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得法生动表达

2018-07-24 10:27周素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5期
关键词:发现观察细节

周素梅

摘要:觀察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应充分调动“眼、口、鼻、耳、身”等感官聚焦学生兴趣点、兴奋点进行细致的观察,从而触发观察者最为重要的、内在的心灵发现。并学会通过作文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

关键词:观察;兴趣;细节;发现;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5-0206-02

观察是一种智慧,是学生感知客观事物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中低年级学生写话、习作的入门法宝。伊始,教师会让学生用眼、口、鼻等感官去初步感知事物,但这并不是观察的精髓,如课程标准所言:关键在于“留心观察”,只有将你的“心”“留”在观察对象上,在“心”里看,在“心”里感受,方能在学生的心灵激起浪花。

一、聚焦兴趣点,乐于观察

开始上观察习作课时,教师总会不自觉地强调观察的“五大将军”,结果学生把口、耳、鼻、舌、手这五大感官使用一遍,观察也就结束了,写出来的文章记流水账,平淡无味。此时,我意识到这是错误的。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观察能力,对同一个事物观察的兴趣点是不同的,他们留心的切入点也是不同的,因此会得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不同方法,不同启发。教师应指导他们抓住自己的兴趣点,聚焦观察,发现生活妙处。正如梁启超所言:观察的条件头一桩,要对于所观察的对象有十二分兴味,用全部精神注在上面。厦门是一座四季常绿的城市。在我们的校园,小叶榄仁十分有特色,秋冬常绿,而春雨过后,它却唰唰唰地快速落叶,从落叶到整树长出新叶仅需要短短的两周左右时间。这么奇妙的现象,学生在三年的时光里竟然没有发现。在单元习作《校园的一角》指导中,恰逢春季,我故作神秘地说:我们学校有一种特别神奇的植物,同学们课余时间去找找,看看谁是火眼金睛。这悬念的设置,点燃了学生的观察兴趣。仅仅半天的时间,学生纷纷向我报告,他们找到了校园中庭那一排正在掉叶的树,大家叽叽喳喳地讨论着,看着学生们兴奋的样子,我布置了第一项为期一周的观察任务:以“神奇”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去观察记录这树的神奇之处。一石激起千层浪,每个学生热情高涨,上学、放学、课余时间,都能看到有学生在树下、树旁交流、凝视。一周后的交流课上,每个学生都能侃侃而谈,尤其是学困生,特别的积极,乐于分享。有的说“:现在已是阳春三月,校园里的鲜花都在争奇斗艳,一朵比一朵美,不知小叶榄仁为何还不长叶,现在还是光秃秃的。地上的叶子堆积如山。”有的说:“在校园操场的走廊旁边,有两棵‘奇怪树,为什么说它是奇怪树呢?因为植物们在春天都在努力生长,而我们校园的‘奇怪树却恰恰不同,它在春天的时候,整棵树光秃秃的,别的植物在拼命的生长,而它却在拼命的落叶。”有的说:“光秃秃枝丫像英语中的Y。”有的说:“刚长出来的叶子像瓜子一样大,颜色很嫩”……学生们的发现很奇妙,思考的问题很有趣。

二、放大细节点,善于观察

学生把“心”留在了观察兴趣点上,为了让这种兴趣不是稍纵即逝,而是发展成一种反复观察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放大观察的细节点,去感受观察对象最细微的、最动人之处。鲁迅言: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准确”“透彻”往往是细节处的精彩描写,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引起读者共鸣的纽带。

1.静态细节,关注部分。静态事物的部分观察,是观察者最能感受到事物的美妙之处。例如观察小叶榄仁,在学生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后,为了让他们能有自己更为深刻、独特的观察感受,在第二周的观察任务上,要求学生抓住小叶榄仁叶、枝、干某一个部分,走进它,放大它,体会到属于自己的发现。学生通过专注于某一部分细致的观察后,发现了许多一开始没有留意到细节。有的关注了叶子的部分,颜色从嫩绿到浅绿到翠绿到绿的耀眼的变化;形状从刚冒出的小圆点逐渐变成小圆片,慢慢地长成了枇杷叶的形状,而且,长大后的叶子是一簇簇围拥在一起的,叶尖一溜儿朝上,就像绿色的羽毛球一般。有的关注了枝丫的部分,发现了小叶榄仁的树枝也与众不同,树的顶端是直直向上的,而余下的就像车轮一样,是一圈圈轮生的,孩子们觉得那是他们在互相握手,互相拥抱呢!关注细节,聚焦细节,生活美丽无处不在!

