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学位中心职能助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2018-08-07 09:34张力玮郭伟王顶明
世界教育信息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学位研究生

张力玮 郭伟 王顶明

编者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学位中心)拥有我国最全面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库、最庞大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家库,经过20年的发展,在学科评估、学位授权点审核、论文抽检、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学位认证、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全国联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服务等领域,日益成为权威性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业服务机构、有影响力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三方专业组织,在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等领域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在国际上日益树立良好声誉。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学位中心在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中的职能与作用?为此,我刊专访了学位中心主任黄宝印。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黄主任,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本刊的专访。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肩负神圣使命,任重而道远,您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有什么样的考虑?

黄宝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面向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并明确了12个具体领域的“强国”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要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新方位,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略地位、系统功能和使命任务,深入思考如何积极发挥中国特色第三方专业组织的职能和作用,助力扎根中国大地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是高层次拔尖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和科学研究潜力的主要标志,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可以说,中国研究生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肩负神圣使命,任重而道远。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处在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新时代,正在开启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新征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研究生培养单位(以下简称培养单位)、第三方专业组织各谋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促发展的生态系统正在构建过程之中。以质量保障体系为例,政府开展行政审批与合格性评价,聚焦于质量监督管理和资源配置;培养单位开展自我评价,聚焦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自我完善;专业组织开展第三方服务与评价,聚焦于质量监测和外部引导。三者各有侧重、有机协调,方能构成富有成效、充满活力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上述生态系统中,与政府和培养单位相比,第三方专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尚未得到充分认识、价值和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这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具体体现之一。正视研究生教育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重点,聚焦难点,补齐短板,补足弱项,充分发挥学位中心的职能和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更好地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2017年底,学位中心发布了“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您能介绍一下学科评估的情况吗?

黄宝印:学科评估是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发的《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自2002年开展首轮评估以来,学位中心每四年进行一轮学科评估。作为一项以第三方评价方式开展的非行政性、选优性、服务性评估项目,学科评估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力引导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考查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学生质量和毕业生发展质量是否实现既定培养目标;秉持“人才为先、质量为要、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价值导向,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追求卓越为动力,努力构建“质量、成效、特色、分类”的评估体系,力图做好“以评促建、以评助建”,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促进高校自我诊断和审视,把脉学科发展状态。改革创新结果发布及应用模式,引导高校更加关注学科内涵建设,推动学科协调发展。刚刚结束的第四轮学科评估在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第一,评估方案调研力度创历史新高,先后在16个省市召开18场指标体系调研会,听取200余所高校的800余名专家、校长及40余位省市教育厅代表的意见建议,并就特色学科、毕业生质量、师资队伍评价等指标召开了专题研讨会。第二,参评单位和学科数量创历史新高。本轮评估在95个一级学科范围内开展(不含军事学门类等16个学科),共有513个单位的7449个学科参评,比第三轮增长76%,全国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有94%申请参评。第三,调动的专家及有关人员数量创历史新高,邀请23万名学生和15万名用人单位联系人开展大规模网络问卷调查,邀请1.3万余名同行专家进行“基于客观事实的主观评价”,邀请大量同行专家和行业企业专家进行学科声誉调查,邀请数千名海外专家在6个学科试点开展国际声誉调查。第四,评估数据核查力度创历史新高。为确保学科评估数据可靠性,学位中心根据既定程序,采取多种举措,严格进行数据检查,基于自建的50余个公共数据库和第三方公司数据库,采用人机交互方式,核查数据超过300万条。这“四个新高”说明了高校对学科评估的充分期待和高度认同,说明了广大专家集体的智慧凝结和艰辛付出,说明了评估过程的严谨严格和评估结果的客观真实,也说明了中国特色学科评估体系、评估办法的基本成熟。经过15年四轮学科评估,学位中心已建立了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可靠性最高的学科大数据库,对研究学科发展规律,发现内涵建设优劣,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都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位中心将进行多类型、深层次的数据挖掘,揭示学科发展规律,展现学科发展成就,为促进学科内涵建设提供服务。通过第四轮学科评估发现,经过长期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國学科整体水平实现了跨越式提升,形成了更多高原学科隆起、更多高峰学科耸立、更多特色学科显现的良好学科发展生态。《人民日报》在报道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时指出“学科建设彰显中国效应”,英国《泰晤士报》也对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作了专门报道。

《世界教育信息》:学位中心为各高校学科发展“保驾护航”做了哪些努力?

