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畲族特色村寨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

2018-07-28 07:12出宛瑜李益长
科技视界 2018年12期
关键词:开发保护

出宛瑜 李益长

【摘 要】畲族特色村寨文化保护与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必须对当前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开发实践和理论建构进行反思,探寻发展的再生路径,整合村寨文化资源,培育文化新质,创新保护与开发路径,才能实现闽东畲族特色村寨文化的永续发展。

【关键词】闽东畲族;村寨文化;保护;开发;文化空间理论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12-0091-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2.039

1 案例点概况及村寨文化变迁

1.1 案例点概况

猴盾村位于闽东蕉城区八都镇,是闽东雷姓畲族的最主要发源地。猴盾村是闽东著名的纯畲族聚居村,堪称闽东畲族文化的缩影。基于此,猴盾村真正走上了开发特色村寨文化的发展之路,并借助该村平湖山千亩生态茶园和丰富的旅游等特色村寨文化资源,与相关企业对接合作,促进了畲村现代文明建设和社区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2 案例点村寨文化变迁

通过对案例村寨的调研与考察发现,随着村寨文化的开发,猴盾畲族村寨的多种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该村在进行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时,也注重其文化空间的保护,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开发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传统的、根植于百姓心灵深处的文化空间正被新型的文化空间所取代,历史记忆正急剧被打破。

1.2.1 村寨文化遗产碎片化

案例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丰富,但脱离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成为孤立的文化碎片。有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寨建筑被拆迁或恣意涂刷,许多民族文化资源让步于城镇化建设,民族生活习惯遭到破坏和肢解。这样,对土生土长的文化遗产而言,表面上是受到了保护,受到了重视,实际上却因为失去原有的“文化空间”而有可能更快地在走向消亡。

1.2.2 村寨文化内涵变异化

案例村寨在新一轮的保护与开发中,经过“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主旋律后,村寨文化与经济的耦合发展已经成为该村文化资源开发的最佳路径。但是“经济搭台”只是配角、形式和路径,“文化唱戏”才是主角、实质和目标。民俗活动的本真性在娱乐中被无情地瓦解。让民族文化走向市场不能盲目追求文化的经济价值,应致力于营造畲族村寨文化的原生形态,让民族文化永远留存在畲村的“民间”,这样,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才能回归本色,真正成为畲村的瑰宝。

1.2.3 村寨文化自信力弱化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当前,猴盾村与闽东其他畲村一样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已逐渐失去原有的“对内动员和聚集民族力量、对外展示和树立民族形象”的功能[3],如今,猴盾村能唱畲歌、制作畲服和银饰的人已寥寥无几,民族文化传统的再生与重构迫在眉睫,然而,当笔者每每与猴盾村民聊之此事,所得到的回答令人吃惊,其中村支部书记的比方尤为发人深思:“其实,我们的畲族村寨犹如一个被日军包围的小山包,迟早要被敌人攻破。”要想唤起闽东畲族村寨民众的文化振作,恐怕非一时之功。

2 闽东畲族村寨文化保护与开发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2.1 村寨文化保护方面

2.1.1 闽东畲族村寨文化的活态性及其保护

从案例点的分析和闽东众多畲村文化保护的实践来看,大多数展示形式违背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应“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的本质要求,所呈现的文化已不再是“民族(群体)个性、民族审美习惯‘活的体现”。本人认为,对闽东畲族村寨文化空间活态性的保护,应把保护的焦点集中在文化传承者的保护上。只有依靠这些与村寨文化遗产生死相依的真正主人,文化保护才能有最可靠的保障。

2.1.2 闽东畲族村寨文化的本土性及其保护

“本土性”这一文化特性昭示人们在进行民族文化保护时,不能过于强调短期目标,让民族村寨文化被人為地“简化为一种微缩景观”从而“失去了它的真实性”。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护中坚持“本土性”原则,推行保护民族村寨文化文化空间的本土性策略。反之,村寨文化空间的坍塌,必然地引起传统文化之花的萎谢。所以,当畲族村寨整村搬迁之时,应充分考查“新环境”是否适合原有村寨文化传承的文化空间的营造或重构,不要为了扶贫而简单化地让闽东畲族群众跌入到新的文化贫困境地中去。

2.1.3 闽东畲族村寨文化的整体性及其保护

闽东1000多个畲族村寨滋养了畲族文化,使闽东畲族文化通过众多村寨文化局部的有机整合,形成了一个千年不变的文化整体空间。可见,要保护和传承畲族文化,就必须保护村寨文化空间的整体性。如“畲医畲药”,其保护与生态环境、培植技术、畲医理论、畲药品牌、从业队伍等保护连成一体,任何形式上的片面性保护,本质上来说都将破坏文化固有的整体风貌和系统性价值,进而给村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粉碎性的破坏。

