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德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2018-08-08 11:38刘晓亮
学周刊 2018年24期
关键词:小学德育信息技术

刘晓亮

摘 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与拓展。传统的德育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上普遍存在着“满堂灌”“一言堂”等现象。信息技術在小学德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还原真实的生活情境,易于学生获得道德认知;可以拓展体验空间,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提高教学实效。在小学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适时、适当、适度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高效率,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德育;班会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4-016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4.104

班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点;班会课程是小学德育课程整体系列中的一个阶段,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班会课程以“儿童的生活”和“儿童生活的社会”为基础,其中,“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信息技术在德育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把社会中的相关场景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还能通过多方面的感官刺激,实现多重感官功能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易于感知、理解和掌握。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为课堂教学抛“锚”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进入课堂情境,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作为新课程改革理论基础之一的建构主义,倡导“抛锚”式教学,“锚”——就是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容易对图式进行同化和顺应,从而达到扩充图式,获得新知的目的。信息技术刚好可以为课堂教学还原和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时,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在投影仪上显示各种危险的行为:在禁止游泳的区域内游泳;用湿的手去拔电源插头;在高压线下放风筝;在草堆旁放烟花……在呈现各种危险行为的画面后,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见到过这样的现象吗?你有没有这样的行为?”直观的画面立刻把学生带回到生活中,学生能够很快地把书本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建立关联,积极性非常高。在学生热情高涨、畅所欲言后,教师可以呈现各种危险行为的后果,直观生动的画面,对学生的视觉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使学生印象深刻,谨记危险行为的后果。教师还可以挑选某一个危险场景,如在不能游泳的区域游泳引起的溺水;在草堆旁放烟火引起火灾的动画演示,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学会在危险情境下自救的方法。

二、运用信息技术,拓展体验空间,升华情感

小学低年级德育课程班会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班会课程课程的内容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实际。教师要把现实生活更多地融入到班会课程中,让学生在班会课程中更清晰地了解生活和社会,形成“适应社会、热爱生活的能力和品德”,这是小学低年级德育课程的目的所在。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形象展示,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我们生活的地方很美”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家乡的美,加深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教师可以先抛出问题“大家都来说一说家乡有哪些美。”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看有关家乡美的视频。

三、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合作、探究,提高教学实效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所以个人对知识的学习具有个体性,倡导合作学习,以扩充对知识的理解。新课程改革正是以此作为理论依据,倡导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里,每位学生都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性,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个体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对大量的知识和信息的加工、处理,也提高了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学生每天都要吃饭,但有些食物他们喜欢吃,有些食物则不喜欢。针对学生挑食、偏食的现象,在教学“我会好好吃”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食物自我介绍的动画,通过短片使学生了解到了各种食物对人体生长发育的益处;直观的画面,生动的场景,让学生恍然大悟。信息技术在小学德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既能为学生创设一个优美、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学生的体验空间,升华情感,还可以引导合作、探究,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作为德育课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精心设计、巧妙运用,使德育课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摆脱时空限制”的功效,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深化学生的道德情感,坚定学生的道德信念,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王怀彪,刘智慧.浅谈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J].中文信息,2014(8).

[2] 周新建.品德与社会课堂中信息技术的作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4).

[3] 李明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应用[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8).

[4] 徐勤福.有效任务驱动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5).

猜你喜欢
小学德育信息技术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