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对渭北革命根据地教育活动的贡献

2018-07-27 08:46魏琼
关键词:习仲勋学校教育

魏琼

摘 要:习仲勋出生于渭南富平,是渭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者。他以不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渭北革命根据地展开了学校教育、部队教育以及农民教育等教育活动,其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等特点,为根据地培养了大批人才,动员了群众并扩大群众基础,对渭北根据地的教育产生了难以磨灭的贡献,同时也为后来的照金苏区、陕甘边区教育活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习仲勋;渭北革命根据地;学校教育;部队教育;农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D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5-0038-03

渭北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陕西省委组织领导下开创的根据地,也是西北地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革命的发动和发展壮大,关键在于革命人才的培养以及群众的支持,纵观根据地的革命发展史,教育活动一直贯穿始终。习仲勋作为渭北革命根据地的领导者,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进行的教育活动不仅仅是为渭北地区传播了进步的思想,而且也鼓励了当地的群众以饱满热情投入建设中去,为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根据地建立前习仲勋的教育活动

习仲勋出生一个幸福的劳动家庭,从小便接受了学校教育。当时的社会正处于重大变革的时期。当时的20世纪20年代中期是革命激荡的时期,习仲勋走进了立诚中学学习,接受了一些指导性的理论学习,就在这里成了他新的开始。

(一)学校教育

渭北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前,习仲勋进行的学校教育主要体现在与老师同学们平时参加的理论学习和革命的实践活动。立诚中学是渭北区域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就读于立诚中学的习仲勋,受到了校长严木三的熏陶教育,他引导习仲勋等同学阅读进步书刊,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紧接着以三原中学等学校民主进步的学生为核心创建了渭北青年社,并且设有立诚、富平青年社。1926年3月,习仲勋成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习仲勋作为当中的积极分子和主要组织者,在学校发展积极分子,同时与其他小组成员在课余时间向当地的农民传播革命思想,逐步形成了对革命的初步认识。1928年,习仲勋因“三师毒案”这件事而被逮捕。在看守所期间,习仲勋学习了理论知识。习仲勋还对马鸿宾部逃兵进行宣传,提高逃兵对革命认识的水平和争取这些逃兵的思想政治觉悟。这些斗争方式尽管受到社会时代的局限,取得的成效也很微小,但是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期,习仲勋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和智慧是难能可贵的。

(二)农民教育

习仲勋是农民的儿子,成长经历使他对农民的生活有着不同常人的认识,为开展农民教育打下了情感基础。“一九二六年五月,中共立诚学校小组成立,在学校发展党员,并利用课余时间,有组织地到董家庄、景家窑等地向农民灌输革命思想,发动农民进行抗粮、抗捐、反霸斗争。习仲勋便是其中的积极分子,他常受党团组织指派拿上用黑麻纸写的传单、插上鸡毛送到农民手中……”[1]20世纪20年代末渭北地区发生了大面积的饥荒,中共陕西省委把领导灾民与地主斗争作为首要工作,抗粮抗捐打击地主土豪。习仲勋参与了这一次革命活动,他还鼓动自己的姨夫参与进去,收缴民团枪支,但是活动失败,习仲勋从这次失败中认识到了要调动农民参与革命,首先要对农民进行思想文化上的教育,统一农民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

