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夫子:读经救国,工科先驱

2018-08-03 03:39王化桥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治夫子

文_王化桥

2015年底,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连续举办纪念唐文治(1865—1954)诞辰150周年研讨会。唐文治为中国近现代工科教育之先行者,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融合,作出了珍贵的探索和贡献,被后世誉为“工科先驱、国学大师”。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以上两句诗,出自唐玄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夫子,一般指孔夫子,而在当今社会,“夫子”一词久违了。

前几年,作家邓康延制作的纪录片《先生》第一辑杀青,分别是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10位先生,均是民国的教育家。

先生,是一份崇敬,一种风骨,但还不一定足以称“夫子”。所谓“夫子”者,必得有圣贤气象。

2015年底,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连续举办了纪念唐文治诞辰150周年学术研讨会。唐文治先生主政上海交通大学14年,是中国近现代工科教育的先行者。同时,为儒家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相互融合作出了珍贵的探索和卓越的贡献。1920年,又以传统书院模式创办声誉卓著的无锡国专,主政30年,被后世誉为“工科先驱、国学大师”……

这是报刊上的官方说辞。而实际上,现代人出于对儒家传统的陌生,对于唐先生何以被时人尊为“唐夫子”难知究竟。可借用同时代人对唐夫子的印象以供参考。1932年,湖南益阳名士、岳簏书院高材陈天倪先生受唐文治之聘,执教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第二年,陈有家书致四子陈云章,谈及唐校长:

唐校长工夫,全在一“敬”字。端居终日,毫不倾倚。貌极温和,言极恳挚,无论何矜才使气之人,一见即嗒然若丧,足见理学之功甚大。人无智愚贤不肖,未见有非议者。以此知诚能动物,非虚语也……先生全家孝友,独未足异。所异者小孙三数人,十岁教八岁者,八岁教六岁者,以次相传,极合规律,无一轻举妄动。十岁以上,即写日记,中多理学语。余见此,恍游於洛、闽之域矣。

此校学生皆诚心听课,貌多醇厚。足见江苏文化,必可重兴。余稍有积蓄,当效东坡之买田阳羡也(阳羡即宜兴,田甚美),不欲还湘矣。

陈天倪先生是民国时期极受章太炎器重的经学大师,陈先生在致儿子的私函中,当然不必作门面语,称唐校长“理学之功甚大”,是为了鼓励儿子进德修业。由此可知,唐夫子圣门工夫之深厚,修身齐家,长幼有序,一门之内,雍雍穆穆。

而唐夫子本人,也是从这样的士大夫家庭走出来的。

一、“无改于父之道”

苏州的刘家港,不仅是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始发港和归泊港,也是古代漕运和商贸的重要港口,史称“六国码头”,有“天下第一码头”之美誉。刘家港的兴盛造就了一批商贾漕户,唐文治的祖上便是这样的人家。

1865年12月3日(清同治四年十月),唐夫子出生于苏州太仓刘家港。讳名曰文治,字颖侯,号蔚芝,寓意“德馨芝兰”。

唐家世代经商,但极重道德修养,积善进德、求新应变的家风,不仅为家族带来荣耀,也为社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849年,太仓遇雨灾,唐文治曾祖唐森阶租出的土地几乎颗粒无收,租户们写下欠条,希望能减收或缓收地租。这是旧时代的常态,但唐森阶见此情境,当众烧毁欠条。其祖父唐学韩也是如此,一遇上灾害年间,不仅免去地租,还常常“以钱米施之”。

唐文治出生时,家境已大不如前,其父唐受祺考取贡生后,只能以塾师为业。唐文治在《茹经堂文集》中记载,父亲经常告诫他们为人之道:“当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字始,孝为百行之原,淫为万恶之首,伦常之地,尤宜兢兢焉。”

唐文治5岁开蒙,受业于外叔祖胡啸山先生之门,先识字,后读《孝经》,每日夜归,母亲课读极严。

交通大学技击部部员合影,中立白衣服者为校长唐文治,旁边立者为技击教练刘震南

6岁时读《论语》,因当时家境贫寒,衣服上到处都有母亲缝缝补补的地方,于是遭到同学们的讪笑。唐文治回答道:“君子固穷,汝辈则小人,穷斯滥矣。”让同学们大感惊异。

7岁时读《孟子》,一节日期间,赴二姑家午饭,座上有客人询问他的志向,唐文治答:“吾愿为伊尹(商汤宰相)”。

小小年纪即有圣贤之志,父亲听说后大喜。现代教育普遍以为,对于儿童,要教给他们当时能理解的内容,以至于现代小学语文教材极为浅白,这明显有违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明末大儒陆世仪认为:“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读熟。”

