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

2018-07-24 10:29朱佳媚秦志宏王月伦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4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朱佳媚 秦志宏 王月伦

摘要:人才培养是创新型国家发展中的关键环节,也是研究型大学的主要任务。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为指导,通过对我国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高校本科生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提升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工程教育;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4-0217-02

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对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16年6月2日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国际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也意味着我国专业认证具备国际实质等效性[1]。在工程教育国际化趋势下,我国高等院校在《华盛顿协议》标准的基础之上,按照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理念,即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培养特色与要求,这将促进高校专业依照国际先进理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速高等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从而建成国际一流大学。

一、我国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证的现状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及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社会对高层次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2007年6月清华大学与天津大学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率先通过国内首批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07年12月北京化工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认证。2008年12月大连理工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分别通过了认证。2010年1月吉林化工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和浙江大学的化学工程与工艺通过认证。之后武汉工程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郑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等的化工专业相继通过教育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7年又有十几所高校的化工专业已提交了认证申请。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专业认证推动专业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增强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培养目标应强化非技术专业业务能力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明确了培养目标中技术能力和非技术类能力同等重要[2]。人才培养目标要更突出未来工程师应具有的非技术类能力要求,如沟通、表达、终身学习、伦理责任、全球认知和意识等。这充分体现将专业教育看作是教学载体,更注重所形成的能力。同时课程设置也能充分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建议通识教育类课程占课程计划总量的一半。只有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学生才能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备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和迁移能力,从而能够较好地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

在工程专业认证的推动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开始逐步重视通识教育,但是与国际工程认证标准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的通识教育仍主要围绕知识教育,通识教育应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将教育回归到培养人的本质。

另外强调沟通交流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是学生今后进入社会个人发展的最基本能力。我国的教育更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课程设置没有相应的课程体现这两方面的内容,在课程内容上也缺乏相应的沟通和写作训练,导致部分学生在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上有一定的欠缺。我们可以开设一些类似的通识类写作和语言训练必修课,也可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或文献检索课程中增加一些写作指导的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

三、合理设置纵向逐级加深的课程体系,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总体方案,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与依托。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具有工程意识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保障[3]。我们目前大部分工程类课程的教育偏向于学生具备深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养模式,削弱了对学生解决复杂工程实际问题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打破原有课程体系,按专业培养目标要求重新整合课程体系,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应形成纵向逐级加深的课程体系,并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同时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按照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已通过化工专业认证的高校也构建了人才培养方案的新框架[4]。然而目前我国课程体系设置的主导思想仍是大一和大二为通识教育类课程,如数学和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等课程,大三和大四重在专业核心课程和方向课程,整体知识结构缺乏纵向逐级加深的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更是能够对学生能力培养起主要支撑和促进作用。我国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核心课程群主要由化工原理、化工传递过程、化工热力学、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学反应工程和反应器设计和化工设计等组成。因此我们应该打破传统课程设置的壁垒,课程体系更多体现“纵向逐级加深”,增加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认识,提高学生解决化工工程实际问题的能。

四、增加自由选修课程,体现综合能力的培养

国际一流大学开设有几百门选修课程、全校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领域也有几十门交叉学科的选修课程,数量远远超过我国很多高校。我国高校选修课的设置不足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个性发展的空间。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当增加选修课程的数量,扩展学生的专业面,同时可以适当精简或者合并一些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除了人文类课程外,也要打破学科壁垒,增加跨专业的基础知识学习,如生物、环境、能源和材料等,这样学生在掌握本领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也了解了其他领域的基础知识,从而更有助于较好地应用多学科综合知识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当代社会更多需要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也要多设置一些跨学科的全校选修课程。

基于工程认证对学生提出的评估标准中除了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外,也注重多学科综合的学习能力、职业素质与责任感。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更多地考虑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一些选修课则应与更广泛的工程背景相关,为培养学生具有工程师素质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

参考文献:

[1]万玉凤,柴葳.中国高等教育将真正走向世界[N].中国教育报,2016-06-03.

[2]Zhu Q,Jesiek B K. Confucianism,Marxism,and Pragmatism:The Intellectual Context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China.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M].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5:151-170.

[3]孫娜.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展望[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17(1):29-34.

[4]王静康.构建国际实质等效的化工专业认证体系提升化工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J].中国大学教育,2015,(1):7-8,30.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早期发展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