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浩然之气与春秋贵族精神

2018-07-28 11:18李莹
神州·中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产生影响

摘要:浩然之气是孟子人性论,义利观等哲学思想之外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格修养思想。关于孟子浩然之气的解说,历来纷纭复杂,揭开气的神秘性,孟子的浩然正气,主要表现为对人格独立与自尊的追求,这种浩然正气的产生,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与春秋社会盛行的贵族精神一脉相承,并成为后世仁人志士的人生信仰,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气节,对现在仍然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浩然正气;产生;贵族精神;影响

“养浩然之气”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因孟子对这一思想的阐发并不是很明晰,故后世对此一直是众说纷纭。后世对于孟子浩然正气的研究,数不胜数,但往往把它从社会大背景中提取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进行研究。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不能离开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孟子生活的时代社会动乱,西周时期的礼仪规则被人们随意践踏,养士风气盛行,游说之士总是仰承君王的鼻息,以此来取得个人的功名利禄,这对孟子来说,是相当不耻的,于是它提出了所谓的浩然正气,提出了对人格独立与尊严的追求。这种浩然正气的产生,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与春秋社会盛行的贵族精神一脉相承,并成为后世仁人志士的人生信仰,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气节。

一、浩然正气的产生与含义

孟子生活的时代,养士风气盛行,游说之士总是仰承君王的鼻息,或者诸侯的喜怒,以此来取得个人的功名利禄,从而谋生。这种做法孟子是非常不耻的。孟子强调卓然自立,不为外在的权势与地位所屈。孟子要做的,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里要从孟子的心性上去理解,《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所以“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在这里只是一个比喻,有道之人,心容天下,天下即是他的家,其心正,可为天下范,其行不逾矩,天下都是他的路。也就是说“行得正,坐得直。”所以在面对至高无上的君王,他敢无视君主,刚正直言,以一种不屈不挠的气度,坚决地捍卫人的尊严和独立。孟子一生可以说是不得志的,但依附于君王而获取荣华富贵,对孟子来说,“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所以孟子全书所说的,都是古今不移的大经大法,都是正面文章,他决不肯说侧面的阿谀奉承之词。

孟子强调坚守自己人格上的尊严和独立,提出了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记载了“浩然正气”的最早出处。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在孟子门下学习的公孙丑曾问孟子:先生之所长表现在哪些方面?孟子将自己的特点概括为两条:一是知言,即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辞;二是善养浩然之气,即培养自己内在的道德境界。那么“何谓浩然之气?”孟子回答:“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的回答确实如他所说“难言也。”抽象,很难说清,但仍然做了一些界定。这种气坚毅而不可限量,以正当的方式加以培养,不去损害,那就会充满天地之间,无所不在,少了它,便会缺乏力量。关于浩然之气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而充塞于天地之间这一类的描述,更使它带上了几分神秘感。其实,透过孟子描述的玄秘形式,所谓的浩然正气,不过是人的一种内在意志,内在品格。通过孟子的行为举止,我们不难发现,在孟子那里,浩然之气最主要便表现为人格的独立与尊严,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二、浩然正气与贵族精神的一脉相承

所谓的春秋贵族精神,是指在春秋中早期时贵族阶级所坚持的一种守规矩担责任重礼仪的美德与风度。春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也是一个矛盾的社会。一方面,它在激烈地变革,战争不断;另一方面,神权主导地位的动摇,人文主义思想的提升,使人们对人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当时的国际间,虽不断以兵戎相见,但大体一般趋势上,则均重和平,守信义。以诗言志是春秋社会贵族间流行的交往方式,即使在战争中,对道义礼信的遵守也远远重要于战争的成败得失。《左传》中这种精神的表现尤为突出:比如“不重伤,不禽二毛”的宋襄公;忠于君而遵守诺言的荀息;因为勇武没有得到真正的认证,故以死来证明的狼瞫;有恪守史官的操守,不畏皇权,只为事实的太史;有退避三舍,还有结草报恩等等,在他们心中,有着自己的信仰,有着自己的原则,这些精神,这种高贵,在这个时代,在这些人身上,彰显得淋漓尽致。

