几乎成为了工农武装的代言人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反蒋功臣”。

这是大革命成败关键时刻的一篇重要的战斗檄文。蒋介石看到后勃然大怒,于5月10日发出了《通知军政长官请通缉趋附共产之郭沫若函》,指责郭“甘心背叛,开去党籍,并通电严缉归案惩办”。5月21日,蒋又以总司令的名义向全国颁发通缉令《电令所属一体严密缉拿郭沫若一名,务获归案惩办》。

此后,郭沫若开始转入地下。原先他由周恩来安排,准备赴苏联,他在日记中写道:“定十一号走,心里涌出无限的烦恼。又要登上飘流的路,怎么也觉得不安。”不料船期临近时,他却因患伤寒,在上海一家医院住了一个月。以后又由周恩来安排,郭沫若于1928年2月24日登上轮船,东渡日本,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海外流亡生涯。

故友重逢吐露归国意

1936年11月15日黄昏,郭沫若在创造社的好友、时任福建省参议的郁达夫借着到日本采购印刷机的机会,来到东京近郊须和田郭沫若的寓所探望。两人虽是故知旧友,但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因对政治形势和国共两党的认识发生了严重分歧,一度反目为仇。两人在这次见面之前,已经中断交往了十年。正如郭沫若所言:“亡命足足十年,达夫和我没有通过消息。”

其时,郭沫若隐居于东京附近的市川市,以他的日本妻子佐藤富子(中文名郭安娜)的姓氏安家,全家生活费依靠创造社每月资助的100元钱。这100元首先由创造社按月交给居于上海的内山完造,内山寄给东京的好友小原荣次郎,再由小原转交给郭沫若。1928年,因小原涉嫌走私,被东京警察拘留,警察从他家抄出了给郭沫若的信件,郭沫若被拘留审讯,从此受到日本宪警的监视。

“十年别泪知多少,不知相逢泪更多”。两人相拥相泣携手而坐,还没说上几句,门外那个随时监视着郭沫若的警视厅警员就走了进来。郭沫若的日本妻子安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探员请走。郁达夫开门见山地说他是奉陈公洽(陈仪,辛亥革命元老,时任福建省省长)之命,来问先生是否愿意回国。

郭沫若回答:我没有一刻不想回到祖国,虽然现在有朋友照顾,生活还可以,但每天都在日本警员的监视下,最多是个三等公民,但是我还回得去吗?加上还有安娜与五个孩子……前些日子西园寺公望(日本皇宫元老)还出面希望我加入日本国籍,但被我拒绝了。我宁可去死,也决不加入日本国籍……

郁达夫此番赴日,其实是奉命专程策动郭沫若归国参加抗日的。郁达夫之子郁飞曾记述道:“那次行程据他说是应日本各社团及学校之聘去东京讲演的,但实际上负有一项秘密使命:向亡命日本已近十年的郭沫若,转致南京国民党政府为抗日战争终将爆发而要郭伺机回国之意。”

郁达夫回国后,向上司陈仪反映了郭沫若的情况,请陈仪请求最高当局让郭沫若归国。陈仪随后致信行政院政务处处长何廉,请他探询蒋介石意见。何廉等人也正有此意。在接到陈仪信之前,何廉和翁文灏在为蒋介石准备参加庐山国是会议的人员名单时,大胆地将郭沫若的名字列上了。蒋介石看后表示认可,说“我对此人总是十分清楚的”,并详细询问了郭沫若的近况。何廉接到陈仪信后,向蒋介石汇报并得到允许,但条件是郭沫若回国后在福州居住,由陈仪负责监视,不得有“越轨行动”。虽然应允了,却形同软禁,郁达夫只得继续努力。

这年4月底5月初,郁达夫前往上海、杭州、南京一带活动,与侍从室第一处主任兼侍卫长钱大钧宴游,借机请钱大钧等人向蒋介石进言。钱大钧等人委托郭沫若的老乡、蒋介石的结拜兄弟张群向蒋介石提出此事——当初要求国民党中央通缉郭沫若的,正是张群。5月17日,张群见到蒋介石,提及郭沫若归国之事,得到了蒋的应允。

各界为保郭归国积极协商

设于南京的国际问题研究所承担了具体策划郭沫若秘密回国的任务,这个研究所系对日情报机关,直属蒋介石侍从室。研究所主任王芃生是湖南醴陵人,国民党内首屈一指的对日问题专家。1937年初,蒋介石成立隶属于军事委员会的国际问题研究所,实为专门从事大战略的研判,王芃生出任中将主任。除了王芃生,国际问题研究所还集中了一批对日研究专家,有连战的父亲连震东,时为驻横滨总领事的邵毓麟,以及谢南光、潘世宪等,还有担任国际问题研究所京沪区少将主任的顾高地。

顾高地是著名钢琴家顾圣婴的父亲,曾参加北伐,任淞沪警备司令部少校兼蔡廷锴将军的秘书、中校参谋。上海“一·二八”事变后,王芃生任命顾高地担任当时情报工作最重要、最复杂的京沪区主任,交给顾高地的第一项任务便是营救郭沫若归国。

顾高地仔细分析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提出要使郭沫若平安归来,必须做三件事:一是让蒋介石正式撤销通缉令;二是让郭沫若作好归国的准备,为了保证他的绝对安全,他的日本夫人郭安娜与五个孩子暂时就不能回国了;三是不能让亲日的驻日大使许世英知晓,郭沫若要乔装化名秘密归来。

王芃生完全同意这番意见,他告诉顾,年前他已通过陈公洽(陈仪)让郁达夫赴日,他会让郁达夫再给郭沫若写一封信,将准备归国的信息传递给郭沫若。两人协商后,决定由顾高地与中国驻日本横滨总领事邵毓麟联络,请邵毓麟跟郭沫若通消息。一系列的秘密行动悄然开始……