(三)部队教育

早年习仲勋参与了兵运工作。“西北地区旧军阀及国民党新军阀的残暴统治,中共陕西省委认识到革命力量建立发展初期的薄弱状况,决定了党组织创建革命武装、开展革命活动的方针不得不重视兵运工作。即在国民党军队、地方民团等武装中,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下级军官和士兵灌输革命思想,提高政治觉悟,培植革命武装骨干,进而以兵暴策反的方式扩大革命的影响力,达到聚集、发展革命武装力量的目的。”[2]在兵运期间,只有16岁的习仲勋接到了中共陕西临时省委的指派,前往长武县的西北民兵第一师第二支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两年后兼任营党委书记,担负着领导兵运工作。“从关心士兵的生活入手,利用同乡同里关系,联络感情,也可以采取乡间结拜兄弟的方式,建立更亲密的私人关系,以发动士兵进行日常斗争,进而进行反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宣传,逐步提高士兵觉悟。”[3]在与士兵创立良好联系的基础上,习仲勋积极引导士兵走上革命的道路,启发广大士兵的政治和革命意识。在习仲勋的领导下,经常开展工作组织活动,在部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吸收进步士兵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兵运工作中,习仲勋不仅自身得到了成长展示了自己机智果敢的才能,而且在全营发展了20多名党员。习仲勋领导“两当兵变”虽然失败,但是习仲勋通过在此期间与士兵建立密切的关系,開展宣传革命培养人才骨干,扩大我党的革命力量。这些实践很快开启了他教育工作的新大门,成了他开展思想教育的基本经验和来源之一。

二、根据地建立时期习仲勋的教育活动

青年时期的习仲勋学习了理论知识,经历了考验和磨砺,同时也全面提升了他的能力和思想。他也总结了自己开展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他认识到仅仅发动群众还不够,还要将理论和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将军事运动同农民活动联系起来。习仲勋通过这些活动用较短的时间由一名青年积极分子成长为党的革命骨干领导。在这个活动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也深刻影响了习仲勋的教育思想以及后来的教育实践活动。

(一)学校教育

第一,学校教育首先体现在创办学校方面。在渭北地区的发展中习仲勋很重视学校教育。渭北地区的学校教育极为落后,除了经济落后和思想观念的落后,还有很多现实问题影响学校教育的发展。由于关中地区大多是由村庄组成,这些村庄小不利于集中办学。同时劳动力的过度使用,很多适龄的需要时间学习的青少年没有时间集中学习。加之大多数农民思想未开化,存在着上学无用论的观念。这些落后的行为和观念很显然是不利于根据地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所以,习仲勋同根据地的其他领导人一同创办小学,帮助渭北地区的儿童进入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后来,“在关中分区,习仲勋等克服种种困难,使完小和初小达到140所(后合并为117所),学生有3343名之多。”[3]第二,学校教育还体现在青年革命教育方面。由于渭北革命根据地开展“交农”运动轰轰烈烈,引起了反对派的围剿,习仲勋来到了富平西区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引导昔日的好友岳强明,只有投身革命事业才会有前途和出路。岳强明在习仲勋的指引下,思想和行动进步的很快,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最终成了人民解放军的高级指挥员。

(二)部队教育

作为渭北游击队主要负责人的习仲勋,主要的任务就是建立游击队群众武装以及对游击队进行各方面知识的教育。习仲勋通过前期开展兵运的两年的经验总结,以启发士兵的革命觉悟为重点。争取士兵,发动士兵是一项困难的事务,习仲勋深有感触。他“一村一村做调查研究,一家一户做群众工作,相继组织起农会、贫农团、赤卫队和游击队,同时发动群众进行分粮斗争。由于这一带1929年大旱之后災情严重,群众生活还没有恢复过来,所以分粮斗争很快就发展到旬邑、耀县一带,游击运动随着扩大起来。”[4]习仲勋根据以往积累的经验,在游击队的队伍中,不断提高士兵的思想政治教育,统一和增强游击队员的思想文化和理论水平,吸收游击队员加入党组织,扩充党的政治工作力量。“习仲勋一再鼓励游击队员,只有坚定革命信念,坚持苏区武装斗争,才是穷苦群众的根本出路,从而巩固和加强了队伍。”[5]