黄宝印:学科评估积累了学科建设的大数据,我们深入挖掘学科大数据,为参评学科、高校、国家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学科分析报告等服务,引导高校把准备评估、分析评估结果等全过程,变成学校梳理学科家底,规范学科建设管理,谋划学科发展、优化学科结构、促进学科内涵建设的过程,激励高校更有信心地投身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学科发展是一个长期建设和不断积淀的过程,实时监测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是有效开展学科建设、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和资源配置、形成良好学科生态的重要基础。为此,学位中心研发了集培养单位内部信息管理、校际学科信息分享、学科状态监测分析于一体的“学科自检平台”,致力于有效整合学科评估历史数据和高校学科建设最新数据,对学科建设成效与发展态势进行实时监测与跟踪分析。培养单位可对学科点建设过程进行常态追踪,对潜在风险及时预警,从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科发展水平。各省级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和培养单位对实现学科信息采集与管理、全国性评估系统对接、多层级学科监测与分析、免费共享公共数据、年度数据分析报告等功能都有非常强烈的需求。自2013年学科自检服务推出以来,签约高校已达120所,覆盖18个省市。北京、广西、重庆、福建、贵州、天津等省市集体申请加入学科自检平台。近日,学科自检平台上线试运行,交付使用,运行良好,各单位反映积极,称“系统做得很好”,部分高校已经开始校内信息填报。学科自检平台逐渐成为培养单位进行学科建设绩效管理、保障学科建设质量的重要手段。学位中心将进一步整合第三方数据库、全国学科数据库、公共数据库,充分发挥学科自检平台服务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学科内涵建设与长效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世界教育信息》:近年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据了解,学位中心正在进行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您认为应该怎样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保障其质量?

黄宝印: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已设置47种硕士专业学位、13种博士专业学位,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已经达到比例相当、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如何有效评价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积极促进专业学位教育健康发展,是专业学位教育需要认真面对和及时解决的课题。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研究决定,委托学位中心以第三方方式组织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工作,以期通过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推动国家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法规落实,改进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管理和指导,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提升。学位中心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选取了法律、教育、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艺术等8个设置时间早、授权点规模和人才培养规模大、社会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力和代表性突出的专业学位进行水平评估,以“导向为主、质量为重、突出特色、分类设置”的评价理念,分专业学位类别、分培养领域开展选优性评估,逐步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将进一步贯彻落实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精神,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各领域的实践者为目标,系统评估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的落实程度、专业学位建设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和内涵发展的实现程度,积极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目前,该项评估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拟于今年上半年公布评估结果。

《世界教育信息》:近年来,学位中心承担的专业学位认证工作影响日益扩大,请您介绍一下专业学位认证是如何开展的?

黄宝印: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旨在推动培养单位个性化发展、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学位中心联合有关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积极探索开展符合国情特色的高质量专业学位教育认证项目,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在保证合格水准前提下,注重研究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促进院校的特色发展、质量持续提升。2012年,学位中心与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共同启动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简称CAMEA认证)。目前,全国已有21家培养单位通过认证,超过30家培养单位(含1所境外院校:新加坡国立大学)正在进行认证。中国特色的认证品牌CAMEA认证受到国内外同行关注,先后与国外认证机构美国国际商学院协会(AACSB)、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FMD)、英国MBA教育联合会(AMBA)签署合作备忘录,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2017年,学位中心与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签署合作备忘录,正式启动中国高质量MPA教育认证,这是建立中国特色专业学位质量认证模式的又一有益尝试,有利于发挥学位中心作为第三方机构的专业性、权威性的独特作用,有利于发挥教指委作为专业组织的学术性、引领性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树立专业学位教育品牌并扩大国际影响力。