2.2 村寨文化开发方面

2.2.1 过分依赖政府的项目化和招商引资式开发

由于受山地资源环境、地理条件的制约及引进社会资金参与项目建设的困难,目前猴盾村与闽东畲族其他村寨一样多是在政府和公司的主导下进行村寨文化资源的开发,“项目制”或“公司+农户”成为其当前社区营造和资源开发的主要治理模式。闽东畲族村寨的文化空间虽然得到巨大的改善,但发展分配不均衡成为了一项问题。村寨文化产业的资本主体与资源主体处于冲突状态既不利于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村寨传统文化的保护,为此,如何找寻到两者之间良好协调的内在运行机制成为了闽东畲族村寨文化开发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2.2 保护与发展难以协调,策略和方式过于简单

就目前发展现状看,闽东畲族村寨文化保护与开发往往相互脱节。以案例村寨为例:2006年前,猴盾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农民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经过近几年的村寨建设和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猴盾村大力发展生产,利用各类项目和筹集的资金完善村落各项事业。但从调研结果来看,文化、经济、生态等多种要素尚处于零散的、孤立的状态,村寨社区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通过改造和创新利用畲村传统文化空间和载体,培育和建构村寨新的文化空间和载体,不断丰富村寨文化的内涵,激活畲民文化自觉,才能最终实现畲族村寨文化形态的重塑。

2.2.3 村寨社区建设忽视文化创新力,产业开发不能有效保护村寨文化遗产

村寨社区是民族文化承载的空间。文化空间中最活跃的要素是人,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无不源于民众的文化自觉与能动的创造力,如闽东有些畲村,因为民族文化产业以盈利为最终目的,支配产业开发方向和模式的群体多是游离于本村寨文化空间的“文化他群”,在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要么只会误识或曲解,要么有意或无意地“篡改民族文化的本来图像,使得文化变成了十足的赚钱工具”[4]。根据文化空间理论强调主体在文化再生产中具有主导作用的原理,本人认为,闽东畲族村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也应采取“主位保护”为主,创新“主位保护与客位保护融合”的多样化模式,才能充分发挥村寨空间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推动闽东畲族村寨文化的创新于发展。

3 闽东畲族村寨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因应策略

3.1 完善训练机制,提升村寨居民的参与度

“一个人拥有的文化资本越多,就会更快更容易地积累起新的文化资本。”[5]因此在村寨文化重构中,要让村寨居民掌握开发文化资源所必须的更熟练的技能和更科学的方法,积极参与到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实践中,才能提高民族村寨文化资源开发的成效,最终实现民族村寨文化保护和开发的可持续性、整体性、多样性和创新性的发展目标。

3.2 用活项目资金,保证村寨文化重构的完整性

“村寨是民族文化和生态文明的载体,文化是村寨建设和发展的灵魂,环境是村寨与文化生存的土壤”[4]。当前,通过项目资本积累构建新型社区文化的村寨,忽视了村寨多元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人为地撕裂了“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不能满足村民现实生活的需要。所以,要实现闽东畲族村寨文化生态合理建构的目标就必须灵活使用好项目资金,重建村寨社区文化生态。只有这样,才能将村寨社区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机融合,闽东畲族村寨文化资源才能在新一轮开发中,实现融合发展的最佳效果。

3.3 培育文化新质,促进村寨文化开发的特色化

文化创新是“文化空间”生态系统永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途径,因此保护与开发畲族村寨文化就必须培养文化的创新性,增强文化的先进性。当前,闽东畲族村寨正致力于“一村一品”工程建设,并以此作为贫困村寨脱贫致富的出发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村寨生态文化的特色化发展,但不可避免地也冲击着原有的文化生态。借鉴台湾等地区村落文化保护和开发的经验,使其文化生态系统获得再生。当然,在村寨文化保护和开发中,应充分挖掘村寨文化资源,通过融合创新,培育文化的时代新質,提升文化创新的新动力,为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动能,才能真正实现闽东畲族村寨文化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4 整合文化资源,发挥村寨文化产业的互补性

有些村落在项目制的带动和政府的引导下,沿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发展方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案例村寨猴盾村若能对村寨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把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整合,即将多种文化进行立体式整合,并对接好相关民营企业,利用好村寨多年来赢得的“象征资本”,发挥不同产业之间的互补性,通过特色村寨建设把当地各种文化元素整合起来,借助文化资源开发与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文化与产业的双向提升,最终实现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多重目标。

【参考文献】

[1]吴赢.农村文化生态系统及其建构——基于社区营造的视角[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4(2):77-79.

[2]张晓萍,李鑫.基于文化空间理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化生存实践[J].学术探索,2010(6):105-109.

[3]闻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J].求是,2003(9).

[4]倪梦.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场域的消解与建构——基于民族学校教育的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2012(1):71-74.

[5]王小红.农村转移人员文化资本的生成与提高——布迪厄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透视[J].外国教育研究,2007(7):13.

猜你喜欢
开发保护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