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从“陪”到“放”例谈

2018-08-07 23:52黎茂莲
广东教育·综合 2018年7期
关键词:随班开学教室

黎茂莲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庭教育的进步,特殊群体(自闭、发育迟缓儿童)在正常的小学接受教育的现象愈来愈普遍,他们的成长备受社会的关注,在正常学校中“随班就读”策略便应运而生了,引发了教育者新一轮的探索。在长期的随班就读的循环教育教学中,我发现特殊儿童的具体表现千差万别,对症下药是关键。

A同学每天必须要父母一起陪同才肯上学,父母每节课就坐在孩子左右,随时准备代办一切事,如拿笔、拿本子,甚至翻书本等;课间也陪伴左右,不能离开半步,父母如同孩子的“左右护法”。A同学性格古怪,不喜欢和同学交流,喜欢对着人吼,成天趴在桌子上……这一系列的表现不仅仅说明孩子不一样,更说明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大的缺失及错误。纠正家长的想法和做法,尤其是纠正家庭教育中强悍妈妈的认知显得尤为关键。针对孩子和家长的情况,我决定:孩子、家长一起矫正,小步走,慢慢变。

小步走,从距离入手

首先,拉近我和家长的心理距离,让家长信任我;拉近我和孩子的心理距离,让孩子喜欢我,这样可以使事情变得更简单,更有效。其次,拉开孩子和父母的距离,让孩子的心理逐渐独立,逐渐融入班级。

开学前我通过电话和家长沟通了好几次,等到开学那天,我做了三件事:一是和A的父母约定,无论上什么课、发生什么事,只能坐在课室最后面看着孩子上课,不坐在孩子身边,不代替孩子做任何事;课后多鼓励孩子和同学玩。二是找了3个性格活泼的学生,嘱咐他们每天课间最少主动邀请A一起玩一次。三是选择A做我的生活小秘书,每天负责拎我的小手机包,创造机会,建立亲近关系。此外,还经常有意找活给A的父母干,比如搬班级较重的桌椅。以此渐渐增进我和A的亲密、信任感,又可以让A开始习惯父母不在班级的现象,有意培养A的独立能力。

就这样,我们愉快地度过了第一周,在这一周里,A开始和班上的男同学拍纸牌玩了,开始主动关注我特意忘拿的手机包,并送到我的办公室:“老师,你的包。”每当这个时候我都兴奋地说:“真不好意思,老师又忘了,幸好有你帮我。”有时候我也会偷偷地塞给他一颗糖果表示喜爱。A的家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去找领导诉苦了,而是喜欢和我聊天,喜欢主动问有什么要帮忙的事,慢慢地,一切都在起变化。

小步走,距离可以再远一点

一个月后的周一早晨,我拿着学校的工作安排表,对A说:“小A,有件事我们要一起想办法解决。本周有很多其他学校的老师来参观,明天开始爸爸妈妈就到课室门口陪你,你有什么事下课再找爸爸妈妈。我让妈妈靠着门口坐,你一回头就能见到妈妈,这样可以吗?”

A答应了我的提议。在这个星期,他表现很好。除了刚开始的那天,上课总是时不时地回头找妈妈,每节课下课铃声一响就去门口查看父母在不在。剩下的几天,他极少跑出去找父母。周五的班会课上,我特意给A发了个进步奖,表扬他这周的成长。全班送给了他最热烈的掌聲。

从那天后,他的父母就坐在班级门外,再也没进教室陪了。于是A有更多的机会和同学一起交流,更好地融入班级。就这样又过了几个星期,A又有了新的进步,家长不必寸步不离了。见此,我私下与家长交流,偶尔可以单独陪了,但是要注意方法:先想好单陪的理由,在征得A同意的情况下,鼓励孩子单陪。这样又过了几个星期,父母双陪变成了单陪直至期末。放假前,我再次和A秘密约定:下学期开始,爸爸送你到校门口,老师陪你到班级,自己独自进教室。A答应试试看。

小步走,使距离产生独立美

新的学期开始了,开学第一天,我开了一次特殊的主题班会——做真正的朋友,讲述了小A的实例,鼓励大家一起和老师帮助他。A的行为还是出现了反复性,开学第一天爸爸还是陪他到了教室,在门口陪读了一天。当天几次交流后,我、A、家长三方统一了意见:本周陪一天,独自上学一天,两周后,独自上学。事情就按约定的那样发展得很顺利。两周后的周一,A果然独自出现在教室里。在全班同学的掌声中,在同学的特别关心下,那天A过得特别开心,放学前明确表示:明天肯定不用父母陪。

又是一个新的早晨,A没有家长陪读,如约到班级。现在的他能够像班上其他正常的孩子一样独立上学、学习、玩耍。从“陪”到“放”,整整经过了一个学期又两个星期,这个时间很长,过程太考验人,但不是做不到。孩子需要成长,家长需要成长,教师也需要成长。

猜你喜欢
随班开学教室
“313”教室
基于社会工作对随班就读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研究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积极利用数学实践活动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成长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开学啦!
开学了(2)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我国随班就读政策演变与发展
——基于“渐进主义模式”的分析
开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