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拓展故事之英 涵语文素养之气

2018-07-25 17:39刘雨霞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黄州朱自清苏轼

刘雨霞

冰心先生曾说:“讲故事是孩子最喜闻乐见的,也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教育形式。”什么是“故事”?从字面上讲,“故”就是“从前”,“事”就是“事情”,合起来就是“从前的事情”。随着词义的丰富和演变,从纵向时间范围而言,故事可以分为:过去发生的故事,比如成语故事;现在发生的故事,比如新闻故事;未来发生的故事,比如科幻故事。从横向拓展范围而言,故事几乎可以包含所有的拓展领域。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拓展都可以纳入故事的范畴,各科教学所涉及的拓展故事都可以成为有价值的教学素材。如,阿基米德坐进澡盆,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托起时,他突然悟到可以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解决问题,从而发现了浮力定律。

从朴素的观点来看,拓展故事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相融的。很多拓展故事讲述的就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带有鲜明的特色。朱熹说:“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拓展故事是一种古老而常新的文化,有如文学百花园中的绛珠仙草,令人神清气爽。如何撷取拓展故事的精华,习得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从而真正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本文将从四个维度进行论述。

一、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借助拓展故事,习得语言

拓展故事通俗易懂,学生会很感兴趣,不仅要阅读与讲述,还要进一步复述、欣赏,拓展故事将在语文教学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荣获“总统自由勋章”。讲述《再塑生命的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海伦·凯勒得病的经过和如何学会写字、说话的,我补充了相关故事:

海伦·凯勒1岁半时因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时,眼睛看不见了,耳朵听不到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

家人为她请来了安妮·莎莉文小姐,教她写字与手语,还替海伦·凯勒找了一位专家,教导她利用双手去感受别人说话时嘴型的变化,以及鼻腔吸气、吐气的不同等方式,来学习发音。学习发声时,她要用触觉来领会发音时喉咙的颤动和嘴的运动,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为此,海伦不得不反复练习,有时为了发准一个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失败和疲劳使她心力憔悴,一个坚强的人竟为此流下过绝望的泪水。可是她始终没有退缩,夜以继日地刻苦努力,终于可以流利地说出“爸爸”“妈妈”“妹妹”了,全家人惊喜地拥抱了她,连她喜爱的那只小狗也似乎听懂了她的呼唤,跑到跟前直舔她的手。波金斯盲人学校的亚纳格诺先生这样评价:“谁也难以想象我是多么地惊奇和喜悦。对于她的能力我素来深信不疑,可也难以相信。”这时,海伦才9岁。

再如,居里夫人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一生都过着简朴清贫的生活。在教学《我的信念》一课时,为了更好地体现居里夫人作为一位科学家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我补充了下面的拓展故事:

居里夫人名扬四海,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17个,却全不在意。有一天,一位朋友来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居里夫人,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又如,童话故事《丑小鸭》因其故事曲折、情节感人,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安徒生认为,“最奇异的童话是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的”。丑小鸭的成长史就是安徒生生活的缩影。我在讲述《丑小鸭》的时候,为了启发学生坚持自己心中的那份梦想,我补充了下面的拓展故事:

从前有一个穷孩子,生于丹麦奥登赛城的一个鞋匠家庭,11岁时父亲去世,靠母亲为人洗衣度日。贫困未能扼杀他的梦想,卑贱更坚定了他奋发图强的决心。有一天他有机会去晋见王子,他满怀希望地在王子面前唱诗歌,朗诵剧本。表演完毕之后,王子问他想要什么样的赏赐,这个穷孩子大胆地提出想写剧本,而且要在皇家剧院演戏。看着这个小丑般大鼻子的笨拙男孩,王子對他说:“能够背诵剧本,并不表示能够写剧本,那是两码事,我劝你还是去学一门有用的手艺吧。”

回家以后,他打破了自己的储钱罐,向家人道别去追寻自己的理想,他相信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安徒生”这个名字一定会流传千古,这一年他14岁。他到了哥本哈根,挨家挨户地按门铃,几乎按遍了所有达官贵人的门铃,却没有人赏识他。他衣衫褴褛地落魄街头,却仍不减心中的热情。终于在1835年,他发表的童话故事吸引了儿童的目光,开启了属于安徒生的新一页,这只“丑小鸭”终于变成了“白天鹅”。

拓展故事是具有很大优势的语言学习材料,在复述和欣赏时,学生要理清故事的顺序,明晰故事的环节,进而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文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对于语言的敏感性,构建属于自己的言语系统。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借助拓展故事,发展思维

拓展故事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从语文教学角度看,拓展故事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如在讲诗词《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一课时,我讲述了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为学生补充了下面的拓展故事:

1076年6月,北宋变法派弹劾苏轼“愚弄朝廷,指斥乘舆,无尊君之义,亏大忠之杰”。宋神宗下令御史台审理,苏轼入狱,乌台是御史台的代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入狱103天,精神和身体受到残酷折磨,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在一所名叫定惠院的寺庙中住下。苏轼惊魂未定,顿感人生坎坷。《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真实地反映了苏轼矛盾、痛苦的心理状态。

拓展故事充满逻辑性和思辨性,如果把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放在一起解读,就能发现拓展故事的关联性。学习《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我让学生收集初中阶段所有苏轼在黄州创作的文章,引领学生用菜单式表格梳理整合,发现规律,引导学生对文本彼此之间存在的异同进行深入思考。