《世界教育信息》:案例教学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教与学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学位中心近些年一直在致力于案例教学的推广与应用。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黄宝印:案例教学是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特征,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时间短,案例教学存在一些不足,如案例教学理念、案例编写、案例教学使用、案例评价等方面都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亟待集中全国资源、统筹各方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教学案例中心,整合优质案例资源,形成国家级、大体量案例库;汇聚优秀案例师资队伍,推进优秀案例编写;开展案例教学培训,扩大教师受益面、提升案例教学效果;推动优秀案例评选,树立优秀案例样板。学位中心组建的全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是集案例资源建设、案例推广应用、案例师资培训和案例网络平台建设于一体的国家级教学案例平台。自2012年立项建设以来,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网络平台在国家财政专项支持下,已与29个类别的专业学位教指委联合开展案例库建设,开通了17个类别的专业学位案例库,入库优质案例2300多个,注册会员近2万人。为积极推广案例教学,提高各专业学位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认知水平和应用技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组织开展一系列案例教学师资培训和研讨等交流活动,累计覆盖一线教师逾万人次。同时,针对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案例分析大赛,受到培养单位和研究生的广泛欢迎。丰富多样的案例教学资源和案例教学推广活动,已在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最近,我们与哈佛大学商学院出版社进行多次沟通,希望在联合开发中国本土案例、联合培训师资、联合出版中国案例、相互交换优质案例等方面,探索建立实质性的合作机制,大力提高中国案例编写、教学水平。今后,学位中心将继续推动培养单位及一线教师开展案例教学、案例编写及案例研究,尽早建成覆蓋我国专业学位类别最全、案例数量最多、特色明显、被广泛认可的国家级教学案例共享中心和案例教学推广中心。着力探索专业学位案例库有效开发、有效使用的运行机制,以期通过提供案例应用服务,更好支撑专业学位课程教学,提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世界教育信息》:提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就不得不提到学位论文。在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方面,学位中心做了哪些工作?

黄宝印:为了保证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规定,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实施,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由各省级学位委员会组织实施;学位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范围为上一学年度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的抽检比例为10%左右,硕士学位论文的抽检比例为5%左右。学位中心受教育部委托具体承担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送审工作。同时,有关省市、有些学位授予单位委托学位中心进行论文抽检、评审等工作。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近些年来,各学位授予单位对于学位论文审核日益重视,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学位论文审核力度,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学位中心依托庞大的专家数据库,研发了具有学位论文盲审、评优、抽检、评审等功能的学位论文质量监测平台。该平台具有全程网络化、送审效率高、专家资源丰富、流程规范、大批量送审节省人力物力、真盲审保证科学性等特点。目前,学位中心论文送审平台主要面向政府和培养单位提供三方面服务:一是按照《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组织开展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服务;二是为省级主管部门提供答辩后学位论文抽检、评优学位论文等评审服务,目前合作省市已达到25个;三是为学位授予单位提供答辩前盲审、答辩后抽检和评优论文等评审服务,目前合作单位数量已超过200个。学位中心将进一步优化学位论文评审平台运行机制,健全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等分类评价体系,构建服务型、动态性、国际化论文评价专家信息库。探索外包、协同等多种模式,面向各方需求扩展学位论文盲审、抽检、选优送审服务。汇聚学位论文评价信息,通过数据挖掘与文本分析,面向送审单位提供多维度学位论文质量分析与咨询服务。同时,根据学位论文审核大数据,加强力量,深入研究,进一步发现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论文质量的咨询建议。

《世界教育信息》:学位中心面向广大研究生主办了《中国研究生》杂志,该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举措是什么?

