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学环境出现的问题及知识转移过程的思考

2018-07-24 10:27周扬刘柯君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5期
关键词:知识转移多元文化

周扬 刘柯君

摘要:在当代社会中,不论是传统的教学形式还是网上的在线教育,教师往往需要处理与多元文化学生的关系。一般来说,每个国家的文化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本国的教育。通过研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文化群体间的师生沟通的细节、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思路、学生文化认知的基本情况三个方面,分析教学环境出现的问题及教授过程中知识转移的情况,为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跨文化教育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多元文化;文化群体;文化认知;知识转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5-0240-02

一、前言

多元文化背景的學生的存在是极为寻常的事情,不论传统教育形式和远程教育所面临的挑战,还是教授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以及探索出一条有效的教育实施路径,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跨文化教育的组成因素可以分为教师文化(国家和专业)和学生文化(国家和专业)。

本文提出在多元文化环境背景下,教育传播过程或运用环境教育语言的知识转移,以便教学过程可预测来自不同文化环境的人的反应。在教育过程中,如果学术沟通困难的情况出现,任课教师需要调整在沟通中的专业教学行为,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适应外来的文化,为解决多元文化教学背景下的跨文化适应问题提供实践参考。可以说,有建设性的教育行为将教育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文化冲击和语义扭曲降至最低。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文化群体间的师生沟通细节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主要决定不同文化群体的沟通细节。在亚洲的教育体制下,教学过程由教师发起、主导和主持;在欧美的教育体制下,教师更多地扮演一个指导教练、一个陪伴者。根据对Hofstede的教育模型参数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个论点:第一,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权利距离考量越大,教师的认可周期就越长,相应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频率就越低。第二,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指数越高,小组讨论的活动质量越高,学生将更多地参与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第三,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不同文化背景下信息传递的不确定性,教师在提出讨论问题的初始应尽可能清楚地界定问题的成因、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评价学生的条件和标准。第四,在长时间跨度的文化背景中,学生们寻求更高等的教育,更多是因为他们对父母和社会的承诺,而不是因为他们自身的需要或者是意愿。在Hofstede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证实中,可以得出学生文化认知概念的模型,其中包括认知、情感和文化三个组成部分。这种模式使学生能够建立他的个人教育通道,并使教师能够确保对教育内容、方法、测试方法、沟通策略等方面作出适当的调整。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体系建构的理论思路

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教育过程分为三个层次:“人与人”层面(面对面交流)、“个体与电子教育环境(EEM)”级别(远程或混合通信)、“自适应学习内容—恒定学习内容”级别。

在“人与人”层面上,如上所述,取决于学生基础文化认知概况、学习风格、适当的内容、方法、话语、监督和测评机制、动机和价值测定。特别是在虚拟多元文化教学环境中,针对学生的交互式教学的方法和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在设计电子教科书和教学环境的结构、内容和界面时考虑文化和实用因素,这意味着一套教学工具(具体的动机,介绍教育材料的细节,过程,监督和反馈)非常重要。在“个体与EEM”层面,考虑在远程或混合式学习过程中的教育跨文化问题。有必要突出教育“智能化”。教师要主动开发学生的文化理解力,在跨文化教学领域形成和培育教师能力,与多元文化学生一起探讨最佳实践方法的问题。在EMM中建立个人教育通道,在这一领域中适应和运用这最佳国际性实践结果。“自适应教育内容—恒定教育内容”。适应意味着对教育信息、教育方法以及对学生具体情况的监督和评测机制的适应,以及关于该特定文化的基本词典(不同语言术语的模糊性)的汇编。恒定内容表示在主题中或语义地图中的通用基本字典的汇编。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着重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发展学生的文化智力,将其作为教育交流对象去理解鲜为人知的语境并适应其的一种能力;同时,应该设计具有文化智慧的EEM。

值得重视的是,“跨学科连接”的概念比“主体间连系”的概念更通用。后者的概念被解释为在课程单元中学习的科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在恒定的教育内容的发展中,应当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可预测反应的环境。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的文化认知情况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的传播呈现了多重维度与可供利用的多重标准。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提倡文化共荣,而不是各自宣誓文化间的差异性和先进性。现就多元文化教育环境中,建立“西方”文化和“非西方”交流间的标准作如下陈述:第一,建立结构化信息的形式标准,在“西方”文化交流标准下,通过语音和视觉类型的信息感知的基调、抽象和寻找差异的倾向、演绎思维方法等,确定准确的知识分类和框架。在“非西方”文化交流标准下,通过建立音频和动觉信息感知的基调,运用归纳思维方法,构建交流标准。第二,在“西方”文化交流标准下,教授方法通常采用启发式和问题搜索技巧,互动、讨论和辩论;在“非西方”文化交流标准下,通常采用传授式的教学方法。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西方”文化交流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非西方”文化交流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五、结论

多元文化教育环境本质上是一种教育上的跨文化交流。教育跨文化是一个涵盖异质信息和教育环境的环境,它以教育交流和学习活动的方式进行交互,并处于“差异”状态。原始的跨文化(对个人来说“当地”的文化)是一种符号学教育,以词汇和基本知识词典的形式进行表达,并反映了教育交流过程中的务实的细节。教育过程中跨文化研究的方法已经成为学生微观和宏观环境研究中的一种“环境”方法。对个人环境的任何研究都与从个人到环境和从环境到个人的改变方向相关联,以便优化多元文化教学环境中的沟通过程。通过深入剖析文化影响和教育实践的目标、价值和传播形式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许多教师除了看重认知、沟通和心理教学因素的细节之外,更加着重注意在多元文化环境的背景下构建性知识的转移问题,并将其视为主要问题。然而,多元文化环境不仅单单意味着不同国家、文化、民族、地区、知识体系等因素差异,而且意味以上因素的融合而产生的宏观环境。同时,本研究还讨论了如何建立和与学生沟通(发展不同类型教授的方式或方法)文化认知模型的选择标准,以优化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教学过程,建立新兴多元文化教育环境与提供建设性知识转移的标准如下:交流标准(“教师-学生”系统中传统交流形式的改变)、方法学标准(创造伴随教育信息的文化性和适应性工作方法)、内容标准(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的差异化和可能存在的不均性)和信息标准(信息感知和信息处理的文化细节下的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述要点或多或少会影响一些学校机构,从而转变现有的信息和教育环境。文化信息环境演变会引发跨文化教育的出现,这反过来导致特定系统发生相应变化,以某种方式或其他方式在管理信息和教育环境的要素的转变中得到反映。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以跨文化教育为主导,有目的地对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进行培养,不断探索出符合自身办学特点的跨文化教育培养体系,增强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和交流能力,进一步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Geert Hofstede.Cultural dimensions in management and planning[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1984,Vol.1(2):81-99.

[2]周扬,付娆,许文娟.海南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研究[J].山西档案,2016,(05):186-188.

[3]周扬,乔淑英,严诗涵.奥地利跨文化教育及其启示[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09):5-7.

猜你喜欢
知识转移多元文化
新常态下煤炭企业知识转移过程研究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高管流动、关系人口学与跨企业战略学习
跨层次视角下项目社会资本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信任与知识转移的演化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