(三)农民教育

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所以动员人民群众,尤其是动员农民群体,农民教育就很重要。习仲勋学习理论和参与实践这个过程中,积极地将马列主义同农民教育活动结合,他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形成了正确的农民教育观。在习仲勋的领导下农民打土豪分粮食,组织农会,也向广大的农民群众宣传一些简单的革命思想。对于农民的教育习仲勋采用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在长期工作中凝练出的政治法宝,习仲勋认识到只有农民树立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提高农民参与革命和根据地的建设。因此习仲勋在渭北根据地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统一农民的思想,鼓动农民参与革命,克服农民在思想上对党险隘的认识,对各项政策能有正确的认识。中央渭北特委成立后,领导根据地更广泛的开展了分粮分地的土地革命以及抗日救亡运动。农民联合会一时间扩大到了600余人,农民武装也扩充到了1500多人,参加革命的人数和情绪空前高涨。农民在这些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土地分配斗争,斗争坚决,有着理想信念,展示出了很高的革命斗争热情。

三、习仲勋对渭北革命根据地教育活动的贡献

(一)培养了人才

人类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的进步都是通过教育传播知识,开发人的智慧,这是教育的目的。众所周知,教育最显著的成果就是人才的培养。习仲勋开展的教育活动,不论从学校教育培育了大批的青年,还是在部队中引导游击队员,都加入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使这些人坚定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习仲勋引导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为革命根据地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日后成了中国共产党中不可缺少的骨干力量。同时习仲勋大力在群众团体中宣传党的思想理论,提升群众参与革命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团结和发动人民群众,促进群体转换,培养了人才和领导干部。他们的政治理论素质、专业文化水平明显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根据地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这些人才为渭北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特别是高素质的军政人才,为后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二)动员了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革命事业还是社会主义事业都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但是在中国,人们经历了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大多数人的政治意识被磨灭,“不谈政治”也就成了人们普遍认可和遵循的价值取向。开展教育活动,能否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同样也要看工作中是否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特定的情境下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的这些具体的措施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果。习仲勋在渭北革命根据地开展教育活动就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不同的有特点的教育活动。在当地开展动员群众活动就显得极为困难,习仲勋依据实际调查的情况,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各个群体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农民采取宣传和从保护利益为出发点调动积极性,对青年学生和部队的士兵进行理论和理想信念的引导教育,告诉他们只有革命才有未来出路,并以这种方式对其进行吸引动员。不论采取哪种方式,但最终的目的还是动员群众,这无疑是为渭北革命根据地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这表明了在革命的过程中,动员群众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为以后根据地的教育活动提供了经验

“渭北游击区的斗争虽然失败了,但习仲勋在渭北游击区从事的军事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斗争、群众斗争、土地革命斗争等多方面工作的时间活动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丰富了习仲勋的革命经历,为习仲勋后来在陕甘边区开辟革命根据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习仲勋在渭北革命根据地进行的教育活动是有成效的,不仅培育了革命人才,而且扩大了群众基础。培育的革命人才在日后的革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了党的骨干领导力量。这些举措帮助了党在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扩大的群众力量也为日后开辟照金苏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渭北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使习仲勋有了质的飞跃,他吸取经验教训,掌握实践调查的方法,懂得了教育的重要性,他在不断地革命实践中发觉革命的规律与实际的客观性,又从革命中不断地完善经验规律,为自己的革命事业积累经验。他对共产主义有着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在革命的关键问题上抓住主要矛盾,在实践中坚持原则,坚持理论实践相联系,对渭北革命根据地教育活动发挥巨大的作用,对根据地整体的建设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5〕习仲勋传编委会.习仲勋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7.70.106.

〔2〕丁德科、马忠智.渭华照金精神:值得珍视的红色精神[J].陕西省社科界第七届(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3〕习仲勋在陕甘宁编委会编.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326.52.

〔4〕王世泰.习仲勋在陕甘边根据地,习仲勋革命生涯[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7.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习仲勋学校教育
中国画《习仲勋与两当起义》
习仲勋受命主政中国“南大门”
习仲勋 政治生涯的“艰苦岁月”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习仲勋的民族宗教统战思想探析
习仲勋与两当起义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