2.动态细节,关注变化。对于动态事物的观察就更需要细节处的放大或放慢,这能让观察者更好地领悟品味事物的变化进程。例如一次的拔河比赛,学生的活动过程是连续短暂的,几分钟内,比赛结束了。如果我们不把各个活动阶段放大或放慢,那么学生写出来的文章雷同率非常高,缺乏各自个性的观察。借助多媒体手段,把活动拍摄出来,放大某个进程中学生动作、表情,学生的观察就有的放矢。投入比赛的同学,使尽全身力气,全身向后倾倒,手上的青筋清晰可见。有的咬紧牙关,双眼紧闭,汗珠沿着鬓角滴落下来。有的特别有架势,双脚下蹲,一前一后,跟前后同学交错着……有的关注到人群中拉拉队员的激动神情,手舞足蹈,加油的声音响彻云霄,恨不得也上前帮忙拉一把……细节点的放大与放慢,学生捕捉到信息就丰富多彩,体会到校园生活的情趣,自然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此时下笔,自是真实生动。

三、内外相结合,生动表达

从入门写话开始,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外在的感觉器官去感知事物,以获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观察所谓的“外”;而“内”其实就是心灵的感受。正如管建刚所言:写作,说到底,是心灵的活。当我们引导孩子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后,最终的目标是打开学生内在的眼睛,触发学生自我内心的发现,想象表达出观察事物的灵动画面,表现出他的“灵魂”。内外相结合,则是运用外在感官获得的观察事物相关信息后,张开想象的翅膀,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大脑中加工,再现属于学生自己的,能在心灵留下痕迹的情感或画面。

1.挖掘“心感”,致力发现。因为每个学生观察的兴趣点不同,因而他们关注的细节点也大不同,能够在心灵留下的感悟亦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挖掘他们内心深处的独特感触,让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发现。这样,同样的观察题材,就能呈现不同的精彩!例如:观察小动物,好多学生观察的都是家里的小金鱼,学生在经过连续几天的观察后,有的这样描述“我家的小金鱼整天待在鱼缸里,睁着眼睛,一动也不动。只有我喂鱼食的时候,鱼尾会轻轻一甩,张开嘴巴吞下鱼食,又不动了。我想,这金鱼真懒,只吃不运动,它会不会太胖了,也需要减肥了呀!”有的这样写道“我家的小金鱼可快乐啦!有时候会在水草边上玩游戏,有时候围在一起抢吃的。”……“懒”、“胖”、“减肥”、“快乐”是不同学生观察后不同的发现,但正是这样的生动有趣的发现,让我们感受到童真童趣。

2.发挥想象,丰富表达。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升,观察质量得到发展,语言的表达也应得到同步的发展,其中丰富的想象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例如观察水仙花,学生发现水仙的花茎是笔直且中空的,就说,这像是害羞的小花苞用吸管在喝水呢,喝饱了,花瓣绽开了笑脸,露出了金黄色的小皇冠。又如观察橘子,掰开橘皮,学生有的写到:啊,剥开那件金色的外衣,只见七八个胖胖的娃娃团团围坐,像是在讨论什么重要的会议似的;有的写到:橘皮一打开,月牙形的小橘瓣散开成了一朵小花……瞧,学生的想象多神奇,语言表达多丰富有趣。

总之,观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通过外在的感官慢慢地感知世界万物,慢慢地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慢慢地走进自己乃至别人的内心深处,慢慢地学会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

参考文献:

[1]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2]张云鹰.开放式作文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3]施茂枝.儿童教学本位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发现观察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