黄宝印:2018新年到来之际,教育部部长陈宝生通过《中国研究生》杂志发表新年寄语,勉励全国研究生青春建功新时代,风好扬帆正当时,希望广大研究生要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政治站位,博学笃行、勇担重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跟党走,在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书写人生华章!创刊于2002年的《中国研究生》杂志,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战线的重要媒体平台,是全国唯一的面向广大研究生的综合性刊物。杂志以服务于研究生健康成长、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为宗旨,为广大研究生、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管理工作者搭建一个互相沟通、交流的平台。杂志迄今已出版156期,刊发文章3000余篇,总计约1300万字,发行量稳定在万份以上。通过资讯、人物、学研沙龙、博雅园、菁菁校园等栏目,在政策解读、典型榜样宣传、青年研究生价值观引导以及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生人文素质提升等方面努力开拓,顺势而为,发挥媒体引领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7年,《中国研究生》杂志顺利实现编委会换届、改版扩版工作。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赵沁平院士担任编委会主任,由有关大学书记、校长、研究生院长及有关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编委会,各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担任顾问。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指出,《中国研究生》杂志要坚持正确定位,聚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全方位助力研究生创新与成才,从选题、审稿、有前瞻性、创新方式方法四个方面,着力打造研究生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精品媒体。根据研究生教育发展实际,动态调整栏目设置,优化内容,增设思政论坛、学科导学、研创之窗等栏目,涵盖研究生学习生活、创新成才的各个方面,真正成为研究生成长成才的良师益友。杂志在弘扬社会主旋律、传递解读政策精神、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助力研究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影响不断扩大,作用日益凸显,特色更加鲜明。今年以来,陆续有十余位部领导、大学书记校长作为高端访谈嘉宾接受杂志采访或撰写文章,阐述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思想;杂志还将陆续推出“走进高校研究生”“走进省市研究生”栏目,近距离走进研究生群体,深度解读和报道。此外,杂志还将设立专门栏目,由在校研究生申请轮流主办,将“研究生杂志研究生办”的理念落到实处。作为研究生教育领域重要的媒体平台,杂志将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思想引领、舆论宣传的重要责任,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着力办成高扬新思想、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阵地,着力办成有反映力、引领力、影响力、发行量的知名品牌媒体。

《世界教育信息》:目前,中国大地已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您认为研究生群体应该怎样培育“双创”精神?

黄宝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研究生是最具创新活力、创造潜力、创业能力的青年才俊,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主旋律中,具有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和创新创业意识、知识、精神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了营造研究生创新氛围,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国家组织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积极构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013年以来,根据有关学术组织、高校、广大研究生的迫切需求,学位中心主办了面向在校研究生的“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旨在通过培养单位、企业、行业和政府的密切合作,打造一个激励研究生创新实践、积极促进研究生教育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平台,探索利用社会资源推动研究生教育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多方共赢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包括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移动终端应用设计、未来飞行器、数学建模、石油工程设计、电子设计、石油装备设计、公共管理案例、MPAcc案例等九大主题赛事,累计有近500个培养单位、超过20万名研究生参赛。这些主题赛事已成为广大研究生探索实际问题、开展学术交流、提高创新能力和培养团队意识的有效平台,深受广大研究生的喜愛和欢迎,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实践表明,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为广大研究生提供了弘扬创新精神、锻炼实践能力、进行同台交流和竞技的宽广舞台,也搭建了与企业高管、业界专家、风投机构人士面对面交流的平台。2018年4月,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启动会在京举行,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会上强调,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的重要支柱,要进一步办好“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在新时代大背景下提高站位、深化认识,准确把握研究生教育的新使命,将办好系列大赛聚焦到十九大的重大部署上来,聚焦到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上来,为广大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搭建更好的平台。会上,我们还聘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赵沁平院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陈小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主任杨卫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高文院士为系列大赛顾问。今后,我们要按照以下发展思路办好系列大赛:坚持着力培养、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一个核心;坚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重大需求、每年举办10余个左右主题赛事;坚持激励导向,每年奖励研究生1万余名;坚持广覆盖,每年为10万余名研究生搭建创新平台;坚持统一平台;进一步扩大系列大赛品牌影响力。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将坚持立德树人的办赛方向,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导向,坚持发挥社会各界作用,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着力打造在研究生群体中有吸引力、在业界有影响力、在社会有贡献力的赛事品牌,进一步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与服务支撑能力的全面提升。

《世界教育信息》: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您认为应该怎样以合作交流促进其发展?