我启发学生横向分析苏轼初到黄州作品《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和《记承天寺夜游》的相同之处。这时,我补充苏轼初到黄州的拓展故事:

來到黄州之后,“乌台诗案”余悸犹在,苏轼贫病交加,名贬实禁,尝尽人间百味,领悟世态炎凉,倍感凄清孤冷。《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和《记承天寺夜游》都写于黄州早期,所以心境基本相似。

我又让学生纵向比较《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和苏轼黄州后期作品《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心境的不同之处。让学生自由质疑,从质疑问难开始,就文本的关键处质疑。这时,我补充了“东坡居士”名字由来的拓展故事:

在黄州期间,苏轼亲自垦荒耕种,缓解经济上的拮据。因为他开垦的荒地在郡城的东面,所以取名“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自此黄州的生活,开始有些舒适而快乐的味道。苏轼终于走出了乌台诗案的阴影,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开始豁达乐观地面对生活和挫折,写下大量传世佳作。在苏轼未到黄州之前,这世上只有苏子瞻;苏轼到了黄州之后,才有了东坡居士。

我们要用拓展故事培养学生,把知识点、知识逻辑和知识发展背后的故事讲清晰,把知识的历史演变讲清楚。学生的思维从迷茫走向清晰,厘清每个拓展故事的意义后,学生的思维活动螺旋上升,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反复如此,学生思维的广度、宽度和深度就会得到增强。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借助拓展故事,审美体验

拓展故事可以还原出作者故意省略的、不合理的东西,找出矛盾,品析言外之意,从而挖掘作品的深层情感。拓展故事以真、善、美的形式唤起读者美感经验的共鸣,获得审美的愉悦。

例如,在讲授散文名篇《背影》一课时,我补充了下面的拓展故事:

朱自清的父亲叫朱鸿钧,是个读书人,曾在徐州做到“烟酒公卖局长”。朱自清是家中长子,朱父对他寄予厚望,学习督教极严。1917年朱父失业后,债台高筑。1921年,朱自清任扬州省立八中教务主任。朱父凭借与校长的私交,直接拿走了朱自清当月的全部薪水。朱自清愤然离家,几年不回,双方进入了“冷战”。

作为长子,朱自清没有尽到儿子的责任。面对失业的父亲、上学的弟弟、一家人的奉养,只是象征性地给点钱,还因为父亲纳妾问题而发生冲突。身为父亲,朱自清也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朱自清对自己的孩子并不关心,是朱自清的父亲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将三个孩子抚养成才的。

这种父子失和的状态,使他痛苦、焦虑和自责。1925年10月的一天朱自清接到一封家信。他的父亲在信里写到:“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了你的儿子。”读到这里,朱自清怎能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想到这些,朱自清眼里怎能没有晶莹的泪光;看到头戴黑布小帽,身穿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父亲转身的背影,怎能不感动得潸然落泪。朱自清回忆着8年前与父亲离别的情景,含着泪水,写出了父子情深的《背影》。

学生根据自身体验,调动全身每一个情感细胞,领悟拓展故事所包含的情感,沉浸在朱自清创作这篇文章的心境当中,意识到朱自清的父亲为家庭背负着沉重的责任。朱自清少年懵懂,不谙世事,多年之后,在写下这些文字的瞬间,他成长了。学生在聆听这个拓展故事的同时思想也成长了,形成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每一个拓展故事的字里行间散发出来的总是人性的光辉、人生的哲理。学生喜爱拓展故事,陶醉其间,这与拓展故事力透纸背的精髓不无关系。聆听拓展故事,就是学生逐步明辨是非、认清善恶、形成正确审美观的过程。

四、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借助拓展故事,传承文化

语文素养是一个复杂、多因素、多层次的综合概念,其核心是在语文实践中习得语言、发展思维、审美体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可以借助优秀文化使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建立在拓展故事的基础之上,结合优美的文字表达而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

如,学习了孟子《鱼我所欲也》,学生了解“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就明白了“舍身而取义者也”的道理。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许多穷人被饿死。贵族奴隶主黔敖在大路旁摆上食物,施舍给穷人。一个饿汉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但那饿汉还是不肯吃最终饿死于路旁。

再如,学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生知晓其背后的拓展故事,就理解了作者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原因。

公元759年,为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带口,几经辗转,来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他在这里过了将近4年的隐居生活。草堂东边有清澈见底的浣花溪,南边有红莲放香的百花潭,西边可以远眺山顶终年积雪的西岭。更妙的是,草堂前有一株高大的楠树,据说有200多年了。杜甫在茅屋居住的第一年很平静也很闲适,但到了第二年夏天的一个夜晚,狂风暴雨骤然而来,将老楠树连根拔起。诗人悲歌:“我有新诗无处呤,草堂自此无颜色。”秋天的一个下午,大风怒号,把他苦心经营的茅屋吹破,杜甫写出了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代诗圣,满目尽是疮痍,于是笔底无限波澜,终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一代佳句。

拓展故事的传播,使学生找到了传统文化的根脉和灵魂,找到自己行动的榜样,感受到许多美好的人格品质。拓展故事潜移默化地滋润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得学生亲近历史,理解并热爱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真正起到了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尝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拓展故事是源头活水,构建了学生言语系统,滋养了语文教学这片土壤;拓展故事是冰山一角,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触角,加快了语文教学的进程;拓展故事是精神之烛,点亮了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渗透到了语文教学每个角落。

编辑/李莉E-mail:1183916794@qq.com

猜你喜欢
黄州朱自清苏轼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多情最是黄州月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从善如流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