果如其然,14岁前,唐文治已先后熟背四书五经和《史记》,并开始习诗作文。

17岁,唐文治正式拜师受业于太仓名儒王祖畬门下,这是唐文治一生学业中所拜的第一位名师。王祖畬主张治学首在辨义利,读书须“知行合一”。

次年,唐文治娶妻郁氏,郁夫人贤淑敬慎,孝和而俭,乡党亲戚均赞其贤德。同一年,唐考中举人,19岁时首次进京考进士,以失败告终。

三年后,他考取了江苏最高学府——江阴南菁书院,以黄体芳、黄以周、王先谦三位硕儒为师。四年的研修学习,唐文治学业大进。

28岁时,唐文治再次赴京,经会试、殿试与朝考后,成为新科进士。同榜进士有如下名字:蔡元培、张元济、汤寿潜、叶德辉等。唐文治学宗程、朱,理学功底深厚,深受左宗棠、翁同龢、沈曾植等人赏识。

陆世仪(1611—1672)遗书。唐夫子晚年回忆道,沈曾植曾对他说:你可知道,曾国藩的学问本于陆世仪先生吗?

1914年9月18日,唐文治函送盛宣怀《南洋公学新国文》两部,并称“于国文尤加注重”

是年,翁同龢延请唐文治于家中坐馆授徒。此外,他继续受业于沈曾植先生之门。沈曾植时人称之为“中国大儒”。王国维先生认为,沈曾植的成就足可与清初士大夫顾炎武等人相俦,其深度超过龚自珍、魏源、戴震。

唐夫子晚年回忆道,沈曾植先生有一日对他说:你可知道,曾国藩的学问本于陆世仪先生吗?

曾国藩曾受业于沈先生祖父沈维鐈门下,可以想见,沈曾植深谙曾国藩的学术渊源。

陆世仪(1611—1672),字桴亭,苏州太仓人。清末,桴亭先生遗书流传于世者,仅有《思辨录前后集》。

继承太仓乡贤陆世仪的实学思想,一直是唐受祺先生的志业。他先后辑得《论学酬答》四卷,《八阵发明》一卷,诗集若干卷,编订年谱一卷,合《思辨录》共28册,募资刊印发行。

由此,陆世仪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深刻影响了晚清一代学人,尤以曾国藩为甚。曾氏的近现代军事思想和著名的“坑道战”阵法,即源于《八阵发明》。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中国人重师道尊严,重家学传承,这大异于西方人所说的“我爱吾师,我更爱真理”。西方文明无师道,重“知新”而不重“温故”,虽一世之间也多有不知。他们哪里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欧洲战场“坑道战”的奇正相生,竟然与诸葛孔明的《八阵图》有如此的历史渊源。

二、“匡衡抗疏功名簿”

30岁时,唐文治仍客居翁宅坐馆。

去岁之冬,郁夫人怀孕,唐文治卜得一卦,明夷卦之贲卦。其爻辞曰:“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意思是说,太阳下山,天黑了,太阳初升是天明,太阳下地为天黑。是年八月,夫人以难产而卒。

古代士子考取功名后,须经一番历练和考试,方能进入仕途。

32岁时,唐文治考取总理衙门章京第二名。当时,翁同龢执掌总理衙门,之前翁见到沈曾植时,向他询问各部人才,沈曾植第一个说出唐文治的名字。翁点头同意说:“唐某学问、性情、品行,无一不佳。”

此后十年,唐文治先后任职户部、总理衙门、商部,42岁署理农工商部尚书(相当于商务部长)。商部主管农、工、商,及交通、金融等,为一时之“肥缺”。唐文治为遏止官场贿赂之风习染商部,拟定《声明商部办事权限折》,“严禁纳贿贪污”,并阐明商政宗旨,“以保护商民,开通商智,厚结商力,体恤商艰,培植商家元气为要”。

张裕葡萄酒公司创办人张弼士为答谢唐文治奏保张氏实业,曾赠与他“巨金”,他辞之再三。他培植过很多实业,对商人的酬谢一律“坚辞”或“峻拒”。慈禧太后曾在颐和园诏见他,赞谕“汝能廉洁办事”。

其间,唐文治两度出洋,遍游英、法、比、美、日诸国,学俄文、办外交,兴洋务、设商部,在世纪之交得风气之先。

虽然震慑于欧美的科技发达,但唐文治更能看透西方在文明表象之下的本质。初抵伦敦时,法国翻译官面露骄色地说道:“中国素号文明,今先生来此邦,是欧洲识字的人多,还是中国识字的人多?”

