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取穴规律的研究

2018-07-26 06:33姜姝姝袁立宇
医药前沿 2018年23期
关键词:肥胖症腧穴单纯性

姜姝姝 袁立宇

(1 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 江苏 南京 210001)

(2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推拿科 江苏 南京 210001)

肥胖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出现了这方面的疾病之后,就会导致患者体内的脂肪细胞的体积和细胞数的持续增加,进而导致患者身体内的体脂与患者体重的百分比出现异常增高方面的问题,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单纯性肥胖患者全身脂肪分布比较均匀,并且不会导致患者出现内分泌紊乱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这种疾病属于家族病,因此还是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1-2]。因此为了帮助单纯性肥胖患者进行疾病的治疗,通过针灸治疗的方式对于患者疾病问题的改善拥有一定的帮助,拥有着简、便、效、廉的优势。因此本文对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相关文献的取穴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入下。

1.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为了帮助单纯性肥胖症患者促进自身的身体健康,相关人员在对这种疾病的进行研究时,可以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内检索与单纯性肥胖症有关的资料文献,同时为了确保自身所进行的检索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相关人员可以以单纯性肥胖、穴位注射等词语为关键词开展检索工作,有利于帮助相关的研究人员进行疾病治疗工作的研究。

1.2 纳入标准

相关人员在对相应的检索文献进行检索时,可以将相关文献中的试验和病例报告作为主要的检索类型进行疾病研究的工作。文献内容需以十四正经腧穴及经外奇穴作为患者疾病治疗过程中主要的治疗穴位,并且还要以针刺、灸法、电针、激光针等不同形式的针灸疗法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1.3 排除标准

相关人员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时,为了确保自身所进行的研究拥有更高的质量,就需要对其中的一些文献进行排除。比如如果需要论著型文献,就需要将综述性文献进行删除,同时那些重复性进行发表的文献缺乏足够的研究质量,也需要做好排除工作。并且还要删除使用观察耳穴,头线穴,阿是穴等非十四正经腧穴及经外奇穴作用为主要研究目的的文献,以避免给研究工作的开展造成质量方面的问题。

2.结果

相关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根据相应的检索方式进行了文献的检索方面的工作,并且发现其中的1534篇文献符合研究规定,进而经过筛选后发现有238篇高质量的文献可以予以采纳。各经腧穴选用统计238篇文献中累计选用穴位98个,其中使用最多的10个穴位统计分析,其中三阴交215次、足三里218次、天枢201次、中脘200次、丰隆220次、关元216次、阴陵泉208次、曲池186次、气海189次,还有内庭196次,详见表1。

表1

3.讨论

根据中医研究显示,单纯性肥胖症患者之所以会受到这种疾病问题的影响,主要是因为肥胖与饮食不节、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失调等因素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气虚为主,标实以痰湿热滞瘀为主,不利于患者身体健康问题的改善[3]。因此要想帮助患者改善自身的疾病,在对患者进行肥胖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可以将针灸这种治疗措施运用于单纯性肥胖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通过针灸诱导下,有利于帮助患者增强患者丘脑神经元肥胖抑制素的表达,同时对于帮助患者饥饿中枢兴奋性的降低也有着极大的帮助,有利于促进饱食中枢的电活动频率的加强,并激发肥胖者偏低的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帮助患者对自身的摄食行为进行严格的控制,有利于帮助减少脂肪储存,从而帮助患者达到减肥目的,拥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医护人员在使用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针灸的主要穴位主要集中在了三阴交、足三里、天枢、中脘、丰隆等穴位,医护人员对这些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有利于帮助患者达到健脾祛湿、调补肝肾、化脂祛浊等效果,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根据我院所进行的研究显示,各经腧穴选用统计238篇文献中累计选用穴位98个,其中使用最多的10个穴位主要包括了三阴交、足三里、天枢、中脘、丰隆、关元、阴陵泉、曲池、气海,还有内庭,对于患者疾病问题的改善有着极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使用针灸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单纯性肥胖疾病的治疗,将胃经、任脉、脾经腧穴结合辨证及随症选穴的方式进行治疗对于患者疾病问题的改善拥有极大的帮助,有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

猜你喜欢
肥胖症腧穴单纯性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针灸推拿用于肥胖症治疗的作用探究
保持直销的单纯性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现代针灸教材关于肩周炎的“同功穴”分析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合并月经不调30例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28例
我国科学家发现导致肥胖症新基因
罗非鱼肥胖症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