作为儒家的开创者,孔子给人的印象,首先是一个敦厚的长者,相比之下,孟子则始终以自尊而凛然不可犯的形象挺立于世。即使王公贵族,如果未能尽礼,孟子也会立即作出相应的反应,绝不屈就。一次,齐王本当去看孟子,但后来借口有病不能吹风,让人转告孟子,要孟子上朝去见他。孟子马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请来人回报齐王,说是自己也有病,不能上朝。确实,相对于投靠权贵以求荣的末流之士,在孟子那里,我们更多地看到了士的尊严。这种强烈的人格独立与尊严意识,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并与春秋社会盛行的贵族精神一脉相承,并成为后世仁人志士的人生信仰。

的确,贵族的定义,应该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一个享有高于其他阶级的世袭权力和财产的阶级,而孟子似乎不仅不属于这个阶层,还对这个阶层持一种反对和批判的态度,他的民本思想足以证明这一点,而且从春秋到战国,战争的白炽化,贵族阶级逐渐没落,贵族文化也被随之淹没。但是,制度的废黜,阶级的消失,并不代表精神、意识、信仰也会随之灰飞烟灭。一种精神,当它足够强大时,便可以脱离主体而形成一种客观存在,因此它是自由的,流动的。战国时期贵族阶级的没落,士阶层的崛起,这种贵族文化随之下移,寻找新的可以承载的主体,而孟子就是这个主体中的一员。因此可以说,孟子浩然正气的出现是对春秋时期所盛行的贵族精神的延续与发展。

三、浩然正气对后世的影响

对追求人格尊严与独立的浩然之气,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得到了许多志士仁人的继承与发扬。比如项羽,项羽虽出生于战国末期,但依旧受到了典型的贵族教育。《史记·项羽本纪》曰:“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梁曰:‘汝何学?曰:‘欲学万人敌。当秦始皇游会稽郡时,项羽亲眼目睹了秦始皇的威风,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这便是幼时的项羽,具有远大的抱负,虽对读书、学剑兴趣不大,却对能“万人敌”的兵法非常感兴趣,怀揣做帝王的梦想。这是项羽和刘邦最大的不同之处,项羽是为了理想而追求,刘邦却是为了利益而行动。对于项羽失败的原因,似乎也并没有那么简单,并不是几个词语就可以概括的,项羽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也是深受贵族思想影响的一生,这位出生于战国末期楚国贵族的武将,春秋时期的贵族风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一生。可是那战火纷争的年代,这种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贵族精神,早已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与其说项羽是天意的牺牲品,不如说是贵族精神的牺牲品。唐朝魏征继承了孟子敢为王者师的独立人格精神,他成功地实践了孟子的君臣思想,主张君臣职责分明,强调国君须以礼待臣。李白继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气。表现之一,是他有“舍我其谁”的强烈自信和豪气;表现之二,是他的大丈夫气。孟子的浩然正气,至刚至坚的个性,重心性的理论,无论是在精神气质上还是在艺术创造上都对产生后人有着深刻的影响。

贵族阶层,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逐渐没落甚至消失,但是这种从春秋贵族发展而来的道义礼信,这种浩然正气,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被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继承发扬了下来,融进自己的血液,刻进自己的骨髓里,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上经久不衰,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正如刘再复学者所说:贵族精神是贵族社会中人类共同创造的、并由历史积淀而成的一种精神传统和优秀文化遗产。它包含着历史筛选下来的的人类共通的美德、格调、风度、趣味、情操等等。也就是说,贵族精神在历史形成过程中,最后已成为一种超越贵族门第、贵族血统,甚至超越贵族阶级的一种人类共同认可的文化精神境界。(1)所以从这种角度来看,这应该也是中国文化一脉相承之处。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这种浩然之气对当今的道德实践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深入分析其内涵,取其精华,将优秀的传统思想发扬光大,并使之与当今社会之现实相结合,将会促进我们现代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注释:

(1)刘再复:《回归古典,回归我的六经刘再复讲演集》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史记·》[O],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作者简介:李莹(1993.11)女,郑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中国古典文献学先秦方向。

猜你喜欢
产生影响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沥青路面摊铺离析的产生与控制
浅析对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的认识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如何影响他人
APRIL siRNA对SW480裸鼠移植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