1936年4月,东京左联分盟成员蒲风等访问郭沫若(中)

抗战中坎坷归国路

1937年7月初,郭沫若收到了郁达夫的一封信。信上写道:“沫若兄:今晨因接南京来电,嘱我致书。谓委员长有所借重,请速归……强邻压迫不已,国命危在旦夕,大团结以御外患,当系目下之天经地义……”“中国情形,与前十年大不相同,我之甘为俗吏者,原因也在此。将来若得再与同事,为国家谋一线生计,并设法招仿吾亦来聚首,则三十年前旧梦,或可重温。临函神驰,并祈速复。”

这时“七七事变”已爆发,日本警方在郭宅周围增派了监视的警察和宪兵,邵毓麟以官方身份与郭沫若接触已变得很困难。顾高地另行安排了与自己有着特殊友情、同时认识郭沫若的寓日画家钱瘦铁作为联络人。钱瘦铁因创办中国画会而出名,他应日本画家桥本关雪之邀赴日访问,当时住在东京的林町,实际上是王芃生安插在日本的情报人员。

7月10日左右,郭沫若的一个学生金祖同来到东京,他是前来参加东京诗人俱乐部举办的文化交流会的,担任主讲的是郭沫若。此次聚会遭到日本浪人的破坏,郭沫若险些被打,金祖同与另一位学生拼死拖出郭,将他护送回家。7月15日,金祖同又来到郭沫若家里看望,劝他抓紧时机逃回中国去。郭沫若告诉金,从报纸上的动向分析,日军将很快并吞华北,考虑到在这里可能会受害,决定写下一篇“遗言”,大意是:临到国家需要子民效力的时候,不幸我已被帝国主义者拘留起来了,不过我决不怕死辱及国家。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唯有以铁血来对付它……写毕,郭沫若让学生一定设法转交给最高当局。

第二天一早,金祖同将“遗言”交到钱瘦铁手里,钱瘦铁大喜——这正是他所希望的契机。他告诉金祖同,事不宜迟,郭沫若回国之事要抓紧进行,一切手续由钱本人代理,金祖同负责来回接洽。随后,钱瘦铁通过秘密途径,将郭沫若的“遗书”送到顾高地手里,再由顾高地转交王芃生。

1937年7月17日,金祖同告诉郭沫若,在10日之内一定安排他回国,但有一个条件:回国之事不能告诉任何人,作为掩护,郭夫人与孩子不能同行。郭沫若听到此消息,心如刀绞,他与郭安娜(佐藤富子)于1916年结婚,已经生育了四子一女,至今已整整20年,怎能忍心将他们留在虎狼之窝而独活?临行前,郭沫若为安娜及四子一女分别写了留言,给大孩子们写的是“勤勉”二字,特地贴在墙上,希望他们以此为座右铭;给最小的儿子写的,是盼望他无病息灾地健康成长。

一行人要乘坐的是从温哥华经日本横滨、神户再往上海的加拿大邮船。7月25日清晨,郭沫若起了个大早,他着和服木屐,躲过了日本宪兵的监视,匆匆赶到了钱瘦铁家里。郭沫若穿上早已备好的衬衣、西服与皮鞋,提上了一个当时有钱人旅行用的皮圆筒旅行包,戴上巴拿马凉帽。钱瘦铁还特意替他印了“东京帝国大学杨伯勉教授”的名片,一起来到横滨火车站。他们购买车票跳上了“燕号”特快列车,一路上有惊无险到达神户,登上了“日本皇后号”的头等舱。

1937年7月27日,郭沫若终于抵达上海,黎琬先生代表何廉迎接了他。次日,中国各大报纸都刊出了一纸公告,这份由林森主席与蒋介石共同签署的文告,宣布撤销于“国民十六年(1927年)五月二十一日发布的通缉令”。郭的友人沈启予、叶灵凤、夏衍、阿英、周宪文、郑伯奇等纷纷来访。

以后有人撰文说郭沫若的归来,是由共产党秘密策划安排的,其实不然。夏衍在晚年回忆录《懒寻旧梦录》一书中写道:“我急于知道他这次回来的经过,汉年不作正面回答,只说:他是下了决心的,可是一上岸,就碰上了国民党方面的人,这可能是驻日使馆向南京发了电报,他是二十七日到上海的,第三天我才知道……”

8月2日,在中国文艺协会上海分会和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举行的欢迎宴会上,郭沫若在答谢后说道:此次别妇抛儿专程返国,系下绝大决心,盖国势危殆至此,舍全民族一致精诚团结、对敌抗战外,实无他道。沫若为赴国难而来,当为祖国而牺牲,谨以近作七律一首聊表寸衷。接着朗诵了一首作于日本、步鲁迅原韵的诗作: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8月7日,是卢沟桥抗战一个月纪念日,上海各界市民聚集在南市蓬莱大戏院观看新上演的三幕大型话剧《保卫卢沟桥》。戏快开幕时,一行人在夏衍、阿英、郑伯奇、李初梨等陪同下,走进了剧场中的通道,眼尖的观众认了出来:“啊,郭沫若……”“郭沫若也回国了……”

这是郭沫若归国后的第一次公开露面,也是他一生中难忘的一次集会。

郭沫若与友人们

反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猜你喜欢
归国郁达夫郭沫若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深化“统、荐、联、树”四字诀 打造服务归国留学人员返乡创业高淳模式
镇江:用“四项机制”打造留学归国人才精英队伍
江苏省归国留学人员实践创新基地
贵人
郭沫若致郁文的信
郭沫若佚诗一首
从《故都的秋》看郁达夫与北京的关系
《郁达夫手稿:〈她是一个弱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