唐文治答道:“欧洲人识字固多,但中国识字人贵在躬行,比如仁、义、礼、智,必有此四者,才说得上是认得这四个字。奸、邪、恶、逆,必绝此四者,才说得上识得这四个字,我中国此等识字人固少,谅你们欧洲识得的也不多。”

这一席话,说得法国人面露愧色。

如今一百年过去,中国的科学技术已越来越接近西方,甚至已有部分超越,但现在中国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水平相比清末民初又如何呢?

归国后,唐文治撰写《英轺日记》,呼吁中国人卧薪尝胆、奋发图强。1903至1906年,在商部任职的三年间,唐文治殚精竭虑地规划中国工商大业,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拟定《商部章程》等,以保护民族工商业,落实农工商措施,尤为重视铁路修建和矿山开发。

无奈朝廷昏庸,唐文治经邦治国的才能无以施展。其《年谱》自题云:每诵杜工部“匡衡抗疏功名簿,刘向传经心事违”之句,辄为怃然。

不过,唐夫子究竟比杜甫幸运太多。出访欧美后,唐文治遂发出“立国之要,以教育为命根,已学术月新,而国家乃有振新之望”的感慨,认为中国必须靠实业救国,重视科技教育。

1907年,清廷立宪未能实行,张之洞、袁世凯入军机,唐文治在《年谱》中叹曰:国力尽矣。

这一年,唐文治借母亲病故,回乡丁忧之际,弃官而去。

唐夫子善易,所谓“善易者不卜”“不疑者不卜”。唐文治辞官的决择有没有占卜,《年谱》中并无记载。而据易学大师潘雨廷先生回忆,50年代初,年轻的潘先生曾在唐家拜过门。他说道,唐夫子在1907年清末民初的交替之际,对自己的出处卜得一卦,得天山“遁”卦。此卦阴长阳消,意谓小人得势,君子宜退隐,以明哲保身,伺机救天下。

国运如此,从此,清廷的一品大员唐夫子远离官场,50年不回头。他的选择,其实是中华民族一个群体的历史性隐退。

唐文治借鉴国外的办学经验,招聘外籍教师为教员,使用国外名校的原版教材,运用新式教学方式,全英文授课。图为1919年铁路管理专科课程设置

三、“孟学为体,科学为用”

1907年,唐文治执掌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这是此前沈曾植执掌的南洋公学,后改名南洋大学,即上海交通大学前身。

上任伊始,他即认为,学校在办学方略上,最重要的措施是,设立发展交通邮电事业亟须的铁路专科和电机专科,也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要想富,先修路”。

于是,选派优秀学生出国深造,为学校培养师资。同时,招聘有教学经验的外籍教师为教员,使用国外名校的原版教材,运用新式教学方式,全英文授课,尽力让学生达到欧美本科名校毕业生的同等水平。

唐文治借鉴国外的办学经验,完善了学科建制,首开高等院校设置电机、铁路、商船驾驶科的先河,铁路专科成为交大历史上设立的第一个工程专科。他尤为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先后建成铁道测量仪器室、电机试验室、材料试验室等,均为当时国内首创。

执掌交大十余年,唐文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其核心是“根植于人文教育,以道德为基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理工科实业人才。”

原来的商科高等事业学校,遂发展为综合工科大学,教学质量可与西方高等工程学院齐步,培养的学生与当时西方著名的高等工程学府毕业生齐名,并成为我国工程技术及多个领域的开拓者。

此时,正值五四运动之后,各种新文化思想冲击着交大校园,也冲击着他的道德理想。当学生高呼“打倒孔家店”、砸烂孔子牌位时,他痛心疾首,把学生领袖且受他多年熏陶的优秀学生侯绍裘开除出校。他自己也以“目疾日深,学风不靖”为由辞职。

从官场隐退之后,唐夫子再一次退藏于密,远离主流的高等教育界。

天命如此,民族气运如此,这同样是一个群体的再一次历史性隐退。仅数年前,马一浮先生也婉辞蔡元培延请他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之聘。

唐文治说,自古学派有二:一种是自然派,一种是力行派。颜回,自然派也;曾子,力行派也。他举例说,东晋末年的陶渊明,自然派也。由此推之,马一浮大隐于西湖,自然派也。唐夫子终日乾乾,力行派也。

其后,唐文治被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聘为校长,他义不受薪,辛勤培育乡梓子弟。开始以读经为中心的国学教育,其为无锡国专确立的办学宗旨为“正人心,救民命”。

如何救人心?读经。唐文治作《施刻十三经序》,其中言道:“废经而仁义塞,废经而礼法乖,废经而孝悌廉耻亡,人且无异于禽兽”。因此他认为:“欲救世,先救人;欲救人,先救心;欲救心,先读经;欲读经,先知经之所以为经。”

