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程问题”应用题教学片断的评析与“问题串”教学设计

2018-07-24 05:56蔡品瑜
读写算 2018年36期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设计

蔡品瑜

摘 要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中的例2教学片断回顾与评析;工程问题的“问题串”教学过程设计。

关键词 应用题;教学片断;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6-0206-01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中的例2:整理一批图书,由一个人做要40小时完成,现计划由一部分人先做4小时,然后增加2人与他们一起做8小时,完成整项工作。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具体应先安排多少人工作?

这个例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而且跟前面例1的配套问题相对独立,两个问题没有联系。而学生对工程问题应用题的认知基础停留在小学。如何让学会这道题,并掌握工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呢?通过听课议课、教后反思,现就例2的教学方法展开探讨。

一、教学片回顾与评析

片断1:教师给出一组问题,回顾工程问题的基础问题

一条地下管线由甲工程队单独铺设需要12小时,由乙工程队单独铺设需要24小时。则

(1)甲每天的工作效率是 ;

(2)乙每天的工作效率是 ;

(3)甲工作2小时,乙工作3小时,两人完成工作量的和是 ;

(4)两人合作1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 ;

(5)两人合作 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 。

变式1:一条地下管线由甲工程队单独铺设需要12小时,由乙工程队单独铺设需要24小时。如果由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施工,要多少天可以铺好这条管线?

变式2:整理一批图书,由一个人做要40小时完成.现计划由一部分人先做4小时,然后增加2人与他们一起做8小时,完成这项工作。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具体应先安排多少人工作?

追问:(1)1人1小时的工作效率是 ,(2)2人1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 ,(3)1人2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 ,(4) 人1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 ,(5)1人 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 ,(6)设先安排了 人工作4小时,请分析你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解:设先安排了 人工作4小时。根据题意,得 。

去分母,得 。

去括号,得 移项,得 。

合并,得 系数化为1,得 。

答:应先安排2名工人工作4小时。

小结:工程问题中的基本量及其关系:

(1)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工作总量通常看作单位“1”。

(3)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数×时间或工作量=工效×時间。

(4)利用部分工作量之和等于总工作量是工程问题中常用的等量关系。

(评析)从课堂讲授情况看,该教师从复习小学的基础知识开始,逐步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内容设计上有一定的梯度,循序渐进,课讲的比较清楚。不足在于: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过程没有完全发生,学生的学习需求、动机没有得到真正的启发;教师讲清楚了,学生是否听懂了?学生是否真正从模仿做题,走向有独立思考的学习?

二、工程问题应用题“问题串”的教学设计

(一)回顾复习工程问题

问题1:一项工作由甲单独做需要10小时,由乙单独做需要15小时。则

(1)甲的工作效率是 ,乙的工作效率是 ;

(2)两人合作1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 ,两人合作 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 。

(3)两人合作 小时可以完成这项工作。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二)深入探究工程问题

问题2:将问题1进行变式:一项工作由甲单独做需要10小时,由乙单独做需要15小时。

(1)甲先单独做需要5小时后,由乙单独完成剩下的部分,问乙需要几小时?

(2)甲先单独做需要5小时后,由甲乙合作完成剩下的部分,问需要几小时?

(3)甲乙合作5小时后,由乙单独完成剩下的部分,问乙需要几小时?

师生活动:独立思考,互相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

(三)回到课本例2的学习

问题3:这是一道关于工程问题的实际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提出了什么问题?(为了帮助学生分析,设置如下问题)

(1)一个人1小时完成的工作量(人均效率)是 ;

(2) 人先做4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 ;

(3)再增加2人和前一部分人一起做8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 ;

(4)这项工作分两段完成,两段完成的工作量之和为 ;

(5)列方程得 。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点拨。

(评析)整合多位教师教学方法后形成的工程问题的“问题串”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在递进中由一条主线将所有的问题、知识串联在一起,其中甲、乙完成的一项工作是主线,逐步变化的合作方式就是区别,通过条件的不断变化的题组训练,搭建一个个台阶,层层深入,展示知识的发展过程,使学生掌握题目变化所引起的数量关系的变化规律,从而掌握工程问题的求解方法,达到“学会一题,旁通一类”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应用题教学设计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数列应用题、创新题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如何解不等式型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