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两节课对比初中英语课导入的设计

2018-07-28 10:42刘扬珺
新课程·中学 2018年4期

刘扬珺

摘 要:导入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领起環节,至关重要。但具体教学中,却往往成为例行程序,致使其作用未能发挥。以两节同课异构课为实例,以导入语使用、导入内容设计以及导入时机的选择为着力点,探讨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

关键词:英语课导入;导入语;导入设计;导入时机

一、教学问题的思考

课堂导入是指教学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其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教学组织行为,是教师和学生在该过程中教与学的所有活动的通称。王宝大(2001)等编者曾经提出: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启导环节、领起环节,它有导入新课、新旧衔接、启发学生、激发兴趣等功能。现实导入环节多流于形式,笔者以两节同课异构的初中英语课为实例,探讨导入语言的使用、导入内容的设计、导入时机的选择。

二、课堂导入设计实例与分析

本课为借班上课,授课对象是两个平均成绩不相上下的初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课型为七下第五单元阅读“The ghost in the park”第一课时。

1.导入语言对比

设计精巧的导入环节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影响导入环节是否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诸多因素中,语言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

教师A:

Today,we will learn about Unit 5 the Reading part. Look at the title:The ghost in the park. So lets first do a free talk:

(1)Are you afraid of ghost?

(2)Are there ghosts in the real world?

Yes,you all did a good job! Before we go to the ghost story,lets first look at some new words through pictures.

教师B:

Millie and Amy told their friends that they saw a ghost in the park.My grandparents often told stories about ghost when I was a child. They are so horrible! And what will a ghost look like in your mind?What did the ghost the girls saw look like? To answer the question,lets read the story first!

两位老师用了问题导入,询问学生对于鬼的概念及感受。但教师B课堂反应更为自然、热烈。教师A所提问题采用了PPT罗列、逐条阅读的方式,无描述性语言,不利于学生进入情境、引起情感共鸣。教师B将问题融入到一个统一、协调的语篇中,自然地提出来,让学生觉得是在与老师交谈而非仅仅回答问题。生动、符合学生情感需要的语言更利于发挥导入在教学中的作用。

2.导入内容对比

课堂活动应当使课堂内容和活动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在交谈中将其引领到课堂所教授的内容当中去。因而导入的内容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熟悉的知识、话题入手。

教师A分别用了8幅相互毫无关联的图片来导入了8个生词或词组。例如:

They are speaking in whispers.

In the bushes

The teachers question is difficult. No one in the class can reply.

教师B则用马航飞机事件导入生词,配图说明:

The plane leaves the airport at 0:41 a.m.,and it starts the trip as usual.

Suddenly,the plane disappears. We are all surprised and cant believe it is true.

People wonder what is wrong with the plane. But no one can reply.

Some people say that ghosts in Bermuda Triangle take all the passing planes and ships away. Do you think MH370 is like the missing planes in Bermuda Triangle?

教师A所选图片和文字可以让学生猜到生词含义,但是8张图片孤立且与新授内容无关,导入与课本之间过渡生硬,语境不断转换导致学生反应不过来。教师B选择了一个核心话题,语境整体感强,通过百慕大三角的鬼神传说将生词导入成功与课本故事相互连接,连贯统一。将学生的生活知识同课本内容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导入时机对比

导入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可以将其放在一堂课的开始,有时也可以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胡淑珍,1996)。也就是说,课堂导入是为新知识的教授服务的,位于所要导入的新知识之前,而非固定在一堂课的开始,必要时教师应当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而选择合适的导入时机。

教师A在课堂一开头就用8幅互不关联的图完成了生词的导入。关于新词组“in the bushes”,教师给了一幅图片,通过直观的方式教授学生其含义。

教师B未导入该词组,而是在速读之后将其放在了练习“True or False”中,与学生了解的“tree”对比,同时配图再次解释该词组:

The whisper came from a big tree.(False)

Correct:from a big tree → in the bushes

教师A将所有生词、词组在一开始就全部推塞给学生,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接收大量的新知识,应接不暇,新旧知识的衔接时间拉得过长,其效果受到了影响。教师B采用了开头导入和过程中导入相结合的方式,以让学生在一开始的导入中扫除部分阅读上的障碍,同时在练习过程中边做边学习新知识。

合理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起积极性、主动性,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教师应该真正从学生和课堂的需求出发,导入语言应当生动、丰富,导入情境的设计应当与学生的实际、新知识相结合,导入时机的选择应当恰当,从而使导入起到促学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淑珍.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王宝大.导入技能和结束技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