唐文治认为,因“当战国之世,孟子专崇仁义之训,斥去私利……今世一大战国也,于斯而提倡仁义之说,欲以救心而救国”。

“以孟学为体,以科学为用”,无论为官,还是办学,唐文治终身以之。

1935年,交大校友集资在无锡太湖琴山北麓兴筑茹经堂,以祝唐文治七十华诞。图为初建时的茹经堂,现为唐文治先生纪念馆

唐文治《茹经堂文集》(四编),民国白纸印

四、“大德者必得其位”

美国学者史景迁称唐文治先生为“儒家技术官僚”。史景迁此语,最多说对了一半。

唐文治绝不仅仅是融合儒家伦理与科学技术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而是怀抱悲心大愿,欲为天下开太平、致世界于大同的理想主义者。

新文化运动以来,“科学”几乎成了真理的代名词,少有人敢于质疑。清末这一代学人中,全心全意致力于科学事业如唐先生者,罕有人可以匹敌。但唐先生对于科学却有着更清醒的认识,他对世人所谓“用科学以治国”之说,深不以为然。他引述《礼记·礼器篇》中的“天时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意思是说,天地万物都是为人所用的。他进一步说道:“夫声光化电,遂可以修齐治平乎?”

换言之,不可将道与器混为一谈。科学技术只是器物文明,庄子云:“人实驭物,不可驭于物”。任何科学技术,必须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服务,而不能只是为跨国资本集团服务。

如今,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以儒术统摄科学的思想,在今天有着重大的时代意义。

1940年,欧战正酣,唐文治先生作《四书读本序》,书中写道:数十年前,英国公使朱尔典回国时,福州严复先生含泪相送,认为中国正成为西方列强的鱼肉。朱尔典对他说:“中国人不必担忧,真正要担心安危的,恰恰是欧洲人。”严复惊异其言而问之。朱尔典说:“中国有宝书,发愤而读之,天下大治的道理都在其中。”严复问何谓宝书。朱尔典说:“四书五经是矣。而四书尤为重要。”

在四书五经中,唐文治尤其重视《孟子》在教育中的价值。他曾说:孟子生战国之世,目睹战争攻杀之惨,慨然曰:“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也。”

当今的人类文明,中东战火未熄,其实质则是超级大国的代理人战争,这是一个更巨大的战国时代。

对于“文明”两字,唐文治先生有深解:《周易》离卦为文明之卦,而其象又是“为甲胄,为戈兵”。为何如此矛盾,唐夫子“验诸于当世”,乃知“文明者,戈兵甲胄之阶也”。“无形之竞争以心理,有形之竞争以学术;无形之竞争以科学,有形之竞争以干戈。”

《周易》离卦曰,离为火,制器尚象,火器日精。所以,世界越文明,而干戈相争、军事征伐则越来越激烈。

孟子身处的战国时代,正是一个诸侯争霸、杀人盈野之世。孟子疾呼:“天下之祸亟矣,非仁义救之不为功”“盖有仁义,则地球之内以康以宁;无仁义,则地球之内以爪牙,以肉食。”

在唐文治的心中,救国与救世本是一事。其所向往者,不是中国崛起与列强相争,而是以《春秋》王道大一统的思想,使人类趋于大同之境。其所谓读经救世,正是阐发六经的仁义之说,使之汲于全世界,永久消弭人类的自相残杀。

苏州大学唐文治书院(前身为无锡国专)的一次讲座,主题是《今天为什么要重新讨论“何为中国”》,嘉宾分别为葛兆光教授与香港城市大学的李孝悌教授

1954年春,唐夫子90岁,于家中溘然长逝。上海闻人张元济、冒鹤亭等七人发起公祭,私谥“文成公”。

孔子曰:“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呜呼,圣子之言,虽百世可知也。今人已无法想见唐夫子的风采,《中国青年报》记者在采访中写道:我辈生也晚,但在其孙、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唐孝威身上,颇能见乃祖遗风。唐孝威说:“祖父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很小的时候,他就对我讲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理”。

(主要参考文献:《经术与救国淑世——唐蔚芝与马一浮》,严寿澂;《唐文治国学讲演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唐文治年谱》,上海三联书店)E

猜你喜欢
文治夫子
唐文治读经救国论的思想历程与发生机缘
夫子的挑战
文治风华——《宋文治传》新书座谈会花絮
上海市付文治历史学科基地掠影
清高宗的文教理念探讨
心通长宇,道贯广宙
夫子之文章
浅谈治校之道
夫子亦“愚”
浅谈太平时期处理文治武备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