黄宝印: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正走向世界舞台,日益得到世界关注。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成为国家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学位中心积极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与相关国际组织、国家与地区在质量保障、资历认可、案例教学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主动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组织活动,协力制定跨境教育质量标准与规则,拓展与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等国际机构双边多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目前,学位中心参与了亚洲校园、东盟及中日韩、中国—东盟、亚欧会议、亚太地区承认高等教育资历地区委员会等国际平台,还与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网络(INQAAHE)、亚太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APQN)、欧洲国家信息中心联盟(ENICs)、东盟大学联盟(AUN)等国际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2018年以来,中心先后接待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协会(AMBA)、美国高等商学院学会(AACSB)、哈佛商学院出版社(HBP)等代表团来访。今年4月,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年会邀请我做主旨报告,是年会唯一邀请的境外机构代表。此次年会有全英350所高校负责人参加,他们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成就、中国“双一流”建设、中国特色学科评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国跨境教育政策等都非常关注,并表现出浓厚的合作意向。我们还要先后派人参加亚太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年度大会、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年会,就中外高等教育共同关注的重点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今年11月,我们将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联合举办“研究生教育国际论坛暨纪念中国恢复研究生教育40周年”,搭建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平台,促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对话,共谋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

今后,学位中心将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研究生教育发展交流与合作平台,积极推动沿线国家在研究生质量保障与评价、创新创业大赛、信息共享、联合研究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扩大中国在沿线国家研究生教育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积极推动研究生国际交流,举办国际间、区域间研究生教育相关论坛,促进研究生教育的相互交流与借鉴,促进研究生之间、学者之间、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与对话,搭建高层次人才培养与人文交流的对话合作舞台。

《世界教育信息》:任何事业的发展既离不开实践探索,也离不开理论研究。学位中心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

黄宝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学科评估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研究生大数据有效开发与使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国际比较研究、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与经验积累等,政策性、学术性、实践性、创新性等都很显著。加强基础性、理论性研究,以此支撑相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学位中心既有自身优势,也肩负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自2012年承担《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的编研工作以来,学位中心联合有关高校逐年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统计数据分析,系统介绍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年度发展概况,重点解读国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相关政策,持续跟踪国际研究生教育发展动态。该报告现已纳入“中国教育报告·发展与质量”丛书。此外,学位中心还承担了政府间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基础研究工作,具体负责组织相关专家系统开展对拟签署协议国家高等教育文凭体系的比较研究,并在研究基础上草拟学历学位互认协议草案。我们将进一步组织开展研究生教育相关研究,围绕重大核心问题展开持续而深入的应用基础研究,系统编研《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等一系列研究与发展报告,以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专业化服务,满足利益相关方的迫切需求。同时,我们希望整合相关研究力量,开阔视野,积极作为,围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持续深入研究,提升研究深度力度和影响度,推动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世界教育信息》:学位中心还承担哪些政府委托和社会领域服务保障工作?

黄宝印:学位中心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工作,一类是政府委托项目,一类是自主开发项目。比如,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委托,学位中心一直承担着学位授权审核同行专家评议职责,依托大体量专家库资源开发专家评议系统,确保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科学规范、公开透明、平稳有序。2017年,学位中心承担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托的学位授权审核申报材料核查和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专家评议工作,专门搭建了专家网络评议信息平台;还直接承担了19个省级学位委员会委托的专家评议服务,专门研发了学位授权审核申请材料填报系统和专家评议系统,赢得了各省市学位管理部门和相关专家的好评。同行专家评议一直是学位授权审核工作遵循的重要原则,其科学性、专业性、公正性、保密性、时效性都很高。学位中心将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下,在充分总结学位授权审核服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工作质量,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完善服务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学位授权审核工作。

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委托,学位中心组织实施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考的命题和考务工作。从1999年全国统考规模6.6万人和8万多科次,發展到2017年的13.6万人和20.5万科次,同等学力全国统考呈现出报考人数和科次不断增加的趋势。近20年来,学位中心始终坚持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重点督察和全面巡视、强化培训和程序控制三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考试方法和管理模式,有力地保障了学位授予单位授予同等学力人员学位的基本质量,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了满足国内外认证市场对学位持有者的学位证书及相关材料的真实性鉴定需要,自2000年起,学位中心面向国内外开展“中国学位证书及有关材料认证”工作,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坚持“公正、诚信、准确、自愿”的原则,面向中国学生和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境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颁发的三级学位证书及其他背景材料进行认证评价和鉴定,主要用于境外大学招生、移民审查、签证发放,以及国内单位招录、干部档案管理和积分落户等环节,中国教育学位认证(CQV)已成为人员国际交流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具有较好的国际影响力和公信力。2018年,学位中心认证处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学位中心将按照国家政策要求,进一步强化认证数据支撑和信息审核渠道建设,提高认证业务效率,扩大学位信息共享和使用范围,维护并拓展认证市场;加快推进认证服务转型升级,提高学位认证的权威、准确、公正、诚信。

另外,学位中心成立“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数据中心”,具体负责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系统的建设、维护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为了积极应对新技术、新形势和新任务,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数据技术与处理能力,积极整合涵盖学位授权、学科建设、学位授予及研究生导师等相关信息的基础数据库,探索开展基于大数据等新技术的精准化、个性化、多元化服务。例如,基于拥有3000多万条学位获得者信息的学位授予信息库而开展的学位证书网上查询业务,为用人单位、学位获得者等提供了查询和验证学位证书信息的精准服务。今后,要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质量数据库,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反馈与跟踪调查,构建质量监测关键指标体系,研究大数据分析算法和模型,搭建研究生教育质量分析决策辅助系统,编制研究生教育质量分析報告,面向政府、培养单位和社会个体提供富有深度和精度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服务,充分挖掘利用现有数据资源,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着力建设“智慧中心”。

同时,我们积极做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交流培训工作。目前,我国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429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356个,各个单位发展历程、实践经验各有不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庞大,人员流动较大;国家宏观政策涉及方方面面,改革力度大。为助力广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者职业发展和专业化成长,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政策业务能力与管理水平,学位中心定期组织开展分层次、分类别、分主题的研究生管理干部培训与研讨,及时宣传贯彻国家最新政策,积极推介先进管理经验和最佳实践案例,着力搭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线的交流学习与信息共享平台,服务于研究生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和研究生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与内涵提升。

《世界教育信息》:新时代新教育新要求,今后,学位中心还有哪些重点工作?

黄宝印:新形势新使命新作为。今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有3项基础性工作要抓好,一是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二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三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这些重要思想,如何在我们的工作中贯彻落实好,是我们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特别是如何通过评估评价确立正确导向,确立中国特色学科及大学评价体系,发出中国评价响亮声音,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研究并加以贯彻落实的重大课题。今后,学位中心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特色学科、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贡献等评估评价体系和方法,彰显中国特色,提升国际影响,做大做强做优评估品牌,积极探索研究型大学整体性评估、国际区域间学科评估、学科发展指数、研究生培养质量指数研发等,不断为高水平大学建设、优势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提供高水准引导和高质量服务,不断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最近,我们提出“联合认证”思路,希望与国外认证机构实现强强联合,突出中国特色、国际影响,避免我国高校反复申请认证、多家认证,减少认证时间、经费、精力等,探索建立认证新机制、塑造认证新品牌。学位中心将立足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实际,更加广泛依托专家力量,更大范围推进质量认证工作向纵深发展,积极拓展认证服务领域,主打经济管理类、工程类两大认证领域,逐步构建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突出使命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相结合的认证体系,努力打造高质量专业学位教育认证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认证话语权,促进专业学位教育实现内涵发展。研发“研究生培养质量指数”已经列入教育部2018年“奋进之笔”,我们正凝聚力量、打造核心团队,结合研究生大数据分析、毕业研究生大范围跟踪调查、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等基础性工作,把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重要指向,在广泛深入研究论证基础上,提出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要素和指标,并适时发布,服务和引导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服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这里我也介绍一下,学位中心正在努力推动内部建设,正在研究新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以不断提高党建质量和水平为保证,凝练核心业务链条、培养核心人才梯队、聚集核心发展资源、打造核心事业文化,重塑组织、激发活力、变革动力,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部运行体制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着力打造朝气蓬勃、勇于创新、能打硬仗的工作团队。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40周年。学位中心也将迎来20周岁生日。学位中心将立足中国大地,服务中国特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在世界树立中国学科评价、质量认证等品牌,在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研究生教育强国的伟大跨越中,在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致力于构建高水准、大范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服务平台,突出主业,做强品牌,以专业性、权威性、公正性、引领性为要旨,更好地服务政府、服务高校、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秉持“稳中求进、继承创新、改革发展”的工作理念,加快将学位中心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亚洲领先、国际影响”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业机构。

编辑 王昕 校对 许方舟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学位研究生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基于慕课的学位和传统在线学位的五点不同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
趣谈“学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